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北京大学/档案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ilverReaper在话题“優良條目評選(第三次)”中的最新留言:2年前

关于校史分期

北京大学校史的分期自可以有多种分法。可以按国家政权的更迭分为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按学校本身的发展脉络,由草创、发展、鼎盛、危机、重建之类。孙家红文《大师如林影响深远的一代又一代北大经济学人》[1]意在分析中国经济学家的代际,重点并非在北京大学校史本身。孙家红文的分法,绝不是唯一的分法,恐怕也不是最合适的分法。而且孙家红的分期也颇奇怪,生生多出一个“京师大学堂成立前(1840-1897)”,也不知这一段有什么好讲。京师大学堂的构想、筹备、成立并没有经历那么长的时段。不大客气地说,这种分法并不需要对北京大学校史本身有多大的了解,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朝完了是民国,民国的新文化运动与北大大有关系,民国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后大不一样。实际上这样分来粗略至极,比如解放初期至“文革”结束(1949-1976)分为一期,1949年至1966年的北京大学尚有正常的教学科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的秩序彻底被扰乱,如何分为一期?

原先的分法参照的是北京大学校史馆的分法[2]。印象中校史馆实体展览还多分出一期,即2000年之后(恐怕是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为标志)。这个分法的好处是更加看重学校本身的发展,而非其外部的政治环境。如“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即蔡元培时代)、“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蒋梦麟时代)、“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三期是北京大学发展历程中甚为重要的时期。蔡元培长校时先是整顿,随后创立制度、延揽人才,奠定北京大学的基础和地位。蒋梦麟时代亦是北大繁盛之期。西南联大时代大众更为熟悉,不必多言。抗战胜利之后,内战烽起,北大虽得以返回北平,但各项工作难以如愿开展。相比之下,孙家红文的分法显然更加粗糙。User:Tai8的分法依中央政权的更迭把民国时代分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重庆国民政府之类,亦不能反映学校本身发展的脉络。此外,把孙家红的分法直接放在校史一章的最前面,倒好像孙的分法成了唯一正确的分法似的。今改回原有的分法。欢迎讨论。--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1 (UTC)

  • @如沐西风 阁下按照北京大学校史馆的方法分期,我没有意见。不过请尊重原文内容,不要擅自修改各个阶段的名称。分期名称经过阁下的修改,显得不伦不类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03 (UTC)
    • 校史馆的分期虽然较为合理,但是校史馆的分期名称就不一定了。比如1927-1937年那一段叫做“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那1927-1929划进来和1938-1939年划出去叫什么事呢?“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大学的使命岂在于搞学生运动?这一期发生在北京大学的重要事件远不止五四运动。相应两期称作“蔡元培时代”、“蒋梦麟时代”并非不妥,其实有的北京大学校史文献就是这么叫的。而且,即使北大校史馆把1916-1927叫成“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它也没忘交代出1916-1927正是蔡元培的任期。蒋梦麟的任期虽然名义上到1945年,但是抗战之后人在重庆,并不实际掌权。而且这一阶段三校合为联大,与之前数年大大不同。--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47 (UTC)
      • 另外,把抗战中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1938年)单独分一章恐怕也不尽合理。一方面喊着要压缩这个条目的校史章节,一方面又把这个短命的长沙临时大学单立一章,恐有自相矛盾之嫌。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都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家组成,而且长沙临时大学办学时间非常短暂,和西南联合大学放在一章并无不妥。话说某位编辑一定没有认真通读这个条目,1900年京师大学堂都停办了,1902年才重新开起来。这样的话某编辑一定会非常开心地把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一拆为三,1898-1900,1900-1902,1902-1912,我猜得不错吧?--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04 (UTC)
        • 阁下误会了。我没有要把京师大学堂一拆为三的意思。即使停办了,也是京师大学堂停办期间,而不是什么其他名字的学校。我只是非常介意阁下的章节标题未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長沙臨時大學辦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放在一章我倒是也可以接受,只是不能接受把段落标题叫做西南聯合大學。阁下理解我的意思吗?这本身无关于历史章节的扩充或缩减。--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26 (UTC)
          • 不合常理。按阁下的逻辑,市面上好多中国古代史的书都犯了天大的错误。因为他们的章节划分不是“西汉、新莽、东汉”而是“两汉”,不是“明、后金、清”而是“明、清”。照阁下的逻辑,所有的中国古代史书都应该把楚汉相争单独分出一章,因为秦已灭而汉未立,章节名字叫秦叫汉都不合适,都不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划为一章的原因,一是长沙临时大学过于短暂,二是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的紧密传承关系,三是考虑到条目章节划分的平衡性(以校史一章为例,每一节所含的时段不宜相差太多,每节的长度也应相当,各时段在校史上分异的明显度也亦相当)。正是基于这两点,章节名称统一作西南联合大学并无不妥。这正是习用的做法。
          • 另外再给你提供个资源,1927年的时候还搞过一阵子北平八所国立大学合并,搞过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搞过京师大学校。照阁下的逻辑,自然也是“章节标题未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27 (UTC)

