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颱風南修 (2016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南修
Typhoon Namtheun英語
南川在9月2日早上急劇增強為颱風, 其「針眼」在衞星雲圖上若隱若現。
南川在9月2日早上急劇增強為颱風,
其「針眼」在衞星雲圖上若隱若現。
路徑圖
颱風南修的路徑圖
颱風南修的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概況
形成日期2016年8月31日
消散日期2016年9月7日
最低氣壓955 hPa
瞬間最大陣風185 km/h
影響
死傷人數1傷
影響地區日本(沖繩、九州、本州)、韓國(全羅道、慶尚道)
備註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此熱帶氣旋離開其責任範圍之後,沒有再更新其風速資料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南修(英語:Typhoon Namtheun,國際編號:16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nteng)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風暴。「南修」(寮語ນ້ຳເທີນ)一名由寮國所提供,是指該國位於甘蒙及博利坎賽的一條河流,為湄公河左岸支流之一[1][2]。日本在2016年8月至9月初接二連三地受到熱帶氣旋吹襲,而南川是一個月內第7個影響日本,和連續第6個登陸當地的熱帶氣旋。南川的強度大起大落,採取S形路徑由臺灣以東海域北上侵襲日本。它在剛形成時強度被普遍看淡,但出乎意料地急劇增強為一個成熟的颱風,繼剛過去的颱風獅子山後再次嚴重威脅日本;可是南川橫過鹿兒島附近海域時又不敵強烈垂直風切變而急速減弱,到登陸九州長崎時,已只餘下熱帶風暴強度。

發展過程

[编辑]

2016年8月於西北太平洋上空引發一連串熱帶氣旋活動的龐大「季候風渦旋」隨著颱風獅子山肆虐日本和華北而逐漸減弱,但不消多久便再有熱帶氣旋生成。一道活躍低壓槽於8月末在華南形成,並橫過沿岸和移出南海北部,與其相關、位處槽線東端的一個低壓區在8月31日在巴士海峽上空脫離低壓槽並獨立發展[3]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早上7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4W[4]日本氣象廳隨即在早上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2時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跳過評級「低」[注 1],直接評為「中」[7][注 2]。當時受到活躍西南季候風支援,該系統組織整合甚快,環流緊密而螺旋性明顯[7],日本氣象廳在下午5時對該系統發佈烈風警報,表示隨後一日內有機會加強為熱帶風暴[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晚10時把上述評級升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注 3]。該系統東南面的深厚赤道反氣旋帶來西南引導氣流,驅使它向東北偏東移動,時速約18至20公里,移到臺灣以東海域[7]

該系統在9月1日日間持續增強,對流雲團不斷鞏固低層環流中心[9],日本氣象廳在早上8時50分把該熱帶低氣壓正式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南川,給予國際編號1612[10][注 4];中國國家氣象中心亦緊隨其後,於8時55分作出此項升格。香港天文台在早上7時45分表示「台灣以東海域的氣壓頗低,一個熱帶氣旋似乎在形成中」[11],2小時後在上午9時45分表示「位於琉球群島附近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南川」[12]。當時各官方氣象部門預期南川將逐步北上並吹襲日本九州,但預測強度不看好,大多預料南川只達到熱帶風暴或強烈熱帶風暴級數[10][9]。可是臺灣以東海域的水溫炎熱,且到深處仍為暖水,供應龐大能量,同時垂直風切變微弱,加上除了溫暖潮濕的西南季候風繼續供應水汽之外,北面的噴射氣流亦為南川打開強烈的極地方向流出通道,日間南川已經急劇增強,強烈對流雲帶緊纏低層環流中心,組成中心密集雲團,更發展出「雲捲風眼」,半日內強度已經遠超各部門預期[9]。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下午2時半把南川率先升為強熱帶風暴,不足3小時便在下午5時25分再把南川一躍升為颱風[13];香港天文台則要到下午3時45分才把南川升為熱帶風暴[14],相隔6小時後至晚上9時45分再進一步升為強烈熱帶風暴[15]。日本氣象廳在晚上8時50分亦把南川升為強烈熱帶風暴,僅比香港天文台早約1小時,但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卻直接上調至60節,即每小時110公里,接近強烈熱帶風暴上限[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晚上11時的報文中更指出南川曾短暫打開一個「針眼」,即是非常細小而渾圓的風眼,可是旋即變為模糊的「雲塞風眼」[17]。當日南川採取東北路線,影響琉球群島以東海域,該處和先前颱風獅子山徘徊該海域時滯留的位置相距不遠,水溫未及時回升,使南川在晚間的強度上升趨勢略有放緩[17]

