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战列舰列表


自1865年起,巴西开始在其海军中列装战列舰。1865至1875年间巴西海军所称的“装甲舰”,实为混合使用木材、铁、铜或钢材的装甲舰只,国际上统称为“铁甲舰”[1]。巴西首艘装甲舰“巴西”号[a]由法国新锻造与造船公司建造,其研发背景是巴西帝国与英国在克里斯蒂事件中的摩擦,该舰最终仅参与过巴拉圭战争[3]。此后帝国政府于1865年即启动国产装甲舰计划,“塔曼达雷”号[b]成为巴西自建的首艘装甲舰,随后建成“巴洛索”号[c]与“里约热内卢”号[d],这些舰艇均由里约热内卢皇家海军造船厂建造[6]。这些舰只虽具相似特征,但在尺寸与武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它们均参与过巴拉圭战争[7],其中“里约热内卢”号是巴西在战争期间建造的装甲舰中唯一被巴拉圭军队击沉的舰艇[8]。
在建造这些舰船期间,巴西从英国购入了装甲舰“巴伊亚”号。根据其特性被归类为装甲浅水重炮舰。该舰曾参与巴拉圭战争和1892年马托格罗索叛乱。“巴伊亚”号原是巴拉圭在战前订购的一系列装甲舰中的首舰,后因该国无力支付购舰款项而被巴西购入。随后购入的装甲舰包括“利马·巴罗斯”号[e]、马里斯和巴罗斯级[f]、卡布拉尔级[g]和“西尔瓦多”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舰船最终都与原订购国作战[12][13][14][15]。为满足海军对浅吃水、防火性能优异的装甲舰需求,基于美国内战和巴拉圭战争的经验,巴西设计了装甲浅水重炮舰。由此诞生了由六艘更适合战争条件的装甲浅水重炮舰组成的帕拉级[16][17]。战争期间订购的最后一艘装甲舰“9月7日”号[h],由于武器选型的争议,直到战后四年才完工[19][20]。1872年,鉴于与阿根廷的紧张关系,巴西订购了装甲舰“独立”号。该舰本将成为巴西海军最大的舰船,但在下水阶段受损,最终被英国皇家海军接收[21][22]。
1874至1875年间,雅瓦里级装甲舰“雅娃丽”号[i]和“索里莫斯”号[j]交付。该级舰与“9月7日”号、“⾥亚舒埃卢”号[k]共同组成了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演进舰队”[25][26]。其中1883年建成的“⾥亚舒埃卢”号与外形相似的“阿基达邦”号[l]同属当时最强大的军舰[30]。共和国时期,巴西向法国订购了德奥多罗级装甲舰“德奥多罗”号和“弗洛里亚诺”号。法国评论家认为它们虽属二流装甲舰,但对其小型舰体承载厚重装甲和强大武备的能力表示惊叹[31]。在这两艘舰服役期间,巴西开始研究舰队现代化计划。1906年向英国订购了三艘大型无畏舰:“米纳斯·吉拉斯”号、“圣保罗”号和“里约热内卢”号。建成时它们是最强大的战列舰,但仅前两艘交付巴西[32],第三艘于1910年取消建造[33]。1911年巴西又订购了第二艘名为“里约热内卢”号的战列舰,因财政困难转售并于1913年被奥斯曼帝国购入[34][35][36][37]。1913年还订购了更大型的“⾥亚舒埃卢”号战列舰,但因一战爆发取消建造[38][39]。
主要武器 | 主炮数量和口径 |
---|---|
排水量 | 作战时舰只满载排水量[m] |
推进系统 | 推进系统数量、类型和最大速度 |
开建日期 | 开始安放龙骨、开始舰体建造的日期 |
下水日期 | 舰只下水的日期 |
交付日期 | 舰只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
结局 | 舰只最终结局(例如沉没、拆解) |
铁甲舰
[编辑]“巴西”号
[编辑]
“巴西”号是巴西海军列装的首艘装甲舰。该舰设计源于巴西帝国与大英帝国关系破裂的克里斯蒂事件,由法国新锻造与造船公司以156万法郎承建。该舰参与巴拉圭战争多场战役,包括1866年伊塔皮鲁与库鲁帕提战役。1867年2月9日返航里约热内卢维修,3月30日离港加入后续突破库鲁帕提河道的舰队。1868年3月2日救援遭突袭的“利马·巴罗斯”号与“卡布拉尔”号装甲舰[n],4月10日参与乌迈塔炮击,8月16日突破廷博河道,11月26日强渡安戈斯图拉隘口。战后该舰持续服役至1879年退役。[3][41]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42] [43] | ||||
“巴西”号 | 4门70磅 | 1518吨 | 1台单胀发动机;10.5英里/小时(16.89公里/小时) | 1864年 | 1864年12月23日 | 1865年3月2日 | 1879年停用 |
“塔曼达雷”号
[编辑]