对了,其实很庆幸校史部分没有被分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估计早些年出的书里有这么分的--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5 (UTC)

关于校园一章的分节

这三个小节不是按朝代划分,而是按校址的演进。京师大学堂初建时校舍分散在城内多处。改名北京大学之后,渐渐固定为一院、二院、三院的格局,兴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抗日战争之后又有增加。下一次重要的变动在1952年而非1949年,即迁入燕京大学校园。不知事事死抱着按朝代划分的观念是什么道理。--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3:58 (UTC)

  • (:)回應我认为,学校改名也好、院系调整也好,是跟改朝换代有关系的。甚至是主要原因。--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35 (UTC)
  • (!)意見,院系调整明顯是政策 甚至是意識形態的原因,所以當然跟改朝換代有關--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5:10 (UTC)
    • 有关也好,主要原因也好,以此更改章节标题理据并不充分。校园一章的分节即是校址的变迁。北大1952年迁入燕京大学校园,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界有何问题?如此大的变更,单划一节,有何问题?若说有关,北平和平解放也有关,抗日战争改变国共力量对比也有关。说主要原因,何不追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31 (UTC)

优良条目重审

北京大學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提名人:--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投票期: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至 2016年9月25日 (日) 07:47 (UTC)

(!)意見:

  1. 图片罗列杂乱无章。建议把历史章节中,所有校园建筑的图片,放到校园章节。
  2.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请主编补充科研方面的内容。哪些领域是北大的强项,有什么科研成果等。
  3. 北大校属的产业、校企是不是应该也介绍一下?例如:中国高校校企资产超三千亿 北大清华最多--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8:40 (UTC)

---

  1. WP:COI预警,历史章节中的图片是老北大的图片,不是现在的校园(燕园)里面的图片。--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1 (UTC)
    1. 阁下显然没有详细看条目内容。请阁下看看校园章节,再来回应我一下,我的建议有没有道理。阁下想当然的认为校园章节讲的是现在的校园(燕园)。还是不要想当然的好。--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4 (UTC)
    2. 不,是这个章节放不下那么多图片,所以老北大的放到历史章节里面去。--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3. 好。我退一步。不要求全部放过去,但是挑一张有代表性的放过去,要求不过分吧?--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2. 很难罗列科研成果,因为不会有一个来源专门讲整个学校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也应该在各院系的条目中介绍(除非是虚的,比如学科排名,申请到多少项目等等。)--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6 (UTC)
    1. 科研成果很难详细罗列(我也没这么要求),但是北大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也没有么?--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2. 因为不知道哪个是代表性的。不是太少,是太多了。--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3. 呵呵。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目。我说,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太多了,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科技这一章就省略不写了。是不是很欠揍的感觉?--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4 (UTC)
    4. 来源,重点是来源。没来源一切免谈。--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9 (UTC)
    5. 所以,不是因为科研成果太多、也不是因为科研成果太少,而是没有人去找,对吧。北大获得了几次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你查不到,可以挂上模板,让有能力查的查一下。--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5 (UTC)
    6. “除非是虚的”--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8 (UTC)

