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喬治·華盛頓辭卸總統後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本草稿由Tisscherry(贡献·日志)於8分鐘前最后编辑。 | ![]() |
喬治·華盛頓辭卸總統後 | |
---|---|
![]() | |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 |
任期 April 30, 1789—March 4, 1797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英屬美洲維吉尼亞殖民地波普斯溪 | 1732年2月22日
逝世 | 1799年12月14日 美利堅合眾國維吉尼亞州維農山莊 | (67歲)
死因 | 會厭炎和血容量減少致休克 |
墓地 | 美國維吉尼亞州維農山華盛頓家族墓園 |
配偶 | 馬莎·華盛頓(1759年结婚)[1] |
| ||
---|---|---|
独立战争
美国总统
第一任期
第二任期
遗产
![]() ![]() |
||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行憲後首任總統,任期自1789年至1797年。他在1797年3月15日回到了維農山莊(Mount Vernon)的老家後,立即著手修補已年久失修的老家。期間為時數月,並終得令山莊宅邸恢復舊觀。但其農場則難以挽回。退休後的華盛頓,款待了在地友人及其舊屬、以及慕名而來,期望一睹首任總統、獨立戰爭英雄、和美國開國元勳真面目的陌生人們。[2]
華盛頓也對國事心心念念。1798年春日益緊張,逼近準戰爭狀態的法美關係就是一例:華盛頓在飽受反聯邦主義者的政治攻擊下,依舊小心維護自身的政治遺緒。1798年7月2日,繼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任命華盛頓為美國軍隊的總司令,官拜中將;但華盛頓堅持將軍隊實權交給同為亞當斯任命的陸軍監察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少將。[2]在華盛頓善盡職責同時,嫉恨漢彌爾頓的亞當斯,則站向海軍一邊;但亞當斯最後憑借外交手腕,結束了法美的準戰爭狀態。[3]
1799年夏天,華盛頓起草遺囑,將大部分財產留予其妻瑪莎;還要求在妻子身故後,放所有奴隸自由。[3]該遺囑旨在自贖其生前奴役他人的行為;並希望為其他奴隸主立下榜樣、盡快終結美國奴隸制。[4]1799年12月14日,在卸任總統不到三年內,華盛頓即因咽喉嚴重感染猝逝。他原計劃建造圖書館,來保存其戰時和總統時期文件,但開工前卻因過世而中止。1801年1月,瑪莎放了所有奴隸自由。[5]
1885年,華盛頓紀念碑落成。1941年,矗立著華盛頓巨石像的拉什莫爾山完工,以紀念他的總統任內功績。2013年,華盛頓總統圖書館落成並對外開放。
背景
[编辑]美國行憲後首任民選總統喬治·華盛頓生於1732年2月22日的維吉尼亞殖民地,曾役於維吉尼亞民兵,官拜中校;並於英法北美戰爭期間,擔任英國愛德華·布雷多克將軍之侍從官。1759年,華盛頓與富孀瑪莎·卡斯提斯結縭,並同於維農山莊建屋安居。1759年至1774年間,華盛頓任職於維吉尼亞州市民院,並被認為是位「精明謹慎的維吉尼亞貴族」。[6]
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擔任了大陸軍司令。戰後,英王喬治三世據《巴黎條約》授美國自不列顛轄下獨立。退役後的華盛頓,以戰爭英雄的身份,回到維農山莊務農。華盛頓在1789年當選美國總統,並於1792年連任一次。約翰·亞當斯於1796年當選總統,並在1797年接替華盛頓。[6]