“塔曼达雷”号是巴西建造的首艘装甲舰。该舰由皇家海军造船厂承建,造价40,506英镑,建造期间正值巴拉圭战争。1865年服役后即参战。1866年袭击伊塔皮鲁要塞时,包括舰长安东尼奥·卡洛斯·德·马里兹·巴罗斯中尉在内四名船员阵亡。同年两次炮击库鲁祖要塞,次年又炮击库鲁帕提和廷博要塞。1868年2月19日成功突破乌迈塔河道,11月炮击巴拉圭首都亚松森。战后该舰被编入马托格罗索分舰队,驻拉达里奥港。1879年4月18日退役,最终拆解。[6][44]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45] | ||||
“塔曼达雷”号 | 1门70磅 | 845吨 | 1台蒸汽机;8节(15公里/小时) | 1865年5月31日 | 1865年6月21日 | 1865年9月16日 | 1879年拆除 |
“巴洛索”号
[编辑]
与“塔曼达雷”号相同,“巴洛索”号由皇家海军造船厂建造并于1865年下水。该舰参与巴拉圭战争,在1866至1867年间炮击多处防御工事。突破乌迈塔河道时,三艘帕拉级浅水重炮舰“里奥格兰德”号、“阿拉戈斯”号和“帕拉”号分别与大型装甲舰捆绑,以防引擎被巴拉圭炮火击毁。“巴洛索”号与“里奥格兰德”号领航,“巴伊亚”号与“阿拉戈斯”号居中,“塔曼达雷”号与“帕拉”号殿后。战后被派往马托格罗索分舰队,1882年退役。[46][47]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 | ||||
“巴洛索”号 | 1门120磅 | 1354吨 | 1台蒸汽机;9节(16公里/小时) | 1865年2月21日 | 1865年11月4日 | - | 1882年拆除 |
“巴伊亚”号
[编辑]“巴伊亚”号浅水重炮舰是英国建造的装甲舰。该舰原属巴拉圭向英国订购的舰队,但因战争(1864-1870年)无力支付款项,被巴西帝国购入并投入战场。该舰参与伊塔皮鲁战役,协助运输和登陆巴西部队;在库鲁帕提战役中炮击并突破要塞;参与乌迈塔[o]的突破与炮击;强渡特比瓜利河防御阵地;突破安戈斯图拉;最终参与炮击亚松森。战后被派往马托格罗索分舰队,1892年调往支援政府军镇压当地分离主义叛乱,1895年拆解。[49][15][50][51]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51] | ||||
“巴伊亚”号 | 2门150毫米 | 928吨 | 2台蒸汽机;14.48公里/小时 | - | 1865年6月11日 | 1866年1月17日 | 1895年废弃 |
“利马·巴罗斯”号
[编辑]
“利马·巴罗斯”号是英国建造的装甲浅水重炮舰。该舰原属巴拉圭在三国同盟战争前订购的舰队,因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未能付款,后被巴西购入。1866年该舰参战,炮击库鲁帕提要塞防御工事。1868年3月,“利马·巴罗斯”号与“卡布拉尔”号遭到20余艘巴拉圭独木舟编队袭击——每舟载12名持砍刀、短斧与登船剑的士兵。巴拉圭士兵登舰后与船员展开肉搏,直至被“巴西”号、“艾尔瓦”号[p]、“马里斯和巴罗斯”号[q]与“西尔瓦多”号装甲舰的炮火击退。战后该舰负责巴西南部至里约热内卢沿岸巡逻,约1905年拆解。[52][15][53][54]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55] [52] | ||||
“利马·巴罗斯”号 | 4门150毫米 | 1705吨 | 2台蒸汽机;20.37 公里/小时 | 1864 | 1865年12月21日 | 1866 | 1905 |
“里约热内卢”号
[编辑]
“里约热内卢”号是1865年皇家海军造船厂建造的第三艘装甲舰,1866年5月投入巴拉圭战争。在库鲁祖战役中遭巴拉圭炮弹击中后撤维修。9月2日试图与巴西舰队会合时,再次遭遇要塞炮火,并被两枚水雷击中。爆炸将舰体炸成两段,数分钟内沉没,造成53名水兵丧生。这是战争中唯一损失的装甲舰。[6][56][57][8][58]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 | ||||
“里约热内卢”号 | 2门70磅 | 1001吨 | 1个单膨胀电机;9节(16公里/小时) | 1865年6月28日 | 1866年2月18日 | 1866年4月 | 1866年沉没 |
马里斯和巴罗斯级
[编辑]
马里斯和巴罗斯级是两艘中央炮房式铁甲舰,原为巴拉圭订购,在巴拉圭战争期间转售巴西:“马里兹·巴罗斯”号与“艾尔瓦”号。两舰于1866年服役,1867年2月2日参与炮击库鲁帕提要塞,同年8月15日成功突破该要塞。1868年3月2日,“艾尔瓦”号协助击退巴拉圭军队对“利马·巴罗斯”号和“卡布拉尔”号装甲舰的登舰企图。两舰均参加了11月19日安戈斯图拉炮击行动。“马里斯和巴罗斯”号1897年退役,“艾尔瓦”号1885年退役。[49][59][60]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49] [60] | ||||
