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廖宏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廖宏彬(1969年5月8日)是一個中華民國學者,雲林縣籍,師範院校修業畢從1991年開始任教於國民小學,三十四年的工作期間,經歷了臺灣社會人口從高出生率的嬰兒潮世代(1946 -1964)演變為少子女化(1984年後)狀態,致班級規模迅速下降(從80學年度學生平均班級人數40.95人到112學年度的23.2人),教育環境也從單一價值朝向多元開放發展,而世界也在1950年代後急速發生著第三波、第四波工業革命變革,同一時間地球氣候變遷問題也紛至沓來...。就在世界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急遽變遷氛圍中,先後迎接了臺灣校本課程發展(含鄉土教育)暨多元文化開始時期、九二一災後重建暨新校園運動時期、小校裁併暨特色學校發展時期丶理念教育暨實驗教育初興時期、深化實驗教育時期與永續教育普世價值時期的等工作,其經歷與貢獻可做為中華民國教育史變遷快速世代的一個輔佐歷史紀錄。

經歷

[编辑]

除教師本職外也依序擔任過組長、代理主任、主任、代理校長、校長等不同行政職務,教學之餘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碩士階段研究「個人及群體層次因素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多層級分析」[1],博士階段研究的是「高中校長發揮個人靈性、營造職場靈性、運用個人自主性與幸福感之研究」[2]

臺灣校本課程發展(含鄉土教育)暨多元文化開始時期

[编辑]

臺灣教育於410教改訴求教育應開放後,因應社會急切意欲建構多元化價值和課程改革需要,興起校本課程(含鄉土教育)運動,學校被允許有所謂彈性時間和擁有校本自編課程,因此順勢迎接了一波鄉土教育教材編撰潮流,雲林縣率先發起各校鄉土教材和彙整各鄉鎮鄉土教育,其所參與的「樟湖印象之旅」、「古坑風華:起飛的鳳凰」、古坑咖啡、諸羅樹蛙(楊懿如青蛙學堂有連結此一成果)多媒體教材等,提供做為學校教學和地方紀錄材料實屬當時期鄉土教材典範。

九二一災後重建暨新校園運動時期

[编辑]

1999年911大地震發生後,於災區3年重建期間,受農委會(現今的農業部)邀請,參與了生態休閒旅活動計畫[3],研發結合生態、文化、觀光的在地課程[4],積極培養社區成人和學生擔任解說員,實地進行導覽解說[5],藉此整體提升學生能力,同時達成社區營造與災區重建目標。這些在地課程經轉化,可變為一系列生態導覽遊學課程,由此可奠定學校躋身成為臺灣特色學校[6][7]的基礎。

尤其特別的是,結合社區資源,共同合作在樟湖國小校園內創立化石館,編撰化石教育導覽解說教材,一來可作為生態休閒導覽旅遊的解說教材,二來也符應教育部於911大地震後所發起的新校園運動[8],推動整合公部門和民間資源,進行新校園重建和建構資源整合的學校新風貌。由於學校所在社區的災後重建需要,眾人便意欲聚焦社區裡可貴的資源特色,首先便建構出化石館[9]教室,以化石具象物特色,吸引外地遊客前來觀察學習,並滿足異文化的好奇見聞心理,此舉可謂也是日後臺灣生態遊學課程的濫觴。此外,這個時期,逢921災後重建的農業轉型需要,肇生於日治時代即有的古坑咖啡產業,也因社區營造、學校校本課程需要,加上時任古坑鄉長謝淑亞大力推動,學校也積極支持古坑鄉在地咖啡特產重新出發,爾後鄉公所也成功推動建立古坑綠色隧道和古坑咖啡品牌。

小校裁併暨特色學校發展時期

[编辑]

