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国日报 (澎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国日报
昔建国日报报社建筑,邻近澎湖国军后备司令部。
持有者中华民国陆军澎湖防卫指挥部
创刊日民国38年(1949年)11月22日
停刊日民国86年(1997年)3月1日
政治立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语言繁体中文
总部880 澎湖县马公市民生路36号
(1962年启用,今国军人才招募中心澎湖服务站)
城市澎湖县五乡一市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读者澎湖县居民

建国日报》,台湾澎湖县的综合型地方报,隶属中华民国陆军澎湖防卫司令部,开办于1949年11月22日,也是全台湾第一份经行政院新闻局核可登记的报纸,1997年3月1日起停止发行。[1]

澎湖报业缘起与背景

[编辑]
1885年7月12日发行的《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号。

清领、日治时期

[编辑]

台湾在清领时期便有办报纪录,公元1885年(光绪11年),台湾第一份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由英国宣教士巴克礼台南发行,此及《台湾教会公报》的前身,且是以教会罗马字厦门音白话字印制。[2]日治时期,1915年在余清芳事件被日本殖民政府镇压之后,武力抗争之路告止,台湾进入非武力抗争阶段。知识分子展开文化启蒙运动,争取体制内改革,其中报纸亦作为台籍知识分子与殖民统治者抗争的宣传管道。[3][4]:42-43

日治时期台湾并未实施报禁,但报业采“特许制”,并需事前检查,报纸依然在1919年之后成为台湾人传播各类思想的重要管道。直到1944年3月,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已露败象,时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针对报纸进行言论管制,全台六家报纸被整并为《台湾新报》。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投降,沦为战败国,日治时期宣告结束,《台湾新报》也随之停刊。[5][4]:42-43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战后初期

[编辑]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台湾彼时曾经历一段报业发展蓬勃的时光,不少台籍知识分子从日本殖民政府长期的控管挣脱,民间积极办报。在1947年之前,台湾已登记的报刊计有28家,若加上未登记的报刊约莫总共有60种,当时蓬勃的报业象征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批判精神,惟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烟消云散。当时政府调动军队在台湾各处武力镇压,不少报界从业人士如林茂生王添灯宋斐如因此失踪或蒙难,亦有《民报》的印刷厂被破坏,又如《人民导报》、《大明报》等均以“思想反动、诋毁政府、煽动暴乱”之理由被查封。[4]:43-56

戒严时期

[编辑]

1949年,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内战失利,国民党拥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迫迁至台湾,对台湾社会大加整肃。因台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日语文教育普及,但国民政府取消报章杂志的日文版面,造成台湾市场的读者以及媒体工作者大量流失,其他原本在大陆的公营及党营报纸相继移台,台湾在1950年代的报业大多由中国迁台人士掌握。[4]:68-73

此外,国民党为确立“党国体制”,仿效与中国共产党交战的经验,认为有必要重视宣传机构,便透过政党、政府组织、军队、特务四项单位介入报业,主要目的在于宣扬政令和传播祖国文化,杜绝不利政府之言论,限制其他报刊的发行。[6][4]:74-78

澎湖地区发行的建国日报,属陆军的澎湖防卫司令部所有,便是在此一背景下成立[4]。据《续修澎湖县志.卷十三.文化志》的说法,《建国日报》是全台湾第一份经行政院新闻局核可登记的报纸。[1]

195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戒严令”,并未明文有“报禁”二字,但仍针对报业拟定出一系列干预规定,泛称“报禁”,大致有五项规定:[4]:150-151

  1. 限纸:管制新闻纸张的供应量。
  2. 限张:最初仅限一张半、报禁解除前开放成三大张。
  3. 限证:从严限制报社、杂志的许可执照。
  4. 限印:报纸仅能限区印制,例如:台北登记的报纸,不得在南部设置印刷厂。
  5. 限价:政府可干预报纸贩售价格。

报禁政策对于民营业者经营十分不利,尤其是“限证”的规定,让党报、公报和军报俨然获得特权保障,行政单位到村邻长,政府都编有订报补助,其他各级机关、议会、市民代表、农会渔会、学校,皆成为官营报纸的购买数量保障。根据统计,在实施报禁的39年间(1950年-1988年1月1日),台湾报纸总数维持在31家左右(含民营),期间发证虽然严格,但政府并未限制报社经营权、所有权能否买卖转让,于是有党政军收购民营报纸之现象,在报禁解除前的1980年代,台湾省政府官营报有2家、中国国民党党营报有5家、军营报纸有7家,民营17家,总计党政军有14家,占了总数将近一半。[4]:153-156

澎防部与建国日报

[编辑]
日本陆军澎湖岛重炮兵大队本部,后被中华民国陆军接收,澎湖防卫指挥部的主要驻地之一,此建筑物于2019年7月24日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

1945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陆军在澎湖编制不定,又因大量军民涌入澎湖,当时台湾本岛、澎湖两地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台湾付梓的报纸无法及时送往澎湖,政府认为澎湖有办报传递消息的必要性,于是在澎湖的驻军部队开始发行油印小报,但发行单位皆不同。1946年7月,中华民国陆军将原日本陆军的“澎湖岛要塞司令部”改制成“马公要塞司令部”[7]史文桂出任主任分任司令,是澎湖最早建置的中华民国陆军单位,曾发行《军闻报导》;1949年5月16日,陈诚下令即刻编组“澎湖防守司令部”,由李振清出任首任防守司令,该单位发行《每日新闻》;另有要塞守备团发行《励志日报》。由于军方的三小报的内容多以国内外事务和部队活动为主,仅《每日新闻》会刊登少量地方消息,时任澎湖防守副司令官武泉远,决议以《每日新闻》为基础,再将《军闻报导》、《励志日报》两报合并成《建国日报》,其创刊四大宗旨分别为:[1][8]:383、395-396