“马里斯和巴罗斯”号 | 2门70磅 | 1196吨 | 往复式蒸汽机;10节(18.52公里/小时) | 1864年 | 1865年 | 1866年 | 1897年7月23日 | |
“艾尔瓦”号 | 1353吨 | 1885年废弃 |
卡布拉尔级
[编辑]卡布拉尔级是两艘原由巴拉圭订购、1865年转售巴西的装甲舰:“卡布拉尔”号与“科伦坡”号[r]。由于交付迅速,推测当时已处于建造阶段或设计方案已完成。两舰参与巴拉圭战争:1867年2月2日炮击库鲁帕提要塞,8月15日成功突破该要塞。1868年3月2日,“卡布拉尔”号遭遇约百名巴拉圭士兵乘独木舟登舰袭击,获“西尔瓦多”号与“艾尔瓦”号支援。两舰持续作战至1868年末。战后被编入巴西第三港口防区,辖区北起北里奥格兰德州莫索罗市,南至法属圭亚那边境。“科伦坡”号1875年退役,“卡布拉尔”号1882年退役。[14][13][61][62][63]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15] [49] [64] [65] | ||||
“卡布拉尔”号 | 8门70/68 口径 | 1050吨 | 2台蒸汽机;10.5节(19公里/小时) | - | 1865 | 1866年9月 | 1882年11月 | |
“科伦坡”号 | 1069吨 | - | 1866年7月 | 1875年2月 |
“西尔瓦多”号
[编辑]
“西尔瓦多”号装甲舰由法国波尔多海洋造船厂建造,舰名源自库鲁祖海战中随“里约热内卢”号装甲舰沉没殉国的海军上尉阿梅里科·布拉西利奥·西尔瓦多。该舰于1866年8月25日抵达巴西。1867年参与库鲁派蒂要塞作战,次年再次炮击该要塞,随后参加乌迈塔和安戈斯图拉要塞战役。1869年为若泽·安东尼奥·科雷亚·达·卡马拉将军部队提供运输支援,1885年退役。[66][49]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66] [49] [67] | ||||
“西尔瓦多”号 | 4门68磅 | 1150吨 | 2台蒸汽机;10节(18公里/小时) | 1864年 | 1865年 | 1866年8月25日 | 1885年废弃 |
帕拉级
[编辑]
帕拉级是1866年里约热内卢海军造船厂建造的六艘装甲浅水重炮舰,专为巴拉圭战争设计。首批完工的“帕拉”号、“里奥格兰德”号和“阿拉戈斯”号参与1868年2月19日乌迈塔河道突破及当年多次战斗;后续“皮奥伊”号、“塞阿拉”号和“圣卡塔琳娜”号主要参加1869年曼杜维拉河作战。战后该级舰分配至乌鲁瓜伊河与马托格罗索分舰队。[68][69]
舰名 | 主炮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0] | |||
“帕拉”号 | 1门70磅 | 2台蒸汽机
8节(14.86公里/小时) |
1866年12月8日 | 1867年5月21日 | 1867年6月15日 | 自 1884 年起废弃 | |
“里奥格兰德”号 | 1867年8月17日 | 1867年9月3日 | 1907年报废 | ||||
“阿拉戈斯”号 | 1867年10月29日 | 1868年 | 1900年报废 | ||||
“皮奥伊”号 | 1门120磅 | 1868年1月8日 | 1868年1月 | 1893年报废 | |||
“塞阿拉”号 | 1868年3月22日 | 1868年5月5日 | 1884年报废 | ||||
“圣卡塔琳娜”号 | 1868年5月5日 | 1868年5月5日 | 1882年沉没 |
“9月7日”号
[编辑]
“9月7日”号是巴拉圭战争期间订购的最后一艘装甲舰,但因主炮选型争议迟至1874年才完工,比战争结束晚了四年。1884年该舰与其他十五艘巴西舰艇共同编入“演进舰队“,次年转入预备役。1893年海军叛乱期间被叛军夺取,最终在战乱中沉没。[19][20][26][71]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1] | ||||
“9月7日”号 | 4 x 229 毫米 | 2174吨 | 2台蒸汽机
12节(22公里/小时) |
1868年1月8日 | 1874年5月16日 | 1874年7月4日 | 1893年沉没 |
“独立”号
[编辑]
“独立”号的订购正值阿根廷与巴西关系紧张时期,但该计划在帝国议会遭遇阻力。参议院质疑是否需要一艘可能不适合拉普拉塔河流域航行条件的大型军舰,批评此举或是“虚张声势的军事炫耀”。1874年该舰下水时受损,导致与英国船厂的合同终止,最终被英国皇家海军购入。[72]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3] [74] [75] | ||||
