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歌
外观
Wǔzú gònghé gē | |
![]() 中华民国 | |
![]() | |
作词 | 沈恩孚 |
---|---|
作曲 | 沈彭年 |
采用 | 1912年2月12日[可疑] |
废止 | 1913年4月28日 |
音频样本 | |
五族共和歌 |
中国国歌历史 | |
---|---|
![]() ![]() ![]() ![]() | 普天乐(半官方) 李中堂乐(半官方) 颂龙旗(半官方) 巩金瓯 |
![]() ![]() ![]() 1915 1915—1919 ![]() ![]() ![]() | 五族共和歌 卿云歌(第一次) 中华雄立宇宙间 原歌词 重新填词 尽力中华歌 卿云歌(第二次) 中华雄立宇宙间(第二次)(第二次重新填词) |
![]() ![]() | 国民革命歌 黄埔军校训词/三民主义歌(中华民国国歌) |
![]() | 国际歌 |
![]() 1949—1966 1966—1978 1978—1982 1982— |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原歌词 无歌词 重新填词(继续革命的战歌) 原歌词 |
《五族共和歌》(又称五旗共和歌)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1912年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对公众征求国歌,并以此歌作临时国歌。[2]1913年其国歌地位被《卿云歌》替代。
国歌歌词为[3]:
亚东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
吾同胞,
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白话翻译:
注解
[编辑]- ^ 或解作“为中华文明而鼓舞、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