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恶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恶作梵语Kaukritya巴利语kukkucca),又译变悔,意为后悔、忧虑,是一种心所。与掉举,合称为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nivāraṇa),为五盖之一。

概论

[编辑]

恶作是指因为到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带来忧虑、罪恶感与后悔等情绪[1],让心无法平静,成为进入三摩地的障碍[2][3]

注释

[编辑]
  1. ^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6:“染污心品,所有心变,心懊,心悔、我恶作,恶作性,总名恶作。”
  2. ^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3. ^ 玄奘译《成唯识论》:“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所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