“独立”号 | 4门12.5英寸 | 8964吨 | 蒸汽机;14.65节(27.13公里/小时) | 1873 | 1874年9月10日 | - | - |
雅娃丽级
[编辑]
雅娃丽级是两艘用于海岸防御的河用装甲舰:“雅娃丽”号与“索里莫斯”号。“索里莫斯”号1892年5月19日在乌拉圭海岸附近沉没,原因至今未明。“雅娃丽”号虽无自航能力,仍积极参与1893年海军叛乱,作为阿马桑角防御炮台使用——该处存放着叛军主要火药储备。一发疑似来自圣若昂要塞的炮弹击中舰艉导致断裂,该舰缓慢沉没。[49][76][77][78]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79] [80] | ||||
“雅娃丽”号 | 4门10英寸 | 3700吨 | 往复式蒸汽机;11节(20公里/小时) | - | 1874年 | 1875年 | 1893年11月22日 | |
“索里莫斯”号 | 3700吨 | - | 1875年 | 1875年4月23日 | 1892年5月19日 |
前无畏舰
[编辑]“里亚舒埃卢”号和“阿基达邦”号
[编辑]
前无畏舰“阿基达邦”号与“里亚舒埃卢”号常被相提并论——两者由同一设计师绘制且外观相似,但性能特征迥异[81][82][30][83][84]。作为巴西帝国海军1880年代现代化计划的成果,两舰建成时是西半球最强大的军舰。“阿基达邦”号参与海军叛乱时遭驱逐舰“古斯塔夫·桑帕约”号[s]鱼雷攻击但未沉没,1906年锚泊雅库坎加湾时因尾炮塔弹药库爆炸沉没,造成212名船员丧生。“里亚舒埃卢”号叛乱期间正驻法国,1910年3月28日退役后售予欧洲拆船厂,在拖往拆解途中沉没[30][86][87][88][89]。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90] [91] | ||||
“⾥亚舒埃卢”号 | 4门229毫米 | 6100吨 | 蒸汽机;16节(30公里/小时) | 1881年8月31日 | 1883年6月7日 | 1884年8月19日 | 1910年沉没 | |
“阿基达邦”号 | 5029吨 | 蒸汽机;14.5节(26.85公里/小时) | 1883年6月18日 | 1885年1月17日 | 1885年8月14日 | 1906年1月21日沉没 |
德奥多罗级
[编辑]
德奥多罗级装甲舰“德奥多罗”号与“弗洛里亚诺”号由地中海新锻造与造船公司于1890年代末建造。“德奥多罗”号曾炮击参与反政府叛乱的红色海滩军事学院,后在鞭刑叛乱中被叛军夺取,1924年售予墨西哥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至1934年退役。“弗洛里亚诺”号参与多项海军任务与演习,1934年除籍。[92][31][93][94][95]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95] [96] | ||||
“德奥多罗”号 | 2门220毫米 | 3162吨 | 三胀式蒸汽机;15节(27.78公里/小时) | 1896 | 1898年6月20日 | 1900 | 1924年4月售出 | |
“弗洛里亚诺”号 | - | 1899年7月6日 | 1900年12月31日 | 1936年4月2日退役 |
无畏舰
[编辑]米纳斯·吉拉斯级
[编辑]
米纳斯·吉拉斯级是巴西海军操作的两艘(原计划三艘)无畏舰。该级舰——“米纳斯·吉拉斯”号、“圣保罗”号和“里约热内卢”号——源于1906年海军现代化计划,最终仅前两艘交付巴西,第三艘因设计落伍取消建造。两舰积极参与1910年鞭刑叛乱,一战期间巡逻巴西海岸,二战时作为浮动炮台使用。“米纳斯·吉拉斯”号1952年退役,“圣保罗”号1947年退役。[97][33][98][99][100][101]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33] [100] [101] [102] | ||||
“米纳斯·吉拉斯”号 | 12门305毫米 | 21200吨 | 三胀式蒸汽机;21节(36.29公里/小时) | 1907年4月17日 | 1908年9月10日 | 1910年4月18日 | 1952年拆除 | |
“圣保罗”号 | 21500吨 | 1907年4月30日 | 1909年4月19日 | 1910年7月12日 | 1951年沉没 | |||
“里约热内卢”号 | - | - | - | - | - | - | 1910年5月取消 |
“里约热内卢”号
