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國日報 (澎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國日報
昔建國日報報社建築,鄰近澎湖國軍後備司令部。
持有者中華民國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
創刊日民國38年(1949年)11月22日
停刊日民國86年(1997年)3月1日
政治立場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語言繁體中文
总部880 澎湖縣馬公市民生路36號
(1962年啟用,今國軍人才招募中心澎湖服務站)
城市澎湖縣五鄉一市
国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读者澎湖縣居民

建國日報》,臺灣澎湖縣的綜合型地方報,隸屬中華民國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開辦於1949年11月22日,也是全臺灣第一份經行政院新聞局核可登記的報紙,1997年3月1日起停止發行。[1]

澎湖報業緣起與背景

[编辑]
1885年7月12日發行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

清領、日治時期

[编辑]

臺灣在清領時期便有辦報紀錄,西元1885年(光緒11年),臺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由英國宣教士巴克禮台南發行,此及《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且是以教會羅馬字廈門音白話字印製。[2]日治時期,1915年在余清芳事件被日本殖民政府鎮壓之後,武力抗爭之路告止,臺灣進入非武力抗爭階段。知識分子展開文化啟蒙運動,爭取體制內改革,其中報紙亦作為臺籍知識份子與殖民統治者抗爭的宣傳管道。[3][4]:42-43

日治時期臺灣並未實施報禁,但報業採「特許制」,並需事前檢查,報紙依然在1919年之後成為臺灣人傳播各類思想的重要管道。直到1944年3月,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已露敗象,時任臺灣總督安藤利吉針對報紙進行言論管制,全台六家報紙被整併為《臺灣新報》。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投降,淪為戰敗國,日治時期宣告結束,《臺灣新報》也隨之停刊。[5][4]:42-43

中華民國時期

[编辑]

戰後初期

[编辑]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灣彼時曾經歷一段報業發展蓬勃的時光,不少臺籍知識份子從日本殖民政府長期的控管掙脫,民間積極辦報。在1947年之前,臺灣已登記的報刊計有28家,若加上未登記的報刊約莫總共有60種,當時蓬勃的報業象徵知識份子在公共領域批判精神,惟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煙消雲散。當時政府調動軍隊在臺灣各處武力鎮壓,不少報界從業人士如林茂生王添灯宋斐如因此失蹤或蒙難,亦有《民報》的印刷廠被破壞,又如《人民導報》、《大明報》等均以「思想反動、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理由被查封。[4]:43-56

戒嚴時期

[编辑]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國民黨擁立的中華民國政府迫遷至臺灣,對臺灣社會大加整肅。因臺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日語文教育普及,但國民政府取消報章雜誌的日文版面,造成臺灣市場的讀者以及媒體工作者大量流失,其他原本在大陸的公營及黨營報紙相繼移臺,臺灣在1950年代的報業大多由中國遷臺人士掌握。[4]:68-73

此外,國民黨為確立「黨國體制」,仿效與中國共產黨交戰的經驗,認為有必要重視宣傳機構,便透過政黨、政府組織、軍隊、特務四項單位介入報業,主要目的在於宣揚政令和傳播祖國文化,杜絕不利政府之言論,限制其他報刊的發行。[6][4]:74-78

澎湖地區發行的建國日報,屬陸軍的澎湖防衛司令部所有,便是在此一背景下成立[4]。據《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的說法,《建國日報》是全臺灣第一份經行政院新聞局核可登記的報紙。[1]

1950年代,國民政府頒布「戒嚴令」,並未明文有「報禁」二字,但仍針對報業擬定出一系列干預規定,泛稱「報禁」,大致有五項規定:[4]:150-151

  1. 限紙:管制新聞紙張的供應量。
  2. 限張:最初僅限一張半、報禁解除前開放成三大張。
  3. 限證:從嚴限制報社、雜誌的許可執照。
  4. 限印:報紙僅能限區印製,例如:台北登記的報紙,不得在南部設置印刷廠。
  5. 限價:政府可干預報紙販售價格。

