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怒江大峡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怒江大峽谷,位於橫斷山脈西部,橫跨西藏雲南的交界地帶,屬於怒江中游河段。[1] 從西藏索曲河口以下至嘉玉橋的河段已初步展現峽谷的形態,谷深約500-800米。從嘉玉橋向下,直至雲南六庫附近的中游河段,怒江則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黎貢山怒山(碧羅雪山)之間穿過。兩大山脈南北對峙,平行延展,怒江深切其中,形成狹長陡峭的大峽谷,谷深達1,000-2,000米。

谷底的海拔自北向南逐漸降低,從約1,800米降至1,000米,河谷寬度約在100-150米之間,而最狹窄處僅有60~80米。怒江水流湍急,沿江一帶平坦的階地極為罕見,僅在部分支流匯入口形成小規模的洪積—沖積扇,適合村落與農田的分布。然而,在丙中洛一帶的峽谷內,河曲階地較為連續且面積廣闊。此外,貢山、福貢、六庫等地的河谷階地,則成為怒江沿岸的重要聚落和農業區域。

形成

[编辑]

怒江峽谷的形成,是由於河流沿近南北走向的怒江大斷裂帶強烈侵蝕切割所致。[1] 峽谷兩側的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大理岩片麻岩片岩等堅硬岩層構成。

氣候

[编辑]

峽谷的南北氣候差異十分顯著。[1] 六库一带海拔低於900米的河谷地區,年均氣溫超過2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屬於南亞熱帶氣候;而北至貢山一帶,年均氣溫下降至14.7℃,一月平均氣溫不足10℃,年降水量反而增加至1,667.4毫米,呈現出南部炎熱乾燥、北部濕潤涼爽的氣候特徵。峽谷中的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海拔2,000米以下的溫暖河谷,適合種植梨、茶葉、柑橘、香蕉、核桃等經濟作物。然而,由於長期的砍伐和墾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導致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人文

[编辑]

怒江大峽谷因多元的民族文化而聞名於世,這裡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同時也是怒族獨龍族唯一的定居區域。[2] 此外,還有普米族白族彝族納西族藏族景頗族傣族等共計20多個民族在峽谷中繁衍生息。沿著峽谷延伸的茶馬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怒江大峡谷.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04-24 [2025-03-21] (中文(简体)). 
  2. ^ 第4名 怒江大峡谷. 中国国家地理网. 2005 [2025-03-21]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