[编辑]财政困难加之设计过时,促使巴西政府于1910年取消米纳斯吉拉斯级第三艘战列舰。但此困境未阻碍新战列舰的订购——新舰沿用前舰名“里约热内卢”号,由英国承建,主炮口径相同但数量更多,排水量更大。随着咖啡和橡胶出口萎缩,以及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欧洲经济衰退导致融资能力下降,巴西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巴西以275万英镑将“里约热内卢”号售予奥斯曼帝国。英国随后征用该舰并更名为“阿金库尔”号。[103][104][34][105][36][106][107]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108] [109] | ||||
“里约热内卢”号 | 8门381毫米 | 30500吨 | 4台蒸汽轮机;23节(42.59公里/小时) | 1914年9月10日(但并未发生) | - | - | 1915年取消 |
“里亚丘埃卢”号
[编辑]
巴西政府向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招标新型战列舰“里亚舒埃洛”号设计方案,图纸显示排水量26,000至30,500吨,配备8至10门15英寸主炮。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建造工程延误,最终于1915年5月13日正式取消。[39][38]
舰名 | 主炮 | 排水量 | 推进器 | 服役 | 来源 | |||
---|---|---|---|---|---|---|---|---|
开建日期 | 下水日期 | 交付日期 | 结局 | [108] [109] | ||||
“里亚丘埃卢”号 | 8门381毫米 | 30500吨 | 4台蒸汽轮机,23节(42.59公里/小时) | 1914年9月10日(但并未发生) | - | - | 1915年取消 |
脚注
[编辑]注释
[编辑]-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4]。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4],另有来源译作“巴鲁佐”号[5]。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4]。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9]。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0]。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1]。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8]。
- ^ 译名参考自《船舰》[23]。
- ^ 译名参考自《船舰》[23]。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4]。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7],另有来源译作“阿基达万”号[28]或“阿基达班”号[29]。
-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40]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1]。
- ^ 译名参考自《没有应答的威胁 均势的政治制约=UNANSWERED THREATS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48]。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0]。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0]。
- ^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1]。
- ^ 译名参考自《船舰》[85]。
引文
[编辑]- ^ Val (2015),第46页.
- ^ 张恩东 (2018),第316页.
- ^ 3.0 3.1 Marinha do Brasil-A,第1页.
- ^ 4.0 4.1 4.2 张恩东 (2018),第317页.
- ^ 郭威 (2007),第229页.
- ^ 6.0 6.1 6.2 Araújo (2015),第11-12页.