  1. 宣扬政府政令,促进地方建设。
  2. 发扬民族文化,鼓舞战斗士气。
  3. 融洽军民情感,巩固军民团结。
  4. 启迪民智,培养民德,改善民俗。

1949年11月22日[4],首份《建国日报》创刊,便以武泉远为发行人,报社社长由政治部主任尹殿甲兼任[9]:21-22,副社长兼总编辑为孙宝琛,主持实际报社业务。[1]:17-191949年12月28日,“澎湖防守司令部”再改制成“澎湖防卫司令部”,成为1950年代陆军在澎湖地位最高的指挥机构。《建国日报》业务最初并不在澎湖防卫司令部的编制内,是直到1954年10月份,时任代参谋总长彭孟缉批准,“建国日报社”正式编入澎防部。此外,引1959年澎湖防卫司令部各单位编制资料,“建国日报社”员额是15名。[8]:395-401

《建国日报》的组织,发行人之下设社长、副社长各1人,内有编辑、经理两大部门,随着经营的扩大又增加工厂部门,另有社论委员会以及员工福利委员会,负责撰写社论和员工福利事宜,印刷厂除了刊行报纸外,也承接其他民间印制业务。根据1988年至1992年2月止的收支纪录,《建国日报》报社编制内的6名军官和3名士兵,人事费用由国防部支付,但广告及订阅收入皆归报社,总计盈余约新台币900多万元。[1]

历史沿革

[编辑]
昔建国日报报社建筑,现为国军人才招募中心澎湖服务站。

最初《建国日报》的设备十分简陋,报纸印刷采油印,大小仅四开,每日发行约400多份,自1952年设备更新,改铅字印刷。1962年,澎防部在马公市民生路启用新建的报社大楼,1963年扩充报纸版面,大小为对开一大张,后来随着时代需求,内容也渐趋多元,开辟有妇女、医学、文学等专栏。综观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国日报》是澎湖地区稳定的消息来源,即便1960年代已有电视,但普及率不高,《建国日报》长期又有军方、公部门和学校单位订阅,客源十分稳定。[1]

1987年,时任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澎湖县政府同年取消订阅《建国日报》,每日均发行量在3,000份左右,令军方决定持续营运;1988年报禁开放,政府也解除纸张限令,民营报纸日益活络,对官营报纸营运和销售渐造成冲击,《建国日报》即使是军方主导,也不得不顺应时势,譬如更新机器、进行彩色印刷等强化版面等等。1988年之后,《建国日报》内容扩张对开纸二大张八版,内容包括:台湾重大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澎湖地区地方军政、社会、建设新闻。在1989年起改采电脑打字平版印刷。[1]

1993年,因应第7任澎湖县长王干同在前一年任内病逝[9]:23-25,当年办理澎湖县长补选,国民党提名郑永发民进党则提名高植澎,补选期间,民进党立委洪奇昌苏焕智等抨击《建国日报》支领国家预算,却大力为国民党籍候选人郑永发辅选[10],形同“军人干政”,要求国防部彻查,并提供报社十年内收支状况予立法院检阅;又,《建国日报》设立初衷是为早期离岛交通不便,服务离岛居民提供新闻资讯,现今台湾各大报纸已可顺利在澎湖发行情况下,建请军方重新评估《建国日报》之必要性。[1]

1990年代,在经历开放党禁、报禁等等冲击,台湾社会风貌丕变,另外也有军队国家化的声浪,《建国日报》屡屡被批评“军政不分”、违反“行政中立”。澎防部宣称《建国日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国军回归正常编制之后,《建国日报》在1997年2月28日刊行最后一期,3月1日正式停刊,结束长达48年营运。[1]

后续

[编辑]

1996年,澎湖传出军方有意将《建国日报》停刊的消息,一群澎湖地方人士决议承接报社业务,筹组《澎湖时报》,并于1997年1月1日发行试刊号,试刊号为一周“半开四个版”形式发行,发行人为许朝鉴。《澎湖时报》营运三个月后,《建国日报》先在3月1日停刊,《澎湖时报》则于3月6日起改为每日出刊,以半开八个版,正式发行。根据2005年资料,《澎湖时报》发行量约在每日3,400份。[1][11]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杨丽祝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01 (中文(台湾)). 
  2. ^ 〈關於我們〉. 台湾教会公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5) (中文(台湾)). 
  3. ^ 陈翠莲.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 台北市: 春山. 2020. ISBN 9789869907255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吕东熹. 《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 台北市: 玉山社. 2010. ISBN 9789866789816 (中文(台湾)). 
  5. ^ Thomas, Evan. 《通往投降之路:三個男人與二戰終結的倒數計時》. 由黎晓东翻译.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25. ISBN 9786267509449 (中文(台湾)). 
  6. ^ 若林正丈.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由李承机; 林果显; 林琪祯; 岩口敬子; 洪郁如; 周俊宇; 陈文松; 陈桂兰; 陈培丰; 颜杏如翻译.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6. ISBN 9789863501459 (中文(台湾)). 
  7. ^ 〈馬公要塞子弟小學〉.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7) (中文(台湾)). 
  8. ^ 8.0 8.1 许毓良; 饶维平; 蔡文腾. 《增修澎湖縣志.軍事志》.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局. 2024. ISBN 9786267211335 (中文(台湾)). 
  9. ^ 9.0 9.1 许雪姬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四.人物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1X (中文(台湾)). 
  10. ^ 许雪姬; 颜尚文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卷四.政事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12 (中文(台湾)). 
  11. ^ 〈簡介〉. 澎湖时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