10支持,2反對:符合標準--Z7504留言2016年9月25日 (日) 09:14 (UTC)

北京大学 与 北京大学校

看上去1912年北京大学的正式校名是北京大学校,如[3][4])等公文里的“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严”。然而北京大学的名字官方也在用,如教育部《北京大学结束办法》[5]。严复作的说帖,题目里把北大的校名称为北京大学校。正文中却不见“北京大学校”只见“北京大学”(见[6])。

之后的情况也有些奇怪。这张据说1917年的照片(File: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1917, Jingshan East Street.jpg),北大二院门上明晃晃挂着一个“国立北京大学”。然而同一时代蔡元培颁发的聘书里(如[7]),盖着的是“北京大学之章”而非国立北京大学之章。最有趣的是民国九年八月二日蔡元培发给鲁迅的聘书[8],封皮上有“国立北京大学”,落款“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但最后盖的仍然是“北京大学之章”。这里还有一信笺[9],抬头是国立北京大学,但落款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后来有一方国立北京大学关防,查《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总目 1》,似是民国十九年铸发(页码1-305,3418号令)。

写到这里我也很疑惑,甚至对这个问题本身感到疑惑。旧时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如何断定一个名字是学校的正式校名?看印章/关防?所以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北京大学,国立只是一个形容词?并未找到相关学术论文,恐怕只好有空找本北京大学校史借来看看了--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3 (UTC)

另外,有人在条目中“1912年改名国立北京大学”挂fact模版,恐属错用。并非没有来源。--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4 (UTC)

同行评审(第一次)

北京大學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评审期:2016年9月30日 (五) 13:51 (UTC) 至 2016年10月30日 (日) 13:51 (UTC)

雖然評選時,未被撤銷優良條目,但仍有部分段落或句子沒來源—--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30日 (五) 13:51 (UTC)

现在应该可以了-- 晴空·和岩 讨论页·协作计划 2016年10月16日 (日) 03:25 (UTC)

(:)回應,研究部分內容還是不足,歷史部分依然沒有明確北京大學校,國立北京大學這個名字何時有的,何時用的--葉又嘉留言2016年10月17日 (一) 09:17 (UTC)

(:)回應,而且北大較自由的校風,也沒提及--葉又嘉留言2016年10月17日 (一) 09:42 (UTC)

关于北京大学何时改用校名“国立北京大学”

查《北京大学纪事 1898-1997》(ISBN 9787301037096):

  • 此书写明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但并未载明何时改名国立北京大学(或改名为北京大学)。
  • 1912年5月24日,”北京大学校之关防“启用(29页)
  • 书中记载的民国政府对北大校长的任命,何燏时(含)之前政府任命的是”北京大学校校长“。之后任命的几任都是“北京大学校长”而非”北京大学校校长“。何燏时任上,书中”北京大学校“的称号消失,分界点在1913年。“1913年3月北京大学校法科学生钱云鹏……”(31页),之后4月“《中华教育界》第1卷第4期报道’北京大学第一次毕业‘……”(31页),5月29日“教育部指令北京大学校长何燏时……”。
  • 书中“国立北京大学”首次出现是在36页(1916年4月,“本校刊印《国立北京大学分科规程》……”)。
  • 1928年之前,北京大学就悬有一块“国立北京大学”校匾(“1928年3月30日,’国立北京大学‘校匾被’国立京师大学校‘匾额取代”(154页)
  • 1929年之后,书中记载政府任命北京大学校长时,任命的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如166页1929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 1929年10月5日,“国民政府照准教育部呈请铸发国立北京大学关防(大印)及校长小章(167页),此系书中”国立北京大学关防“唯一一次出现。
  • 1929年之前,也有政府部门将北京大学称为国立北京大学的例子。如1919年1月,“外交部给教育部函,……兹推选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54页)