報禁政策對於民營業者經營十分不利,尤其是「限證」的規定,讓黨報、公報和軍報儼然獲得特權保障,行政單位到村鄰長,政府都編有訂報補助,其他各級機關、議會、市民代表、農會漁會、學校,皆成為官營報紙的購買數量保障。根據統計,在實施報禁的39年間(1950年-1988年1月1日),臺灣報紙總數維持在31家左右(含民營),期間發證雖然嚴格,但政府並未限制報社經營權、所有權能否買賣轉讓,於是有黨政軍收購民營報紙之現象,在報禁解除前的1980年代,臺灣省政府官營報有2家、中國國民黨黨營報有5家、軍營報紙有7家,民營17家,總計黨政軍有14家,佔了總數將近一半。[4]:153-156

澎防部與建國日報

[编辑]
日本陸軍澎湖島重砲兵大隊本部,後被中華民國陸軍接收,澎湖防衛指揮部的主要駐地之一,此建築物於2019年7月24日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1945年至1949年間,中華民國陸軍在澎湖編制不定,又因大量軍民湧入澎湖,當時臺灣本島、澎湖兩地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臺灣付梓的報紙無法及時送往澎湖,政府認為澎湖有辦報傳遞消息的必要性,於是在澎湖的駐軍部隊開始發行油印小報,但發行單位皆不同。1946年7月,中華民國陸軍將原日本陸軍的「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改制成「馬公要塞司令部」[7]史文桂出任主任分任司令,是澎湖最早建置的中華民國陸軍單位,曾發行《軍聞報導》;1949年5月16日,陳誠下令即刻編組「澎湖防守司令部」,由李振清出任首任防守司令,該單位發行《每日新聞》;另有要塞守備團發行《勵志日報》。由於軍方的三小報的內容多以國內外事務和部隊活動為主,僅《每日新聞》會刊登少量地方消息,時任澎湖防守副司令官武泉遠,決議以《每日新聞》為基礎,再將《軍聞報導》、《勵志日報》兩報合併成《建國日報》,其創刊四大宗旨分別為:[1][8]:383、395-396

  1. 宣揚政府政令,促進地方建設。
  2. 發揚民族文化,鼓舞戰鬥士氣。
  3. 融洽軍民情感,鞏固軍民團結。
  4. 啟迪民智,培養民德,改善民俗。

1949年11月22日[4],首份《建國日報》創刊,便以武泉遠為發行人,報社社長由政治部主任尹殿甲兼任[9]:21-22,副社長兼總編輯為孫寶琛,主持實際報社業務。[1]:17-191949年12月28日,「澎湖防守司令部」再改制成「澎湖防衛司令部」,成為1950年代陸軍在澎湖地位最高的指揮機構。《建國日報》業務最初並不在澎湖防衛司令部的編制內,是直到1954年10月份,時任代參謀總長彭孟緝批准,「建國日報社」正式編入澎防部。此外,引1959年澎湖防衛司令部各單位編制資料,「建國日報社」員額是15名。[8]:395-401

《建國日報》的組織,發行人之下設社長、副社長各1人,內有編輯、經理兩大部門,隨著經營的擴大又增加工廠部門,另有社論委員會以及員工福利委員會,負責撰寫社論和員工福利事宜,印刷廠除了刊行報紙外,也承接其他民間印製業務。根據1988年至1992年2月止的收支紀錄,《建國日報》報社編制內的6名軍官和3名士兵,人事費用由國防部支付,但廣告及訂閱收入皆歸報社,總計盈餘約新台幣900多萬元。[1]

歷史沿革

[编辑]
昔建國日報報社建築,現為國軍人才招募中心澎湖服務站。

最初《建國日報》的設備十分簡陋,報紙印刷採油印,大小僅四開,每日發行約400多份,自1952年設備更新,改鉛字印刷。1962年,澎防部在馬公市民生路啟用新建的報社大樓,1963年擴充報紙版面,大小為對開一大張,後來隨著時代需求,內容也漸趨多元,開闢有婦女、醫學、文學等專欄。綜觀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國日報》是澎湖地區穩定的消息來源,即便1960年代已有電視,但普及率不高,《建國日報》長期又有軍方、公部門和學校單位訂閱,客源十分穩定。[1]