2006年臺灣各偏遠小校在監察院、立法院一片裁併呼聲壓力中,擔任學校代理校長,為了證明小校學生也是可以很有競爭力和突顯學校教育和社區相互依存的文化價值,在雲林縣政府主導下,承命辦理小校優質轉型計畫。學校和遠見雜誌、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地方媒體……等跨域合作,集結了各方力量,發展出特色學校課程(雲林縣小校優質轉型計畫,後來還影響到不少其他縣市教育),伙雲林幾個有志一同學校參與促成了日後臺灣興起一波特色學校之新趨勢。另外,在偏遠地區為弱勢學生開辦的住宿型學校,開啟臺灣一個結合公、私部門和社區,共同辦理偏遠學校弱勢學生住宿型特色學校經營模式(運用多方資源統整心理輔導、課後照顧、特色社團、夜間住宿管理)。

理念教育暨實驗教育初興時期

[编辑]

2009年莫拉克颱風之後,由於學校面臨遷校,所在鄰里也面臨遷村壓力,在眾人殷切期待之下,得以迎接了張榮發基金會援建,有識於政府和民間為不到70人的學生挹注2億元以上重建經費,為求未來學校能更有永續發展機會,2010年為校請命,希冀這所重建的新校園,能有公辦民營或辦理華德福教育理念學校的機會,雖說未受長官允許,但卻因緣和合促成雲林縣政府於2011年主動將理念學校的辦學機會,開放機會給有意願申辦的學校。

2011年雲林縣政府教育處邀集中小學校長訪問臺中市磊川、海聲等華德福學校後,隨之辦理理念教育座談、與華德福課程工作坊後,同年6月同意潮厝、山峰兩校轉型為華德福教育模式,現今的古坑華德福實驗高中,那年則於麥寮高中同時籌備成立為實驗班,形成從幼兒園到高中一貫的雲林華德福教育模式成為全臺教育開創之首例。

從2011年起,經過三年理念學校先行基礎,爾後2014年底臺灣實驗教育三法甫一三讀通過公告,雲林縣幾個前頭實驗教育學校,便得以在2015年7月成為臺灣第一波通過教育部審議的最早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學校,並受邀於2016年教育部在華山創意園區舉辦的「DREAM Hi未來教育概念-創意來自偏鄉活力翱翔國際」,共同宣告臺灣教育更朝向多元化,賦予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實驗教育開始蓬勃發展。

深化實驗教育時期

[编辑]

臺灣實驗教育之中,尤其特別的華德福學校是以重視人類的發展歷程和激發人的潛力而見長,最初的華德福教育即是基於父母和教師主動選擇倡議而成立的。華德福教育是一種特定教育理念,關鍵在於師資培育以及家校合作的氛圍,有關潮厝教師團的專業成長,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收錄有一篇相關潮厝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對於了解潮厝如何從一般公立學校朝向華德福學校的經營,有一個概略輪廓的介紹[10]

為了維護華德福教育品質,海牙學圈施泰納華德福教育國際理事會(Hague Circl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einer Waldorf Education)專責協助審核世界華德福學校名錄,在德國自由華德福學校聯盟 (BdFWS) 擁有Waldorf(華德福)該名稱商標的國際權利基礎上,BdFWS、多納赫歌德館靈性科學學院教育部(Pedagogical Section of the School of Spiritual Science at the Goetheanum in Dornach)緊密合作,同時也和華德福教育之友(Friends of Waldorf Education)、國際施泰納/華德福幼兒教育協會(IASWECE)、國際施泰納華德福教育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einer Waldorf Education),共同發布了世界華德福學校名錄(Waldorf World List)[11]

潮厝國小在2011年轉型辦理華德福教育,2015年經教育部審議通過後,更改校名為潮厝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經過幾年的經營,2024年同高雄市光禾華德福、臺中市善美真華德福、新竹市照海華德福,於2024年一起進入該世界名錄之中(Taiwan 是在115頁,褒忠鄉潮厝華德福學校名錄列在p.115)。是繼公辦民營學校的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暨附設中小學之後,目前是一所以公辦公營華德福學校資格進入世界名錄的學校。這時期臺灣實驗教育的發展,激發人們不少辦學想像是貢獻卓著的,特別的是以華德福教育理念的理念學校,基於自主、互動、共好初衷,提供當今臺灣公私立不少學校,於人智哲學、華德福課程上,不斷有對話、想像、體驗的機會,對臺灣教育的發展,具有啟迪激發作用。

