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aigyouji-Noriko/你妈是你妈
![]() |
![]() | 本頁簡而言之:人不是机器,维基编者需主动甄别来源的可靠性。 |
曾经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想要到国外旅游,他在填写相关申报表单时,由于有一栏需填写“紧急联系人”,这个人便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以证明他的母亲确实是他的母亲。[1]这件事情随后在网上发酵,因此成了一个网络模因——“证明你妈是你妈”,简称“你妈是你妈”。
“你妈是你妈”的反响
[编辑]2015年5月6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简政放权的问题时提及了这件事,李克强说罢,会场一片哄笑[1]。深挖这件事的问题所在,其实是在在申报填写“紧急联系人”时有关部门的呆板——显然你妈是不是你妈,对于是否合适作为紧急联系人关系不大。不过也有人指出“你妈是你妈”并不全是笑话,在遗产继承、法律代表等方面,那么当然需要先“证明你妈是你妈”[2]。
“要用二手来源证明你妈是你妈”
[编辑]童话
[编辑]自然,阅读着这篇论述的阁下有朝一日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能在条目中有一席之地且有提及令母的必要时,那阁下在撰写自己有关的条目时显然也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在维基百科的编辑上,一个大方针就是可供查证。这时身为名人的阁下想起,自己曾经撰写过一篇回忆录并出版,于是便顺手引用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人在你的引用之后打上了一个{{模板:Primarysources}},并附上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的链接,希望阁下能够给出第二手来源证明。阁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在回忆录中已经阐明了母亲是谁,还需要二手文献佐证呢?于是在“证明你妈是你妈”之后,一个新的梗诞生了——“一定要用二手来源证明你妈是你妈”。
当然,以上的故事自然是虚构的。但是类似的事情却是在维基屡见不鲜:有一些维基人对可靠来源的判定不可不谓机械——总而言之就是:他们会完全照着维基百科:可靠来源/常见有争议来源列表来断定引用文献的可靠性,有的人还会甄别一下发布主体,而有的人却完全不去看来源所要佐证的内容。
不应武断否认第一手来源的可靠性
[编辑]举两个例子:
- 佐证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运用过某类型的车辆时,是否能引用在维基常被视作第一手来源的营运部门官方发布的新闻稿?
- 佐证一座桥梁的某一个别名时,是否能引用在维基常被视作第一手来源的报告文学作品?
显然,某条线路运用过某类型的车辆、桥梁的别名,都是简单的事实,很难能蕴含什么可能有违中立性的观点。因此相较于第二手、第三手来源往往不可靠的第一手来源,在以上场合中并非不可靠,正如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中所说“如果没有第二手来源,第一手来源只能用于描述性断言,这样的断言应使得一名理性且受过教育的非专业人士能够加以验证。
”。而且对于例1,作为其直接关系者的营运部门,其所发布的第一手来源在可靠性上甚至优于第二手来源。
不应武断肯定第二手及以上来源的可靠性
[编辑]这似乎是句废话,因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的世界里,极少有完全无误的文献。但是落实到这件事情上,也有一些值得说道的内容。仍然举几个例子:同样是针对一条铁路线路的叙述,铁路部门自己的地方志可靠性便往往强于线路途径地方的地方志,诸如一条线路的长度,地方的资料未必可靠;同样是针对某一近代史实,现代的一些第三手来源未必比近代的关系者资料可靠。
维基编者需主动甄别来源的可靠性
[编辑]一些方针、条例的制定,往往具备着一些目的。为什么要倾向使用第二手及以上来源?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合乎WP:中立性与WP:可供查证等方针的要求,第二手及以上来源往往具有相对的中立性与可靠性。作为维基编者,在编辑、审阅条目时应主动甄别来源的可靠性。所谓甄别,绝不是照着列表及小工具,武断地看哪些属于列表中的不可靠来源;而是需要编者怀着两个问题:“一、谁发布的;二、要证明什么”去辨析内容的可靠性。正如这篇论述出示了两个参考文献,皆是政府机关网站发布的文章,而本论述所做的只是来引用一些事实性的陈述,并未引用来源内对大政方针的论说。
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中业已阐明“在特定场合,如何判断第一、第二或第三手来源哪个最合适,需要依靠编者的常识和良好的编辑判断力,并应在条目的讨论页上讨论。
”这篇论述本不该有,但事实说明,某些编辑在维基编辑过程中忽略了这句。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上海法治报. 李克强痛斥某些办事机构: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政府网. 2015-05-06 [2025-05-05].
- ^ 李之南. “你妈是你妈”需要证明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05-22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