1987年,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澎湖縣政府同年取消訂閱《建國日報》,每日均發行量在3,000份左右,令軍方決定持續營運;1988年報禁開放,政府也解除紙張限令,民營報紙日益活絡,對官營報紙營運和銷售漸造成衝擊,《建國日報》即使是軍方主導,也不得不順應時勢,譬如更新機器、進行彩色印刷等強化版面等等。1988年之後,《建國日報》內容擴張對開紙二大張八版,內容包括:臺灣重大政治、社會、軍事、經濟,澎湖地區地方軍政、社會、建設新聞。在1989年起改採電腦打字平版印刷。[1]

1993年,因應第7任澎湖縣長王乾同在前一年任內病逝[9]:23-25,當年辦理澎湖縣長補選,國民黨提名鄭永發民進黨則提名高植澎,補選期間,民進黨立委洪奇昌蘇煥智等抨擊《建國日報》支領國家預算,卻大力為國民黨籍候選人鄭永發輔選[10],形同「軍人干政」,要求國防部徹查,並提供報社十年內收支狀況予立法院檢閱;又,《建國日報》設立初衷是為早期離島交通不便,服務離島居民提供新聞資訊,現今臺灣各大報紙已可順利在澎湖發行情況下,建請軍方重新評估《建國日報》之必要性。[1]

1990年代,在經歷開放黨禁、報禁等等衝擊,臺灣社會風貌丕變,另外也有軍隊國家化的聲浪,《建國日報》屢屢被批評「軍政不分」、違反「行政中立」。澎防部宣稱《建國日報》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國軍回歸正常編制之後,《建國日報》在1997年2月28日刊行最後一期,3月1日正式停刊,結束長達48年營運。[1]

後續

[编辑]

1996年,澎湖傳出軍方有意將《建國日報》停刊的消息,一群澎湖地方人士決議承接報社業務,籌組《澎湖時報》,並於1997年1月1日發行試刊號,試刊號為一週「半開四個版」形式發行,發行人為許朝鑒。《澎湖時報》營運三個月後,《建國日報》先在3月1日停刊,《澎湖時報》則於3月6日起改為每日出刊,以半開八個版,正式發行。根據2005年資料,《澎湖時報》發行量約在每日3,400份。[1][11]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楊麗祝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01 (中文(臺灣)). 
  2. ^ 〈關於我們〉. 台灣教會公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5) (中文(臺灣)). 
  3. ^ 陳翠蓮.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 台北市: 春山. 2020. ISBN 9789869907255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呂東熹. 《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 台北市: 玉山社. 2010. ISBN 9789866789816 (中文(臺灣)). 
  5. ^ Thomas, Evan. 《通往投降之路:三個男人與二戰終結的倒數計時》. 由黎曉東翻译.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25. ISBN 9786267509449 (中文(臺灣)). 
  6. ^ 若林正丈.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由李承機; 林果顯; 林琪禎; 岩口敬子; 洪郁如; 周俊宇; 陳文松; 陳桂蘭; 陳培豐; 顏杏如翻译.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 ISBN 9789863501459 (中文(臺灣)). 
  7. ^ 〈馬公要塞子弟小學〉.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7) (中文(臺灣)). 
  8. ^ 8.0 8.1 許毓良; 饒維平; 蔡文騰. 《增修澎湖縣志.軍事志》.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24. ISBN 9786267211335 (中文(臺灣)). 
  9. ^ 9.0 9.1 許雪姬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1X (中文(臺灣)). 
  10. ^ 許雪姬; 顏尚文 (编). 《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卷四.政事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12 (中文(臺灣)). 
  11. ^ 〈簡介〉. 澎湖時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