華盛頓在1797年卸任時,美國走向兩黨制:分別為民主共和黨和控制美國國會的聯邦黨。同時,華盛頓也還沒解決《傑伊條約》中,結盟英國而與法國所引發的爭端。美國正處於準戰爭的邊緣。除來自民主共和黨人的強烈政治批評外,身負名將和首任總統的公眾形象的華盛頓堪稱傳奇。1797年3月4日,華盛頓出席亞當斯在費城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並宣讀其最後的簡短《告別演說》。他等不及在連續兩屆總統任期後,回到鍾愛的維農山莊。[7]臨別之際,華盛頓送走並賣掉所有個人物品或,包括放著其妻瑪莎情書的寫字枱。[8]
在華盛頓總統任內,雖說無人膽敢挑戰他;但其聲譽在第二任期後半段,即受湯瑪斯·傑佛遜和詹姆斯·麥迪遜所創立的民主共和黨質疑。儘管華盛頓保持政治中立,但其核心信念實則傾向聯邦黨。1796年7月30日,反聯邦黨報紙《Aurora》刊登了囚禁在法國的湯瑪斯·潘恩,致華盛頓的公開信。公開信寫到:「世人將惑於判斷爾為變節或騙徒。不知爾是否離棄了良善之原則,亦不知爾是否曾有過任何原則。」親法的民主共和黨其社論斥華盛頓為「暴虐的怪物」,而備受讚譽的告別演說則為「病態思想之惡意」。對此,華盛頓決心捍衛自己的聲譽。[9]
重返維農山莊
[编辑]
班傑明·亨利·拉特羅布繪,1796年
1797年3月9日,華盛頓離開費城前往維農山莊,瑪莎和孫女Nelly及喬治·華盛頓·拉法葉同行。一行人「六天」後方抵達目的地,沿途由於華盛頓這著名的英雄而停留數次。4月,他在一封信中表示自己“再次坐在自家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希望“如此度過餘生”。華盛頓一心想待在維農山莊方圓25英里之內,以至於婉謝參加侄子Lawrence Augustine Washington的婚禮。[10]
華盛頓的姊姊Betty Lewis去世後,就只剩華盛頓和弟弟查爾斯,也就是華盛頓家族的最後一代。Betty的去世令華盛頓「憂慮之情無以言宣」。[11]
華盛頓將所收藏的大量獨立戰爭和總統任期相關紙本檔案寄回維農山莊,還著人送來活字印刷機影印文件。這些檔案一開始包含了「30到40箱」軍事考察、日誌和國會信件。華盛頓最初計劃在維農山莊興建圖書館,還訂購了用於存放藏品的書櫃。但他的離世阻住了新建圖書館。華盛頓的收藏,和計劃中的圖書館,成為20世紀國會所採行的現代總統圖書館系統之先驅。[12]
翻修
[编辑]華盛頓回家後發現維農山莊裡的五座農場連同建物盡成廢墟。他認真安排木匠、泥瓦匠和油漆匠修繕建築和宅邸,自己則努力復耕農地。[13]華盛頓享受著自謂的「錘子音樂,或油漆氣味」。[14]華盛頓麾下的工人大軍在他的土地上揚起大片塵土。華盛頓認為,翻修工程的鉅額成本相當於「全面新建」。[15]
可能的日程安排
[编辑]華盛頓早上5點準時起床,喚醒僱工,安排當天的工作給他們。華盛頓會嚴厲斥責因「病痛」而缺工的人。7點,華盛頓進食有玉米麵包、黃油和蜂蜜的易食一餐,減輕因假牙不合適和牙齦腫脹而產生的疼痛。之後,華盛頓騎上馬巡行農場六個小時。他照料新建的釀酒廠,並下令拓寬溝渠。[16]
有那麼一次,他還照看一名被瘋狗咬傷的奴隸。華盛頓禁止在他的土地上獵鹿。下午2點,華盛頓返回宅邸,並於3點與賓客共進晚餐。餐後,華盛頓展示其勳章、約翰·楚恩布爾的戰爭版畫、及一把巴士底獄的鑰匙——拉法葉致贈的法國大革命時期遺物。華盛頓在當時被認為是“活生生的傳奇”,許多陌生人造訪維農山莊只為一睹華盛頓真容。[16]
共和黨與聯邦黨之間的爭執
[编辑]
Louis Semé 1794年繪
華盛頓卸任總統後,共和黨人和聯邦黨人間的宿怨變本加厲,也在無意間將前總統捲入其中。[17]1798年3月,由華盛頓任命的前駐法國公使,共和黨人詹姆斯·門羅發表演講,指摘華盛頓將他免職為的是掩蓋他自己的抗命。門羅譴責《傑伊條約》,就是對華盛頓直接攻擊。華盛頓讀完門羅的小冊子後勃然大怒,進書房尖刻而辛辣地逐行點評門羅的宏論。[18]
華盛頓還獲悉湯瑪斯·傑佛遜之甥,共和黨策士彼得·卡爾策劃了椿離奇的陰謀。1797年9月25日,卡爾以假名John Langhorne致函華盛頓,引他攻擊共和黨人,這將會在共和黨媒體上廣為傳播。華盛頓沒有回應,陰謀挫敗。但華盛頓卻進一步將陰謀歸咎於傑佛遜。他與維吉尼亞同鄉傑佛遜的關係也因之破裂。1798年3月,華盛頓同意傑佛遜是「美國最是取巧、深沉、多產、兩面派的政客之一」之負面評價。[19]
