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新社

坐标23°34′10″N 119°34′14″E / 23.569517°N 119.570600°E / 23.569517; 119.5706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新社圣真宝殿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 880 澎湖县马公市光复里新村路18号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文衡帝君
慈济真君(感天大帝
三教祖师
无生老母
玄天上帝等等
庙格鸾堂庙
领导重要人物:林介仁纪双抱吴克文郑子清
开基一新社乡绅
地图
地图

一新社台湾话It-sin-siā),由澎湖文人学士创设的神明会或鸾堂组织,前身是普劝社。一新社在澎湖发展历史十分独特,各地公庙往往是官方倡建或者同村居民合资筹建,而一新社则仅以鸾堂(善堂)结社之力,单独创建“一新社圣真宝殿”,开善堂盖庙风气之先。[1]:47

鸾堂发展沿革

[编辑]

“鸾堂”又称“善堂”,主祀文衡帝君(关公)。传统而言,民间宗教中自有法师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最早能追溯至中国的华南地区。尚有另外一种以乩笔沙盘扶鸾、著造善书的神媒,与“武坛”乩童多舞刀弄剑的作法大相径庭,被称为“鸾手”或“鸾生”,又称“文坛”。相对于乩童多出于庶民阶层,鸾手则多由仕绅文人出任。[1]:25、47

早期识字者少,能进行笔墨书写的也多是士大夫阶级。[1]:51所以有学者便主张,善堂的扶鸾活动是儒家通俗化的表现,而善堂人员的宗教精神相对淡薄,更多是透过神道力量的手段,彰显儒家伦理道德来劝勉老百姓服膺。[2]知名鸾手杨明机(1899-1985)先生更曾于大正8年(1919年)提出“儒宗神教”的名称,企图概括各地的鸾堂与扶鸾行为意涵。[3]

不同于台湾本岛善堂人员对于民俗信仰有所隔阂的态度,澎湖地区的善堂反而是和民间宗教组织揉合、相辅相成的。善堂的活动不仅直接在村里公庙举办,历来如唱鸾、录鸾等等属于善堂的职务,也和一般公庙的委员、法师重叠。起驾作法的时候,鸾手和乩童还互相配合、并不排斥冲突,甚至有由一人同时兼任的现象存在。[1]:51

一新社清水解烟毒

[编辑]

相传在明治34年(1901年),为了替诸多染上鸦片毒瘾的澎湖居民戒除烟瘾,一新社的诸多仕绅齐聚妈宫城隍庙中,祈求城隍爷降坛指示。[4]澎境灵应侯降诗曰:“鸦片烟毒害不轻,荒工废事失经营;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开坛在此行”[1]:48,谕示转求文衡圣君(关公),时隔多日,灵应侯城隍爷复降坛指示戒除鸦片条文六则,敕赐神方和甘露水、百灵丹,救人无数且灵验非常。[4]一新社亦因“清水解烟毒”声名大噪,善堂的传播也自此兴旺。[5]

一新社与圣真宝殿

[编辑]

明治44年(1911年),位于马公市市区的一新社初建庙于今惠民医院南邻,但庙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盟军炸毁,战后庙迹不存。1963年原社员欲重新振兴社务,遂向政府机关登记,申请名为“一新社许真君庙神明会”的组织。由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台湾的政府实施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减租),庙产土地权属大为变动,原本庙产土地系由承佃农民取得所有权,而佃农已捐献给广慈兴建佛寺(即法界寺),一新社负责人吴克文出面协调争取,最终顺利与广慈达成协议,同意让一新社辟建庙舍,即今日位于马公市区光复里的一新社圣真宝殿,终于在1966年落成。[5][6]:119

奉祀

[编辑]

一新社乐善堂主祀神文衡圣帝(关羽),副祀慈济真君(许逊)。1966年建殿后,又雕塑“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此三尊神与文衡圣帝、慈济真君合称为“五恩主”。[6]:118-122

建筑文物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余, 光弘; 黄, 有兴.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台湾)). 
  2. ^ 王, 见川. 〈臺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台北市: 中研院文史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6: 146–147. 
  3. ^ 王志宇. 儒宗神教.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年11月6日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4. ^ 4.0 4.1 黄, 柏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6: 128. ISBN 9867630718. 
  5. ^ 5.0 5.1 许玉河. 一新社.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6. ^ 6.0 6.1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88 [2018-09-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

23°34′10″N 119°34′14″E / 23.569517°N 119.570600°E / 23.569517; 119.57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