以下讨论为个人观点:

  • “北京大学校”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至1913年之间的校名,使用时间非常短暂。理由是书中在此前和此后都不再有“北京大学校”。另外,《北京大学纪事 1898-1997》提到有一方”北京大学校之关防“。聘书上似乎应该用关防印(如胡适校长发给冀贡泉的聘书)。但民国九年八月二日蔡元培发给鲁迅的聘书没有使用”北京大学校之关防“,而是”北京大学之章“(不知为何不用关防印)。印证此时“北京大学校”名字已不用,与这一猜测并不矛盾。
  • 1913年至1929年间,北京大学的正式校名是“北京大学”而非“国立北京大学”,理由是公文上的“北京大学之章”和政府任命校长的记载。但此校属于国立大学,亦可称作”国立北京大学“,而且”国立北京大学“是通用的叫法。之前也曾发现正式公文中“国立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使用的情况(参见Talk:北京大学/檔案1#北京大学 与 北京大学校中的讨论),如民国九年八月二日蔡元培发给鲁迅的聘书[10]。这是正式的公文,公章是“北京大学之章”,但封皮有“国立北京大学”,蔡校长的职务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此例或可解读为,正式校名为”北京大学“,”国立“是定语。当时已有北平国立八校(或者九校)的说法。
  • 1929年后,“国立北京大学”成为正式校名。理由是关防和政府任命校长的记载。但是之后“北京大学”的称呼仍然在用。
  • 以上讨论中,对校名的界定依据的是关防、政府任命校长的公文。
  • 但问题在于,“北京大学之章”颁发、启用的时间不明。“北京大学校”的关防不知何时作废,或许是“国立京师大学校关防”颁发之后?书中在这两枚关防之间没有记载其他的关防。如果期间没有其他关防,北京大学的校名是以关防论为“北京大学校”还是以“北京大学之章”论为“北京大学”?此书也没有提到“北京大学之章”的来历。
  • 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在1912年至1929年间,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北京大学校”、”北京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名可以混用。
  • 另外,这几乎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当时的人不在乎,后来的人也不大在乎。例如,正式聘书中兼用北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聘书盖“北京大学之章”,但校门上挂着“国立北京大学”的匾,非要说“国立北京大学”不是正式的校名,真的有意义吗?至今我也没看到有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可见今人对此也不关心。很多书里都说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国立北京大学(虽然,这事现在看上去不对)。--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11月1日 (二) 15:43 (UTC)
    • (!)意見,前面使否稱為國立是國民政府和共產政府的區別,這很重要,否則清華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無法區分,同理北大也是。有不同的正式校名,應該同時在條目顯現,並說明。--葉又嘉留言2016年11月2日 (三) 08:07 (UTC)
      • 对清华可能是那样,但对北大并非如此。对于北京大学,不存在引起歧义的问题(北京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并不是两所学校),此其一也。如上列出多项证据证明“北京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同时出现在正式场合作为校名的情况(鲁迅聘书、校匾),可见当时的人也不在乎、不区分,或者说在正式场合可同时作为正式校名使用,此其二也。至今未见有文献讨论1912至1929年北京大学校名有无“国立”一事,可见此事并不重要,此其三也。没有文献研究此事,仅有维基编辑的考证和一些散碎的证据,如果记入条目则有原创研究之嫌,至多作为附注,此其四也。--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11月2日 (三) 08:33 (UTC)
  • 查北大新闻网刊登的《北大英文校名漫谈》一文,文中称在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1912年5月3日)之后“很快,民国政府教育部公文中又接替出现“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两种中文表述”。但是文中并未指出最早出现这两种表述的日期。-- from Sunzx (Talk) 2018年7月6日 (五) 10:32 (UTC)

优良条目重审(第二次)