華盛頓發動攻勢。在訪問聯邦城期間,華盛頓公開譴責法國大革命。華盛頓在信中描述了一個全面性陰謀,超越親法的共和黨人,目的是推翻政府。他在寫給拉法葉的信中寫道:“有這麼個政黨存在於合眾國中,由多種業障組成,他們反對政府一切措施,並決心(一如其行所示)經由阻礙政府之運轉,去間接改變政府之性質,從而顛覆憲法。” 華盛頓還魯莽地擔保約翰·亞當斯的聯邦主義式《外國人與煽動叛亂法案》,國會通過該法以刺痛煽動性的共和黨人。[20]華盛頓在法國賄賂醜聞,即XYZ事件之後獲得平反。其結果使公眾強烈反對共和黨對法國政府的支持。[21]
準戰爭
[编辑]
在1789年4月華盛頓開始擔任總統時,法國一直是美國的堅定盟友。而路易十六於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在經濟和軍事上都大力支持美國脫英獨立。在他首個任期開始六天後,法國大革命使歐洲陷入英法戰爭,而華盛頓總統和其政府選擇保持中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處決。1794年,事態在華盛頓於第二任期中簽署《傑伊條約》而變得更加複雜,該約確立與不列顛的商業和外交譴責共進退。1795年,法國抓捕2,000餘艘美國商船作為回應。美國海軍進行報復,攻擊並俘獲了法國海軍艦艇。[22]法國革命戰爭於華盛頓卸任總統後還在繼續。
亞當斯總統繼任後必須彌補因華盛頓「支離的中立政策」所造成的傷害。[22]美法之間在1798年的XYZ事件後戰雲密佈。[23]由於無法繼續中立,亞當斯不得不對法國在公海上導致準戰爭的好戰行為作出反應。1798年7月2日,亞當斯任命華盛頓為中將兼美國臨時軍(Provisional American Army)司令,但在選擇華盛頓屬下將領時引發爭端。1798年7月11日,國務卿詹姆斯·麥克亨利親自前往維農山莊向華盛頓遞交亞當斯已獲國會批准的信函和委任狀。[24]華盛頓接受委任,但主張不積極從事,除非法國入侵美國。華盛頓所建議的轄下將領任命人選引發了一場激烈爭吵。對華盛頓的將才既欽且妒的亞當斯最後勉予同意。[25]
華盛頓選擇的是其前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華盛頓向亞當斯推薦任命漢彌爾頓為少將兼陸軍監察長,亨利·諾克斯和查爾斯·科茨沃斯·平克尼則任少將。[3]眼紅於漢彌爾頓職位的諾克斯向亞當斯抗議,亞當斯盤算著換人。當麥克亨利和亞當斯的財政部長小奧利弗·沃爾科特抗議諾克斯擔任副指揮官時,亞當斯又向華盛頓提出異議,任命漢彌爾頓替代拒受少將階的諾克斯。華盛頓在亞當斯則開始與法國談判時坐鎮維農山莊。雖然華盛頓未能活到戰爭結束,但危機於1800年在亞當斯的外交手腕下終得解決。[3]
解放奴隸
[编辑]自獨立戰爭以來,華盛頓一直為蓄奴所煩擾,一度考慮釋放奴隸並縮減種植園規模。華盛頓明白後人會因他蓄奴而作出嚴厲的批判。[26]他最初計劃是賣地,放奴隸們自由,並以售地所得來養活奴隸但,但就是找不到買家。[4]
1799年夏天,華盛頓新立遺囑,規定所擁有的全部124名奴隸將在妻子瑪莎身後得獲自由。華盛頓考量到奴隸家庭被拆散,及對瑪莎經濟狀況的影響,才延後放奴隸自由。奴隸不分老少皆得照顧。年輕的自由民將在貿易中成長,而年長的自由民將倚靠華盛頓家的產業提供年金生活。
華盛頓深知廢奴主義在蓄奴的維吉尼亞州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分裂,因此要求他的奴隸在獲得自由後不得被出售,或被迫離開維吉尼亞州。從這一點上來講,華盛頓的意圖或許是讓黑白在維吉尼亞州作為平等的公民共同生活,而非被驅逐到非洲或重新殖民。[27]華盛頓年邁的家僕鞋匠奴隸威廉·李)因「在獨立戰爭期間忠心耿耿」而在遺囑中直接得獲自由。[27]華盛頓每年給李30美元的年金。[28]