- ^ 7.0 7.1 7.2 Gratz (1999),第144页.
- ^ 8.0 8.1 Meister (1977),第12页.
- ^ 张恩东 (2018),第320页.
- ^ 10.0 10.1 10.2 张恩东 (2018),第318页.
- ^ 11.0 11.1 11.2 张恩东 (2018),第319页.
- ^ Marinha do Brasil-B,第1页.
- ^ 13.0 13.1 Gratz (1999),第141-142页.
- ^ 14.0 14.1 Jaceguay & Oliveira (1900),第115页.
- ^ 15.0 15.1 15.2 15.3 Martini (2014),第127页.
- ^ Silva (2018),第24-27页.
- ^ Martini (2018),第111页.
- ^ 张恩东 (2018),第321页.
- ^ 19.0 19.1 Martini (2014),第10-11,137页.
- ^ 20.0 20.1 Gratz (1999),第159-160页.
- ^ Parkes (1990),第267, 276-277页.
- ^ Martini (2014),第155页.
- ^ 23.0 23.1 郭威 (2007),第260页.
- ^ 张恩东 (2018),第322页.
- ^ Mendonça et al. (1959),第149, 242页.
- ^ 26.0 26.1 Val (2020),第4页.
- ^ 张恩东 (2018),第323页.
- ^ 郭威 (2007),第277页.
- ^ 郭威 (2007),第226页.
- ^ 30.0 30.1 30.2 Parkinson (2008),第60页.
- ^ 31.0 31.1 Scientific American (1900),第184页.
- ^ Araújo (2005),第74-75, 78页.
- ^ 33.0 33.1 33.2 Topliss (1988),第249, 254页.
- ^ 34.0 34.1 Topliss (1988),第280页.
- ^ Burt (1986),第245页.
- ^ 36.0 36.1 Martin (1967),第36-37页.
- ^ Hough (1967),第72, 75页.
- ^ 38.0 38.1 Brook (1999),第153页.
- ^ 39.0 39.1 Topliss (1988),第285-286页.
- ^ Gröner 1990,第ix页
- ^ Marinha do Brasil-A,第5-6页.
- ^ Gardiner & Gray (1979),第405页.
- ^ Marinha do Brasil-A,第2, 6页.
- ^ Gratz (1999),第149页.
- ^ Gratz (1999),第144, 149页.
- ^ Gratz (1999),第149-150页.
- ^ Meister (1977),第13页.
- ^ 刘语默 (2023),第120页.
- ^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Gardiner & Gray (1979),第406页.
- ^ Gratz (1999),第141页.
- ^ 51.0 51.1 Marinha do Brasil-H.
- ^ 52.0 52.1 Gardiner & Gray (1979),第404页.
- ^ Donato (1996),第539-540页.
- ^ Martini (2014),第149页.
- ^ Doratioto (2002),第278页.
- ^ Gratz (1999),第144, 150页.
- ^ Gonçalves (2009),第29页.
- ^ Bittencourt (2008),第104页.
- ^ 60.0 60.1 Mendonça et al. (1959),第123, 177页.
- ^ Martini (2014),第127, 149页.
- ^ Marinha do Brasil-C,第2页.
- ^ Marinha do Brasil-D,第2页.
- ^ Marinha do Brasil-C,第1-2页.
- ^ Marinha do Brasil-D,第1-2页.
- ^ 66.0 66.1 Mendonça et al. (1959),第241页.
- ^ Silverstone (1984),第39页.
- ^ Gratz (1999),第149-150, 153, 157页.
- ^ Barros (2016),第76-87页.
- ^ Gratz (1999),第154-157页.
- ^ Martini (2014),第154, 156页.
- ^ Parkes (1990),第276, 278-279页.
- ^ Burt (1986),第22页.
- ^ The Times (1875),第6页.
- ^ Marinha do Brasil-E,第2页.
- ^ Naufrágios do Brasil-1.
- ^ Naufrágios do Brasil-2.
- ^ Sondhaus (2001),第238, 257页.
- ^ Brazil (1997),第42页.
- ^ Herder (2019),第5页.
- ^ Martini (2014),第163页.
- ^ 郭威 (2007),第253页.
- ^ Lima Duarte (1880),第22页.
- ^ The New York Times (1894),第2页.
- ^ Marinha do Brasil-F,第5页.
- ^ Marinha do Brasil-G,第3页.