北京大學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提名人:--2016年10月30日 (日) 23:21 (UTC)葉又嘉留言

投票期:2016年10月30日 (日) 23:21 (UTC) 至 2016年11月6日 (日) 23:21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1、各時期的校名還未明確,如胡適時代的國立北京大學沒寫到何時改成國立北京大學的,畢竟當時叫北平,底下校園部分有個國立北京大學時代,可是當時的校名是北京大學校、京師大學校、國立中華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8月6日北京大學恢復原有校名,是哪個校名、北京大學校還是國立北京大學?,還有註2裡寫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使得北京大學成為最早冠以「國立」之名的大學,但是主文裡寫北洋政府於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到底哪個是對的?2、北大沒有校訓和校歌,這應該要寫為何沒有,畢竟其他學校都有,不能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帶過,北京大學校內廣為傳唱的《燕園情》,既然是廣為傳唱,應該介紹多一點。3、沒有校訓和校歌可能是北大較自由的風氣,但此條目完全沒有提及,自由的風氣值得寫出來。4、知名校友部分,把聯大時期楊振寧寫進去不合理,他認為他是北大校友?,還有有些知名校友還是紅鏈,不能算知名吧?5,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 南京高師才是第一個吧[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13/11282546_0.shtml ]—--2016年10月30日 (日) 23:21 (UTC)葉又嘉留言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重审的理由并不成立。
    • 第1条,关于复员北平,“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正式宣告结束”,“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在第四院大礼堂举办复员北平开学典礼”。恢复北京大学校名的日期可能是前一个(印象中资料里没有写,但是纠结这个有些迂)。“底下校園部分有個國立北京大學時代,可是當時的校名是北京大學校、京師大學校、國立中華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类似的问题在讨论页和上次条目重审时已经讨论过了。上次葉又嘉和Tai8要求把校史一章的西南联大时期部分分成两节,一节叫长沙临时大学,一节叫西南联合大学,理由是用“西南联合大学”作为小节的名目无法概括章节的全部内容。其实并无多少道理,可见Talk:北京大学/檔案1#关于校史分期。非要纠结这一点的话,可以把校园一章中的这一节改为“1912-1952”或者“迁入燕园之前”之类,消去“国立北京大学”字样。国立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校的问题,也有过讨论,见Talk:北京大学/檔案1#北京大学 与 北京大学校。1912年校名问题一直令人困惑, 因为不同资料似乎有矛盾之处。目前看到的资料更倾向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而非“注2”中的内容。不过另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北京大学”何时变成“国立北京大学”。仍然需要查找《北京大学纪事》《北京大学史料》等文献验证才能有结论。通常的校史书籍、文章中多有”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国立北京大学“的说法。而原始资料中似乎是教育部发文将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然而同时代的原始资料也证明,”北京大学“的校名同时也在官方文书中使用。之后蔡元培先生长校,印章上是”北京大学“,但”国立北京大学“的名字同时也在用。印象中《北京大学图史》中也并未明确这个问题。刚才查了北洋大学的情况也是类似,似乎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叫北洋大学校,但是加上国立两字的时间说不清(如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角色分析》31页注)。注2里的相应内容暂时拿掉。
    • 第2条,为何没有校训校歌,学校没有给官方解释,其他人的解读只能是个人揣测,不宜放入条目(甚至我都没找到几条像样的解释)。《燕园情》既然不是校歌,何必要在“校歌“一节展开介绍。
    • 第3条,“沒有校訓和校歌可能是北大較自由的風氣”,仅是阁下的个人揣测。至于条目里有没有“自由”,阁下搜索一下便知。
    • 第4条,请阁下提供类似”杨振宁:我不是北京大学校友“或者”杨振宁:我跟北京大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新闻报道,或者看一眼这个[11]。“红链不算知名”恐怕有些可笑,中文维基百科收录范围有限,还达不到用收录与否判断的程度。算不算知名,搜索一下便知。
    • 第5条,南京高师是高等师范学校而非大学,所以北京大学“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并没有错。补充一点,葉又嘉在条目里标注“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有问题,理由是《清华学报》1915年12月就创刊了。但是1915年的时候清华大学还没有,清华还不是大学,《清华学报》也不是大学学报。王利群等《《清华大学学报》的沿革》也只敢说《清华大学学报》是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但《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等校史文献里明确《北京大学月报》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10月31日 (一) 04:27 (UTC)
    • (:)回應,第五條,來源寫的是“南高师”首开我国高校“女禁”,難道高校不屬於大學? --葉又嘉留言2016年10月31日 (一) 12:57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
  1. 历史、校园章节,篇幅过重。對任何重要子性質的完整介紹應該在單獨的文章。原條目應該只保留子性質的一個總結,並連結到子性質的條目。
  2. 排名章节,堆砌列表,罗列杂乱。--Tai8留言2016年10月31日 (一) 11:22 (UTC)
  • (:)回應:对于百年老店,历史和校园章节确有很多内容可写。上次重审之后已经删减了部分内容。现在的版本我不觉得还有多少需要删减。不存在"篇幅过重"的问题。排名章节“堆砌列表,罗列杂乱”并不成立已删去长列表。以上不构成重审理由。--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10月31日 (一) 13:27 (UTC)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3支持,2反對:未達標準--葉又嘉留言2016年11月7日 (一) 05:00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北京大学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13日 (三) 12:42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北京大学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3日 (二) 14:06 (UTC)