永續教育普世價值時期

[编辑]

聯合國SDGs的永續指標中,確保有教無類、公平高品質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的優質教育(SDG4)是每個學校的目標,華德福教育由於重視人類身心靈健全發展,重視個人和群體相互合作的健康社群,重視自我教育朝向學習型組織終身學習,及自然環境和人類正向發展和諧共生,所以本質上也不失為一種優質教育。[12]

同時,由於華德福教育的1-12年級課程[1]中,百多年的主副課程經驗裡,貫串建築、BD農耕、優律思美、空間動力、手工、生態、動物學、植物學、專題研究...,還有諸多戶外挑戰課程(山野、自行車、水域)...。這些課程有許多元素是和當代永續環境教育議題有關,因此環境教育實可以做為華德福教育和一般學校教育的對話溝通橋樑。因為攸關人類永續的環境教育,本就是華德福教育百年之前就是相當關注的淑世理想,所以在二戰之前華德福教育創辦人施泰納(Steiner)博士,就不遺餘力指導生命動力農法,呼籲人類的健康要先從恢復土壤生態健康開始做起,進而重視蜜蜂的照護議題,同時也開始研究對精神疾病與癌症的療癒。

潮厝先後於2017年、2019年、2022年、2024年獲得環境部頒發四面臺美生態學校(Taiwan-US. Eco-Campus)綠旗,在2024年繼臺南市虎山國小之後,成為全臺第二所永久綠旗認證的學校,未來也將積極協助環境部及各縣市環保局推動環境教育。

獲獎

[编辑]

113年度第五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111年度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109年度教育部師鐸獎

108年度教育部績優環境教育人員優等

106年度教育部績優環境教育人員優等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廖宏彬. 碩士論文. 國家圖書館. 2001. 
  2. ^ 廖宏彬. 博士論文. 國家圖書館館藏. 2024. 
  3. ^ 齊力丶廖宏彬. 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附錄一:特殊生態區永續利用--推動草嶺山地生態休閒區子計畫--推動樟湖地區生態休閒活動計畫,計畫編號:90農發-11.3-林-03(5)。. 臺東市: 臺東大學. 2003: 231–263. ISBN 9789577026323. 
  4. ^ 廖宏彬. 當化石來敲門--化石博物館的教育槓桿作用:When Fossil Is Knocking at Your Door: The Educational Leverage of Huang Hu Elementary School Fossil Museum。. 臺灣博物. 2012, 31 (3): 76-81 –通过國家圖書館. 
  5. ^ 齊力、廖宏彬. 因應地方特色的成人生態教育方案:以小學培育地方生態解說員的歷程為例(P.231-263)。收錄於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 臺東市: 國立臺東大學. 2003: 231~263. ISBN 9789577026323. 
  6. ^ 林志銘. 島嶼行旅 : 在地深耕的村落小學堂. 臺北市: 唐山. 2014. ISBN 978-986-307-012-2. 
  7. ^ 特色小學-雲林縣. 商周百大特色小學. 
  8. ^ 滕淑芬(文)、薛繼光(圖). 讓高牆倒下──新校園運動開花結果. 台灣光華雜誌. 2002-02 –通过台灣光華雜誌. 
  9. ^ 張新宸. 樟湖國小締造化石傳奇. 看雜誌. 2008-10-08. 
  10. ^ 廖宏彬. 潮厝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的創新之路-教師專業全面提升 (PDF).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5-10-05 –通过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11. ^ Hague Circle(海牙學圈). 華德福學校世界名錄. 2024-5 –通过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einer Waldorf Education (英文). 
  12. ^ 吳方稜.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華德福優點、缺點、學費一次看. 親子天下. 2022-03-04 –通过親子天下. 

Category:中華民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