战国策
战国策 | |
---|---|
全名:《战国策》 | |
别名 | 短长书 |
原名 |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經劉向編纂完後才正名為戰國策。 |
作者 | 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或疑蒯彻 |
编者 | 辑录者:刘向 |
类型 | 史学 国别史 |
语言 | 上古汉语 文字:中文 |
成书年代 | 不详,到了汉代刘向重新编辑 |
亡佚年代 | 传至北宋时,只余十一篇 |
主题 | 思想内容驳杂,主要记述战国纵横家之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并且体现纵横家之思想倾向 |
出版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497篇,约12万字 今本卷数:今本共33卷(北宋曾巩所访求校订) |
收录于 | 未知。在汉代之时,作者多已不可考 |
出版机构 | 未知值 |
出版地 | 中国 |
字数 | 120,000 |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详(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刘向因此书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策》为国别体,全书按东周国、西周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说客们的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与辩论技巧,也可说是合纵与连横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
编者
[编辑]《战国策》编者是西汉的刘向,原作者一直没有确定,大致上认为是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1]有学者认为《战国策》可能是蒯彻所作。[2]
题解
[编辑]《战国策》的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依照国别体分类,并加以编修。[4]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而后高诱为之作注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5]姚宏校注《战国策》时,曾列出《战国策》六条佚文,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今人诸祖耿辑出《战国策》佚文六十六条,约万余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上相同。
体例
[编辑]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55年晋阳之战(稍提到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名篇
[编辑]-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
- 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
- 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来源 )
- 邹忌修八尺有余(又称邹忌讽齐王纳谏)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又称唐雎不辱使命)
- 燕太子丹质于秦(又称荆轲刺秦王)
- 赵太后新用事(又称触龙说赵太后)
文学风格
[编辑]《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叙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比,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司马迁撰写《史记》一书时采自《战国策》多达149处。
《战国策》亦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
评价
[编辑]《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其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6]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对《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记载多不可靠,[7]比如冯谖,在《史记》作“冯驩”,但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可靠性值得怀疑。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注释
[编辑]- ^ 郑凯《试论<战国策>中的反秦形象》指出“《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众多作者写的”。
- ^ 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战国策》始作于蒯通(蒯彻);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金德建:《<战国策>作者之推测》认为“蒯通至少是《战国策》某些反秦篇章的作者之一,《战国策》中苏秦的拟作,尤其可能是蒯通所作”。
- ^ 《崇文总目》云:“篇卷亡缺:第二至第十,三十一至三阙。又有 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缺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
- ^ 《战国策·叙录》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 ^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 ^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自记》
-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
参考文献
[编辑]- 《战国策》评介,钱国旗,史著英华(中国典籍精华丛书),魏良弢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1册,p157-239. 书号 750063764
-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ISBN 9787536600201
- 孟庆祥,《战国策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统一书号:10093·701
- 王守谦,《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9787221041326
- 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赵丕杰,《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 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ISBN 9787101006223
- 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书号 7-301-05101-8
- 杨子彦,《战国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ISBN 978-7-5080-4206-0
- 郑良树, 战国策研究, 学生书局(台北), 1975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