同行评审(第二次)

北京大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评审期:2019年6月7日 (五) 00:37 (UTC) 至 2019年7月7日 (日) 00:37 (UTC)
下次可評審時間:2019年7月14日 (日) 00:38 (UTC)起

想看看能不能重新GAC。--进入低产期的Rowingbohe♬Taizhou/Sign 2019年6月7日 (五) 00:37 (UTC)

校徽问题

本人从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PDF文档提取出的官方矢量化的校徽图片:File:Peking University seal 2.svg,与目前条目使用的校徽图片(File:Peking University seal.svg)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包括:英文及数字字体略微不同;颜色不同,但又都不是标准的北大红(C0 M100 Y100 K45 / R139 G0 B18 / 94070A);官方矢量图一些地方更平滑;英文和数字的环绕角度明显官方矢量图更合理(最明显的是现使用的图中数字“9”基本没有旋转)。--Kcx36留言2022年3月31日 (四) 11:31 (UTC)

@Kcx36是否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上覆盖原文件呢?感觉从官方文档中提取出的质量的确要高一些。--Shenzhiming88留言2022年10月13日 (四) 16:40 (UTC)
已覆盖。--Kcx36留言2022年11月5日 (六) 04:33 (UTC)

優良條目評選(第三次)

北京大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团体和企业/学校及教育组织,提名人:Shenzhiming88留言2022年11月5日 (六) 09:44 (UTC)
投票期:2022年11月5日 (六) 09:44 (UTC)至2022年11月12日 (六) 09:44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2年12月12日 (一) 09:45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條目內容有些需要更新(如院系與師資一節、吉利學院校區)--Sean0115 2022年11月5日 (六) 10:51 (UTC)
的确是的,稍后有时间我将进行改善。--Shenzhiming88留言2022年11月5日 (六) 10:59 (UTC)
“吉利学院校区”与“院系与师资”的学生人数已经更新,关于教师人数,感觉有些不对劲。2014年时有6,711名专任教师,但2021年仅有3,713名专任教师了,并且来源也没有注明医学部的教师人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含医学部的人数,不敢贸然修改。可能还需要如沐西风君的协助(他在讨论页挂了{{Maintained}}模板)。--Shenzhiming88留言2022年11月6日 (日) 15:08 (UTC)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Sean0115 2022年11月8日 (二) 11:37 (UTC)

优良条目:6票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0票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入選。--銀の死神走馬燈劇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2022年11月12日 (六) 14:4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