歷史學家John Ferling相信,華盛頓的遺囑是在自贖其一生奴役人類。[4]此外,華盛頓還希望這樣的示範能引領其他奴隸主採取類似舉措。[4]華盛頓死後,瑪莎擔心他的奴隸們計劃殺她以獲自由,因為華盛頓的遺囑規定其自由取決於她的生死。為防萬一,儘管奴隸們不太可能殺她,瑪莎還是在1801年元旦釋放了華盛頓的所有奴隸。[5][27]根據法律,華盛頓和瑪莎無法釋放Custis的任何奴隸。這些奴隸將於瑪莎身後歸還Custis莊園,任由其子孫們瓜分。[29]華盛頓的遺囑及其釋放奴隸們自由對維吉尼亞社會可謂弄巧成拙,維吉尼亞在1806年通過了對奴隸主釋放自家奴隸更為嚴苛的限制措施。
急病與驟逝
[编辑]
1799年12月12日,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席捲了維農山莊及其周邊地區,帶來了雪、霰、與雹。華盛頓並未因此灰心,繼續著他艱苦的五小時日常騎行,巡視維農山莊。回到宅邸後,他出於禮貌拒絕更換一身濕衣,先與客人共進晚餐。[30]12月13日,華盛頓喉嚨沙啞,但仍在寒冷的天氣裡繼續戶外工作,標記需要修剪的樹木枝條。他知道自己感冒了,但拒絕接受治療。自言:「順其自然便是。」[30]
次日12月14日凌晨3點,華盛頓醒來後病情嚴重,說話幾乎聽不見聲音,呼吸極度困難。[31]華盛頓的私人醫生詹姆斯·克瑞克和另外兩名醫生古斯塔夫斯·理查·布朗和伊利夏·庫倫·迪克被召進維農山莊。醫生們為他清洗並放血,實施了當時的各種標準醫療程序,但華盛頓的病情急遽惡化,一切措施都沒幫上他們垂危的患者什麼忙。[32]迪克堅拒對華盛頓進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清洗,因為這會嚴重削弱患者。他的皮膚已泛藍,是缺氧的癥候。由於生死交關,三位中最年輕的迪克醫生建議進行氣管切開術,讓空氣進入華盛頓的肺部以挽救性命。但兩位資深醫生拒絕實施這種相當新穎的外科手術。[33]接近午夜,華盛頓因無法呼吸而薨逝。兩位資深醫師將華盛頓的死因斷為扁桃腺周圍膿瘍,或氣管青腫;但迪克認為,他的病情是一種更為嚴重的「劇烈咽喉炎」。[34]近期學術研究得出結論,華盛頓很可能死於急性細菌性會厭炎。[32]
葬禮和埋葬
[编辑]根據其遺囑中指示,華盛頓的軍事葬禮於1799年12月18日在維農山莊舉行。僅限親朋故舊參加,而非盛大的國葬。[35]葬禮於下午3點開始,一艘泊於波托馬克河上的斯庫納船開始每分鐘鳴炮。[35]華盛頓棺材的銀板上銘刻「Surge Ad Judicium」(復活審判)和「Gloria Deo」(榮耀歸於上帝)。軍官和共濟會會員抬棺。一支來自亞歷山大的樂隊演奏輓歌。共濟會外袍和華盛頓的佩劍裝飾其槨,他信賴的座騎由兩名著黑衣的奴隸牽著行經遺體之前。
迪克醫生參加了葬禮,並負責指導所有共濟會儀軌。[35]維農山莊自此成為美國公眾向喬治·華盛頓致敬的愛國場所,感謝他作為美國行憲後首任總統公忠體國,以及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身為總司令的領導力。[36]華盛頓的遺體安葬於雜草叢生山坡上的家族公共墓穴中,小樹林下,與其他棺材混在一起。華盛頓曾留下指示要新建一個磚砌墓穴。[37]早期參觀其墓穴的人抱怨其條件惡劣與乏人照管。[37][a][b]
費城追悼會
[编辑]1799年12月19日,美國眾議員約翰·馬歇爾正式向眾議院宣布華盛頓逝於維農山莊。12月23日,馬歇爾在國會發表講話,並啟動組織聯邦-州級葬禮基礎的程序。[36] 國會提議在聯邦城為華盛頓建造一座大理石紀念碑,並在費城組織追悼會以紀念華盛頓。一週後,遊行隊伍由號手帶領,自國會大廳出發,穿過費城街道,抵達一座德國路德教堂。亨利·李三世將軍在教堂發表紀念演說,其名言稱華盛頓為:「戰爭第一人,承平第一人,亦為同胞心中第一人。」[40]然而,後來由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和民主共和黨控制的國會未能履行資助建造大理石紀念碑的承諾。為了紀念華盛頓,聯邦城很快改以他的名字命名,即華盛頓特區。[40]
身後