- ^ Marinha do Brasil-G,第1-3页.
- ^ Marinha do Brasil-F,第1-2, 5页.
- ^ Gardiner & Gray (1979),第407页.
- ^ Escobar (1954),第33页.
- ^ Nascimento (2010),第22页.
- ^ Filho (2010),第97页.
- ^ Morgan (2014),第40-42页.
- ^ Whitley (1998),第29页.
- ^ Burt (1986),第244-245, 250页.
- ^ Topliss (1988),第247-249页.
- ^ Vanterpool (1969),第40页.
-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7页.
- ^ Hough (1967),第72,75页.
- ^ Hough (1967),第152-153页.
- ^ 108.0 108.1 Brook (1999),第152页.
- ^ 109.0 109.1 Tyne Built Ships.
参考书目
[编辑]- Araújo, Johny Santana de. A construção do Poder Naval brasileiro no início do século XX: dos programas navais à grande guerra (1904-1917) (PDF). Navigator. 2005, 1 (2): 69-86. ISSN 0100-1248.
- Araújo, Johny Santana de. Entre a vela e o vapor, entre a madeira e o ferro: a transição, a construção e a ação dos Ironclads na Marinha Imperial Brasileira 1850-1865 (PDF). Navigator. 2015, 11 (21): 9-22. ISSN 0100-1248.
- Barros, Aldeir Isael Faxina. A Marinha Imperial Brasileira no Manduvirá 136 (04/06). 2016. ISSN 0034-9860.
- Bittencourt, Luiz Edmundo Brígido. Os ataques das canoas paraguaias aos encouraçados fluviais brasileiros (PDF). Revista Marítima Brasileira. 2008, 128 (01/03): 99-112. ISSN 0034-9860.
- Brazil, Serviço d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História Naval Brasileira 5. O Serviço. 1997.
- Brook,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OCLC 43148897.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863-8.
- Defesa Latina. A Construção Naval Deslancha no Brasil. Revista Defesa Latina (Editora Cultura). 2010, (4).
- Donato, Hernâni. Dicionário das Batalhas Brasileiras 2. São Paulo: Instituição Brasileira de Difusão Cultural. 1996. ISBN 85-348-0034-0.
- Doratioto, Francisco. Maldita Guerra: Nova História da Guerra do Paraguai. São Paulo: Companhia das Letras. 2002. ISBN 978-85-359-0224-2.
- Escobar, Coronel Idelfonso. A Revolta da Escola Militar da Praia Vermelha. Correio da Manhã. 1954.
- Filho, João Roberto Martins. A Marinha brasileira na era dos encouraçados, 1895-1910. Rio de Janeiro: Fundação Getúlio Vargas. 2010. ISBN 978-85-225-0803-7.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OCLC 835930179.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907-3.
- Gonçalves, Leando José Clemente. Tática do Exército Brasileiro na Guerra do Paraguai entre 1866 e 1868 (PDF). Universidade Estadual Paulista. 2009.
- Gratz, George A. Preston, Antony , 编. Warship 1999–2000. 1999. ISBN 0-85177-724-4.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德国战舰:1815年–1945年].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语).
- Herder, Brian Lane. US Navy Battleships 1882-98: The Pre-Dreadnoughts and Monitors That Fought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9. ISBN 9781472835048.
- Hough, Richard. The Great Dreadnought: The Strange Story of H.M.S. Agincourt: The Mightiest Battleship of World War I.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 OCLC 914101.
- Jaceguay, A.; Oliveira, Vidal de. Quatro Séculos de Actividade: Portugal e Brasil. Rio de Janeiro: Imprensa Nacional. 1900.
- Lima Duarte, Almirante José Rodrigues. Relatório apresentado à Assembleia Geral Legislativa na 3.ª Sessão da 17.ª Legislatura (PDF). Ministério da Marinha. 1880.
- Marinha do Brasil-A. Brasil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B. Bahia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C. Cabral Corveta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D. Colombo Corveta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E. Solimões Monitor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F. Aquidabã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G. Riachuelo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inha do Brasil-H. Bahia Monitor Encouraçado (PDF). Diretoria do Patrimônio Histórico e Documentação da Marinha.
- Martin, Percy Alv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War. Gloucester: Peter Smith. 1967. OCLC 468553769.
