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Kcx36/沙盒25

坐标25°42′N 100°24′E / 25.7°N 100.4°E / 25.7; 100.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25年大理地震
Kcx36/沙盒25在云南的位置
Kcx36/沙盒25
震中在云南省的位置
日期1925年3月16日 (1925-03-16)
發生時間22:42:17(UTC+8[1]
震级
震源深度34公里(21英里)[4]
震中25°42′N 100°24′E / 25.7°N 100.4°E / 25.7; 100.4[1]
影响地区中国云南省
最大烈度   Ⅸ度(9度)CSISCEA[1]
伤亡死亡:5,908人
受伤:8,303人

1925年大理地震于1925年3月16日22时42分(UTC+8)发生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县凤仪县一带。此次地震的震级为Ms 7级,震中烈度达到IX度以上[1]。震中地区人口稠密,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大[5],大理等6县共5,908人丧生,8,303人受伤,53,031户受灾[6]

地质背景

[编辑]

1925年大理地震震中位于洱海断陷盆地南端,地处红河断裂带北段,属中甸—大理地震带。洱海断陷盆地西侧苍山夷平面海拔达3,700—3,800米,东侧夷平面为2,700—2,800米,而盆地海拔仅1,960米,对照性地形地貌特征显著。深部构造上,震中位于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转折部位,地处以鹤庆为中心的上地幔高导层隆起区西南边缘,处于地壳厚度等值线转折部位,地壳厚度约45千米。此次地震发震构造为红河断裂带北段主干断裂(即江尾—苴力断裂),该断裂全长约180千米,形成于晋宁运动后期,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1925年大理地震震中100千米范围内,震前50年内记录到8次破坏性地震,最大为1901年邓川6.5级地震;震后50年内发生16次5级以上地震(不包括本次地震的强余震),其中6级以上有5次。[4]

前震和余震

[编辑]

该地震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7][4],3月14日(主震前2天)大理开始发生微震,15日地震多次,大理、凤仪两地部分房屋稍有受损,16日又震10余次,有感前震计40余次[6][8][9],最大前震为3月15日的大理Ms 4¾级地震[4]:104。主震之后至4月2日约有余震百余次[1],至当年10月共有5次Ms 4¾级以上强余震[4]:104,在4月3日的Ms 5½级余震中,大理、凤仪之前未倒的房屋多被震倒[1]

震害情况

[编辑]
大理等六县地震受灾情况[6][註 1]
地区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受灾户数 倒房数(间) 塌墙数(堵) 压毙牲畜数
大理县 3,736 7,260 39,731 75,963 96,629 10,113
凤仪县 1,215 552 6,421 18,967 19,659 2,316
宾川县 806 286 2,465 9,306 7,850 1,245
弥渡县 129 163 3,460 10,276 不详 2,315
祥云县 21 19 906 475 678 890
邓川县 1 23 48 175 不详 196
总计 5,908 8,303 53,031 115,162 17,075

地震主要造成大理凤仪宾川弥渡祥云邓川6县受灾,震灾最重的区域在洱海周围,包括大理全境、凤仪东北部、宾川西部、邓川南部[11]。据统计,大理、凤仪等六县5,908人死亡,8,303人受伤,共5.3万余户受灾,倒塌房屋11.5万间,牲畜死亡1.7万头[6]巍山剑川永胜禄丰昆明通海昆阳建水个旧等地亦有建筑受损,但破坏较轻,没有人员伤亡记录[6]昭通玉溪开远维西腾冲临沧等地有感[9],最远的有震感地区距震中约300公里[5]

坍塌的大理北门城楼
大理文廟正街
大理北大街
大理下雞邑村
鳳儀災民住草棚
彌渡縣城關街

大理县受灾最重,全县死伤逾万人,占总人口的13.1%[6];大理城内墙倒屋塌,烟尘蔽空十余分钟,全城官民房屋、庙宇重者夷为平地,轻者墙壁倒塌,完好者百无一二[12];城墙、城楼严重坍塌,其中东、北城楼全塌[13]下关西洱河黑龙桥断为两截;田间地裂喷涌黑砂浊水,苍山中和峰出现裂缝;[6]崇圣寺千寻塔五华楼弘圣寺塔等古迹受损,其中千寻塔的塔刹及铜像、铜塔模等文物震落,此后流失[14][6][15][5]。凤仪县城墙坍塌四分之三,县署、监狱、民宅大多倾倒,班庄村压毙217人,华营村20余户全家罹难。[6][14]宾川县东南城墙倒塌数十丈,四城楼均有崩塌,城内外房屋倒塌十分之二,枯井之泥沙翻腾于田上[6][16]。弥渡县衙署、监狱、学校及新建的土城、碉楼等尽倾,多处地面有裂缝,姚旗营村房屋九成塌毁[6][1]。祥云城内外破旧房屋均倒,新筑房屋亦多开裂。邓川县亦有人员伤亡。[6]

除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外,还伴随着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地震时,大理城内未熄的灯火与炉火引燃倒塌房屋,仓平巷、北街纸张铺等多处先后起火,狂风助推火势,形成绵延一里的火龙,因消防器具被埋、沟渠堵塞,救火艰难,至次日午间方熄,共烧毁铺房302间、住房128间,烧死19人;[6][14]凤仪县十字街、城南街在地震时亦起火,火势蔓延四处,绣衣街一带全烧毁[6];宾川县名庄、南村、玉龙村等地也发生火灾,焚屋86所[6]。大理地震后的火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地震火灾[6][9]。地震引发洱海巨浪如吼,海啸般冲刷沿岸村落,田园庐舍被泥沙淹没;凤仪县乐和村、倒影碑两处,平地涌出红水冲坏田庐。[6]此外,震后第四天,灾区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连下大雪,灾民衣食住房难以保障,时有冻饿而死者,进一步加重了灾情[6][14]

