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鳳翔 (隆慶進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鳳翔
大明南京禮部尚書
籍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原名黃鳳翥
字號字鳴周,號儀庭
諡號文簡
出生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十二月十一
逝世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甲寅十二月11
配偶娶薛氏
出身
  • 嘉靖四十年辛酉科舉人
  • 隆慶二年戊辰科進士及第

黃鳳翔(1539年—1614年),原名鳳翥鳴周儀庭,晚年更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試第四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1][2]。授翰林院編修,六年丁父憂,服闋,萬曆四年(1576年)正月起復原官,五年(1577年)升修撰,十年(1582年)升右春坊右中允,十一年(1583年)升右諭德,十二年(1584年)升南京國子監祭酒,十七年(1589年)升禮部右侍郎,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升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同年以終養母乞致仕歸里,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起復南京禮部尚書,以母年老力辭,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十一日卒於家,享年七十六[3],天啟元年(1621年)追諡文簡[4]

著作

[编辑]

著有《嘉靖大政編》、《編年集》、《田亭草集》、《田亭草詩集》、《異夢記》等。

家族

[编辑]

曾祖黃性,監生;祖父黃廷文;父黃繼宗,號友竹,封中允。前母丘氏;母王氏。具慶下。兄鳳翊[5]。生八子:淳中、正中、質中、浤中、瀚中、潤中、灏中、琦中。

長子黄淳中,柳州知府;次子黃潤中,崇禎十年進士。孫黃熙胤,崇禎四年進士;黃徽胤,崇禎十年進士。曾孫黃志遴,順治三年進士。

遺跡

[编辑]

福建安溪縣清水岩千年樟木“枝枝朝北”旁,有一摩崖石刻,上刻“万历戊戌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6]

註釋

[编辑]
  • 故皇明榮祿大夫太子少保南京禮部尚書謚文簡黃公墓誌銘

賜進士第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內閣學士年期族侄黃汝良撰文
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年家眷姻晚生李廷機篆盖
賜進士及第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兼掌尚書事年家晚生史繼偕書丹

  1. ^ (明)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2. ^ 鲁小俊,江俊伟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李光縉《大宗伯儀庭黄先生傳》:甲寅之歲为歸化之期,亦嘗以語光縉,人莫之信,今果然矣。易箦無他語,謂長君諸子曰:吾受國厚恩,死復何求。國家自有優恤老臣之典,爾輩勿妄干恩澤,喪事不過七七,哭泣不必過哀。言畢遂化,享年七十八。
  4. ^ 《明史·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四》: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艺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卒于家。天启初,谥文简。
  5. ^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隆慶二年戊辰科登科錄》 
  6. ^ 六老同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安溪清水岩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