[编辑]華盛頓逝世後舉國哀悼,被譽為「團結所有人心者」。華盛頓被視為在獨立戰爭期間團結愛國者的將軍,並在總統任期內維繫全國團結的政治家。美國人公認華盛頓是一名「美國人」,而非北方人或南方人。[41]
歷史學家T.H. Breen認為,華盛頓「強化了(美國憲法的)合法性」。Breen表示,華盛頓「為總統職位帶來鉅額政治資本。他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具個人魅力的在位者。他的一切——他的行為、衣著、言論、甚至其教導——都成為了新憲法秩序的象徵。就深刻的象徵意義而言,他就代表新國家。」[42]
1884年12月6日,為紀念喬治·華盛頓而建的華盛頓紀念碑竣工,並於1885年2月21日落成。[43]1941年10月,拉什莫爾山紀念碑竣工,華盛頓在四位總統中位列第一。[44][c]
總統圖書館
[编辑]
在20世紀的二戰後愛國年代(patriotic-era),國會開始關注總統歷史和文件的保存。1955年的《總統圖書館法案》(Presidential Libraries Act)規定,總統圖書館應由私人興建,聯邦政府維護。1978年的《總統記錄法案》(Presidential Records Act)規定總統文件記錄為美國的資產。1986年修訂的《總統圖書館法案》(Presidential Libraries Act)要求各大總統圖書館必須有私人捐獻,其規模要與圖書館大小掛勾。[45]
1986年,維農山婦女協會(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MVLA)致力於讓世人了解華盛頓的重要性及其生平。 2010年,MVLA建造了「弗雷德·W·史密斯國家圖書館」(Fred W. Smith National Library for the Study of George Washington)主要用於研究喬治·華盛頓,以便公眾進一步理解他。圖書館於2011年4月破土,2013年9月27日完工,並向公眾開放。圖書館佔地4.5萬平方英尺,收藏了華盛頓相關的書籍、手稿、報紙和文獻,同時也是學術性休憩和教育場所。[46]
備註
[编辑]- ^ In 1831 Washington's old family vault, that he was interred in, was broken into and bones were stolen. This created an alarm among his remaining family estate. The bones, not Washington's, were returned and Washington's nephew, Major Lawrence Lewis, the same year, made the new vault Washington had requested 31 years earlier.[38] The same year, Washington's coffin and remains were moved to the new Vault. The front of the new tomb consisted of a gothic iron gateway mounted on the stone coping.[39]
- ^ On October 7, 1837, Washington and his original lead casket, were placed inside a sarcophagus, made by John Struthers, covered, and sealed. Rather than put into the damp new vault, inappropriate for public viewing, Struthers had a new structure built, specifically made for Washington, on the outside of the vault, with a marble floor, covered by a metal roof, and guarded by an iron gate, to protect from robbery and vandalism. The lid of Washington's sarcophagus was inscribed "WASHINGTON". A second marble sarcophagus was made for his wife Martha's remains, adjacent to Washington's sarcophagus and his remains.