救灾

[编辑]
大理南门施粥厂的灾民
安葬遇难者

地震发生后,政府及民间力量开展了救灾工作。然而,由于当时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匪患肆虐,且政府财政困难,导致整体救灾效果并不理想[10]

地方政府承担了救灾组织、救济工作。滇西镇守使李选廷于3月18日向云南省政府电告灾情[17]:50-51,大理震灾善后筹赈会也于同日成立,统筹清除道路、疏通沟渠、掩埋遗体、设南北粥厂救济灾民等事务;此外,还成立了大理善后工赈局、大理等属震灾负伤治疗所等,工赈局负责修复商铺、恢复工商秩序等,治疗所免费收治伤员[10][18]。云南省政府先后拨发急赈款滇币6万元,按“压毙每丁口给掩埋费2元,压伤每丁口给调养费1元,受灾每户赈款9角”的标准分配,不足部分由李选廷捐银一千元补足;并允许灾区提用积谷、公款办赈,并令迅速勘灾,电令邻县接济[6][18][19]。由于救济组织不到位、救灾资源短缺,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并不突出[17]:66-69

民间组织和社会个体亦积极参与救灾。旅京、旅沪云南同乡分别成立“北京云南震灾协济会”及“旅沪云南赈济会”,募款超18万元[14]华洋义赈会云南分会拨款中约有滇币2.4万元被用于地震救灾[14]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向各教会募捐大洋4739.49元[20];云南红十字会刘锦堂、高明奎率队前往大理,救治伤者并协助掩埋遗体[19];此外,旅侨胞、腾越商界、日本驻滇领事糟谷廉二等也曾向灾区捐款[14]

注释

[编辑]
  1. ^ 《云南省志·地震志》未说明数据出处,但可看出与《云南大理等属震灾报告》《续云南通志长编》等的数据几乎一致,依据为滇西镇守使李选廷的调查及灾区各县知事报告[10],唯《云南省志·地震志》中宾川县死亡人数为806人,总死亡人数为5908人,《云南大理等属震灾报告》等中宾川县死亡人数为745人,总死亡人数为5847人。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编).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8–29. ISBN 7-5046-2720-8. 
  2. ^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CEI Hazar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2025-03-09]. 
  3. ^ M 6.9 - 24 km NE of Dali, China.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5-03-09] (英语). 
  4. ^ 4.0 4.1 4.2 4.3 4.4 毛玉平; 韩新民 (编). 云南地区强震(M≥6)研究.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00,104-109. ISBN 7-5416-1883-7. 
  5. ^ 5.0 5.1 5.2 高建国; 夏明方 (编). 中国灾害志·断代卷·民国卷.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9: 108-109. ISBN 978-7-5087-6095-7.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地震局 (编). 云南省志·卷三·地震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7–53. ISBN 7-222-02829-3. 
  7. ^ 沈斯伟; 罗荣联. 云贵地区历史无破坏记载地震的强度确定及其应用. 云南省地震局; 闵子群 (编). 云贵地区地震危险性研究文集.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9: 139. ISBN 7-5416-0273-6. 
  8. ^ 郑联达. 大地震规律研究.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157. ISBN 7-81045-104-9. 
  9. ^ 9.0 9.1 9.2 苗庆文; 王彬. 1925年大理7.0级地震.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文(中国大陆)). 
  10. ^ 10.0 10.1 10.2 王瑞芳. 1925年大理凤仪间地震灾害与社会应对. 兰台世界. 2023, (11): 151–154. ISSN 1006-7744.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23.11.38. CNKI shij202311034. 
  11. ^ 苗艳丽. 民国十四年云南大理震灾补正.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12 (8): 37–40. ISSN 1672-2345.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3.08.009. CNKI dlsz201308011. 
  12. ^ 翁文灏. 民国14年3、4月云南洱海附近地震述要. 陈尚平 (编). 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293–297. ISBN 7-5028-1245-8. 
  13.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 云南省建设厅编撰. 云南省志·卷三十一·城乡建设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11. ISBN 7-222-01991-X.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苗艳丽. 同乡组织与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救灾初探——以北京云南震灾协济会为中心的考察. 周琼; 高建国 (编). 中国西南地区灾荒与社会变迁: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7–57. ISBN 978-7-5482-0306-3. 
  15. ^ 李昆声. 云南文物考古四十年——代序言. 云南省博物馆 (编). 云南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 19. ISBN 7-222-00435-1. 
  16. ^ 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宾川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1,63. ISBN 7-222-01910-3. 
  17. ^ 17.0 17.1 杨丽娥. 穿越震荡 构建和谐:20世纪云南地震救灾模式研究.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82-2424-2. 
  18. ^ 18.0 18.1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 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 内部发行. 1986: 421–422. OCLC 27649843. 
  19. ^ 19.0 19.1 蔡世剑. 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赈务研究. 思想战线. 2010, 36: 181–182. CNKI sxzx2010s1056. 
  20.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地震局 (编). 云南省志·卷三·地震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272. ISBN 7-222-02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