- Martini, Fernando Ribas de. Construir navios é preciso, persistir não é preciso: a construção naval militar no Brasil entre 1850 e 1910, na esteira da Revolução Industrial (PDF). Biblioteca Digital USP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2014. doi:10.11606/D.8.2014.tde-23012015-103524.
- Martini, Fernando Ribas de. Monitores sob ataque: do Alagoas em Humaitá ao Pernambuco em Porto Esperança, a dura arte de aprender lições (PDF). Revista Navigator. 2018, 14 (28). ISSN 0100-1248.
- Meister, Jurg. The River Operations of the Triple Alliance Against Paraguay, Part III. F.P.D.S. Newsletter (Akron, OH: F.P.D.S.). 1977, V (2): 10–14. OCLC 41554533.
- Mendonça, Mário F.; Vasconcelos, Alberto. Repositório de Nomes dos Navios da Esquadra Brasileira. Rio de Janeiro: SGDM. 1959. OCLC 254052902.
- Morgan, Zachary R. Legacy of the Lash: Race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in the Brazilian Navy and the Atlantic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85-225-0803-8. OCLC 679733899.
- Nascimento, Álvaro Pereira do. A Revolta da Chibata e seu centenário. Perseu. 2010. ISSN 2595-4008.
- Naufrágios do Brasil-1. Encouraçado Fluvial Javari. www.naufragiosdobrasil.com.br. [2021-06-01].
- Naufrágios do Brasil-2. Outros navios. www.naufragiosdobrasil.com.br. [2021-06-01].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Warrior" 1860 to "Vanguard" 1950 : a history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rmament New & rev.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0754. OCLC 22240716.
- Parkinson, Roger. The late Victorian Navy: The pre-dreadnought er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2008. ISBN 978-1-84383-372-7. OCLC 646848836.
- Poder naval-1. NGB - Encouraçado São Paulo. www.naval.com.br. [2021-05-31].
- Poder naval-2. NGB - Encouraçado Sete de Setembro. www.naval.com.br. [2021-05-31].
- Poder naval-3. NGB - Encouraçado Minas Gerais. www.naval.com.br. [2021-05-31].
- Poder naval-4. NGB - Monitor de Oceano Javary. www.naval.com.br. [2021-06-01].
- Poder naval-5. NGB - Monitor de Oceano Solimões. www.naval.com.br. [2021-06-01].
- Poder naval-6. NGB - Encouraçado Guarda-Costas Floriano. www.naval.com.br.
- Poder naval-7. NGB - Encouraçado Guarda-Costas Deodoro. www.naval.com.br.
- Poder naval-8. NGB - Monitor Encouraçado Lima Barros. www.naval.com.br.
- Scientific American. The New Brazilian Armorclad 'Marshal Deodoro' 82 (12). 1900-03-24.
- Silva, Carlos André Lopes da. Aspectos do desenvolvimento dos monitores na Guerra da Tríplice Aliança: um diálogo entre a História Naval e a História da Tecnologia (PDF). Revista Navigator. 2018, 14 (27). ISSN 0100-1248.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London: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Sea Fight at Desterro; Disabling and abandonment of the Aquidaban (PDF). The New York Times. May 30, 1894.
- The Times. Money-Market and Cit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October 19, 1875.
- Topliss, David. The Brazilian Dreadnoughts, 1904–1914. Warship International 25. 1988. OCLC 1647131.
- Tyne Built Ships. Riachuelo 1914. www.tynebuiltships.co.uk. [2021-05-31].
- Val, Sylvio dos Santos. A Guerra do Paraguai e seu aftermath: nucleação tecnológica na Marinha do Brasil (PDF). Navigator. 2015, 11 (22): 43-54. ISSN 0100-1248.
- Val, Sylvio dos Santos. Qual o futuro da Marinha como Força Estratégica?. Associação Nacional de História Seção Regional do Rio de Janeiro. 2020. ISBN 978-65-88404-03-4.
- Vanterpool, Alan. The Riachuelo.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69, VI (2). ISSN 0043-0374.
- Whitley, M. J.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184-X.
- 张恩东.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国大陆)).
- (美)兰德尔·施韦勒. 没有应答的威胁 均势的政治制约=UNANSWERED THREATS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东方编译所译丛. 由刘语默翻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06. ISBN 978-7-208-17179-4 (中文(中国大陆)).
- (英)托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进博物馆. 由郭威翻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