[39]
- ^ The Mount Rushmore Monument honored four presidents: George Washington, Thomas Jefferson, Abraham Lincoln, and Theodore Roosevelt.[44]
參考文獻
[编辑]- ^ Lillback & Newcombe 2006,第1–1187頁.
- ^ 2.0 2.1 Cooke 2002,第19頁.
- ^ 3.0 3.1 3.2 3.3 Cooke 2002,第19-20頁.
- ^ 4.0 4.1 4.2 4.3 Ferling 2000,第277頁.
- ^ 5.0 5.1 Flexner 1974,第397頁.
- ^ 6.0 6.1 Cooke 2002,第2-4, 18-19頁.
- ^ Chernow 2010,第767頁.
- ^ Chernow 2010,第769頁.
- ^ Ellis 2004,第245, 247頁.
- ^ Chernow 2010,第775頁.
- ^ Chernow 2010,第775-776頁.
- ^ Chernow 2010,第777頁.
- ^ Chernow 2010,第775-777頁; Ellis 2004,第241頁.
- ^ Ellis 2004,第241頁.
- ^ Chernow 2010,第776頁.
- ^ 16.0 16.1 Ellis 2004,第241-242頁.
- ^ Ellis 2004,第247頁.
- ^ Ellis 2004,第245-246頁.
- ^ Ellis 2004,第246, 310頁.
- ^ Ellis 2004,第246-248頁.
- ^ Ellis 2004,第247-248頁.
- ^ 22.0 22.1 Akers 2002,第27頁.
- ^ Akers 2002,第29頁.
- ^ Grizzard 2002,第263頁.
- ^ Akers 2002,第29-30頁.
- ^ Ferling 2000,第276頁.
- ^ 27.0 27.1 27.2 Smith.
- ^ MacLeod.
- ^ Ten Facts About Washington & Slavery.
- ^ 30.0 30.1 Ellis 2004,第268頁.
- ^ Ferling 2000,第296頁; Cooke 2002,第20頁.
- ^ 32.0 32.1 Wallenborn 1999.
- ^ Marx 1955.
- ^ Chernow 2010,第806–807頁; Lear 1799,第257頁.
- ^ 35.0 35.1 35.2 Chernow 2010,第809-810頁.
- ^ 36.0 36.1 Eliassen.
- ^ 37.0 37.1 Chernow 2010,第810頁.
- ^ Wineberger 1858,第39-40頁.
- ^ 39.0 39.1 Wineberger 1858,第41-47頁.
- ^ 40.0 40.1 Chernow 2010,第811-812頁.
- ^ Ferling 2000,第300頁.
- ^ Breen 2016,第4-5頁.
- ^ & Washington Monument History & Culture 2018.
- ^ 44.0 44.1 National Park Service Brochure 1965.
- ^ National Archives.
- ^ Washington Presidential Library.
來源
[编辑]- 2011 Earthquake. National Park Service Washington Memorial. November 25, 2018 [March 20, 2019].
- Akers, Charles W. John Adams. Graff, Henry (编). The Presidents: A Reference History
7th. New York Cit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2: 23–38. ISBN 0-684-80551-0.
- Boston to Washington: A Complete Pocket Guide To The Great Eastern Cities And The Centennial Exhibition With Maps. Cambridge: Hurd And Houghton The Riverside Press. 1876.
- Breen, T.H. George Washington's Journey: The President Forges a New N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16. ISBN 978-1-4516-7542-9.
- Chernow, Ron. Washington: A Life
. Penguin Press. 2010. ISBN 978-1-59420-266-7. , Pulitzer Prize
- Cooke, Jacob E. George Washington. Graff, Henry (编). The Presidents: A Reference History
7th. New York Cit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2: 1–21. ISBN 0-684-80551-0.
- Corneliussen, Erin. The Best View of Washington is Now Open to the Public. Smithsonian.com. May 12, 2014 [March 20, 2019].
- Eliassen, Meredith. Mourning George Washington. mountvernon.org.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The 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 Ellis, Joseph J. His Excellency: George Washington
. Alfred A. Knopf. 2004. ISBN 978-1-4000-4031-5.
- Ferling, John E. Setting the World Ablaze: Washington, Adams, Jefferson,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19-513409-5.
- Flexner, James Thomas. Washington: The Indispensable Ma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4. ISBN 0-316-28605-2.
- Fred W. Smith National Library for the Study of George Washington. mountvernon.org. 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2019 [March 17, 2019].
- Ford, Worthington Chauncey. George Washington 2.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1900.
- Grizzard, Frank E. George Washington: A Biographical Companion.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02. ISBN 1-57607-558-3.
- Henriques, Peter R. Realistic Visionary: A Portrait of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8: 194, 196. ISBN 9780813927411.
- Kurzius, Rachel. Closed For More Than A Year, Washington Monument Isn't Expected To Reopen Until Spring 2019. dcist. September 5, 2017 [March 20,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1, 2019).
- Lear, Tobias. Tobias Lear to William Augustine Washington December 15, 1799 (The Writings of George Washington, Volume 14). G. P Putman & Sons. 1799: 257.
- Lillback, Peter A.; Newcombe, Jerry. George Washington's Sacred Fire. Providence Forum Press. 2006. ISBN 9780984765423.
- MacLeod, Jessie. William (Billy) Lee. mountvernon.org. George Washington's Mount Vernon: The 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 Marx, Rudolph. A Medical Profile Of George Washington. American Heritage. Vol. 6 no. 5 (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August 1955.
- Mooney, James L. (编).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6. Defense Dept., Navy, Naval History Division. November 1983. ISBN 0-16-002030-1.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 South Dakota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65.
- People. National Park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October 25, 2017 [June 8, 2019].
- Presidential Library History. archives.org. National Archives. August 15, 2016 [March 17, 2019].
- Schlossberg, David (编). Infec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135. ISBN 9781461246404.
- Smith, Craig Bruce. Status of Slaves in Washington's Will. mountvernon.org. Brandeis University: The 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 Ten Facts About Washington & Slavery. mountvernon.org. The 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
- Wallenborn, White McKenzie, M.D. George Washington's Terminal Illness: A Modern Medical Analysis of the Last Illness and Death of George Washington. The Papers of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1999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 Washington Monument History & Culture. April 16, 2018.
- Wineberger, James Albert. The tomb of Washington at Mount Vernon Embracing a full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Mount Vernon, as well as of the birthplace, genealogy, character, marriage, and last illness of Washington. Washington, T. McGill. 1858.
外部連結
[编辑]- Mount Rushmore from the Air Viewed 07-01-2019
- The Fred W. Smith National Library for the Study of George Washington Virtual Tour Viewed 07-01-2019
- Washington Monument, Washington [HD] Viewed 07-0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