隨著副熱帶高壓脊由日本向西南面伸展,南川在翌晨(9月2日)也漸轉北移,減速到每小時12至15公里,但進一步逼近九州;系統中心亦再次開啟一個若隱若現的「針眼」,上空流出變得呈放射狀,顯示南川的強度再次穩步上揚[18],對該區構成比原先預計明顯更嚴重的威脅。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在早上8時50分和上午9時45分把南川升為颱風[19][20];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更在下午2時半把南川升為強颱風[13],香港天文台至晚上9時45分跟隨[21]。9月3日南川採取西北偏北路線,從奄美群島大隅群島之間掠過,而華南低壓槽向東延伸,截斷西南季候風的水汽輸送,同時南川身處海域的垂直風切變大幅上升,令南川的增強趨勢至此結束[22]。早上南川的風眼被堵塞、眼壁崩塌,標誌著南川轉趨減弱,巔峰時期到此為止[22],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在早上8時15分和上午11時45分把南川降為颱風[13][23]。衞星雲圖也反映南川迅速而顯著減弱,其深層對流開始向東北切離,入夜後中心密集雲團崩解,尤以西南面最明顯,導致低層環流中心局部外露[24]。香港天文台首先在當晚7時45分把南川進一步降為強烈熱帶風暴[25],不足半小時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晚上8時10分跟隨[13],日本氣象廳在4日凌晨2時50分亦作出此項降格[26]。隨著南川的對流進一步削弱[27],香港天文台在上午9時45分再把南川降為熱帶風暴[28];但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卻仍然評估南川為颱風,最高持續風速為65節(每小時120公里)[27],至下午5時才降為熱帶風暴[29]

西風帶影響,南川於九州西岸開始轉向東北移動,沿海岸線向日本海推進[30],日本氣象廳於9月5日午夜12時宣佈南川在長崎縣長崎市登陸[31]。南川的雲團在地形摩擦下進一步被侵蝕,深層對流盡失,香港天文台在5日上午9時45分把南川降至熱帶低氣壓[32],與上次降格剛好相隔1日;在6小時後香港天文台再於下午3時45分把南川降為低壓區[33]。此後南川的殘餘低壓區在6日加速向東北移動,橫過日本海、東北地方和北海道[34],此時其低層環流中心已無法辨認,對流雲團持續變薄,終在7日於北海道東面海域減弱消散[34]。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2017年3月24日發佈的「2016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中,把南川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從每秒48米(每小時175公里)下調至每秒45米(每小時160公里),並把南川的中心氣壓上調至950百帕斯卡[35]

影響

[编辑]

日本

[编辑]
當地發布之最高風力警報:暴风警报

隨著南川在9月2日爆發增強為一個成熟的颱風,並轉向北移逼近日本鹿兒島[18],當晚鹿兒島和沖繩縣北部天氣迅速轉壞,風勢亦顯著增強。南川於9月3日在鹿兒島縣與沖繩縣之間掠過[22],兩縣在當日的天氣惡劣,分別刮起東北和西南烈風或暴風[36],並有狂風暴雨;但由於南川環流緊密加上轉趨減弱,兩縣未有在陸上錄得颶風。隨後南川在4日緩慢北移,直逼九州並為當地帶來狂風大雨,可是亦急速減弱為熱帶風暴,令當地風勢只達強風至烈風水平。不過日本氣象廳仍呼籲民眾提防大雨、水浸和山泥傾瀉[37]。南川於5日凌晨1時後在長崎登陸[31],之後進一步減弱並加速向東北移動,其殘餘雲帶在隨後一兩日仍為日本帶來不穩定天氣。風暴期間1人受傷,近2000個家庭需暫住庇護中心[38]

註釋

[编辑]
  1. ^ 當有2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某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低」。除非環境異常優良,否則該系統在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甚微。[6]
  2.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48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中」。一般而言,即使發展機會增大,系統過了24小時之後發展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才較高;但如果環境良好,系統亦可以在24小時內形成熱帶氣旋。[6]
  3. ^ 當有3種以上全球預報模式表示一低壓區將於未來24小時內發展為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高」,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此時該系統於24小時之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高,若氣象因素特別有利,該系統更可於6小時內增強為熱帶低氣壓[6]
  4. ^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負責西北太平洋區域內(包括南海、東海)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每當該機構將一個熱帶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時,該機構亦會依照在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上通過的名稱表作出命名,同時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2016),後兩位代表南川是當年被日本氣象廳12個評級為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1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日本氣象廳. Marine Weather Warning for GMDSS Metarea XI 2016-08-31T00:00:00Z. WIS Portal – GISC Tokyo. 2016年8月31日 [201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4.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15W檔案. 2016年8月31日 [2016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5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5. ^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310600. 2016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31日). [失效連結](英文)
  6. ^ 6.0 6.1 6.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年3月17日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7. ^ 7.0 7.1 7.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Significant Tropical Weather Advisory for the Western and South Pacific Oceans. 2016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31日). [失效連結](英文)
  8. ^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311200. 2016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31日). [失效連結](英文)
  9. ^ 9.0 9.1 9.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cial Depression 15W (Fifteen) Nr 03.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日). [失效連結](英文)
  10. ^ 10.0 10.1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010000.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日). (英文)
  11.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5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1日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1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5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1日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 2016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 [失效連結](简体中文)
  14.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201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1日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1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247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1日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16. ^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011200.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2日). [失效連結](英文)
  17. ^ 17.0 17.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15W (Namtheun) Nr 05. 2016年9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2日). [失效連結](英文)
  18. ^ 18.0 18.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15W (Namtheun) Nr 07. 2016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2日). [失效連結](英文)
  19. ^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020000. 2016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2日). [失效連結](英文)
  20.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75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2日 [2016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1.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71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2日 [2016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2. ^ 22.0 22.1 22.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15W (Namtheun) Nr 11. 2016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3日). (英文)
  23.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92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4.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15W (Namtheun) Nr 13. 2016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3日). [失效連結](英文)
  2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55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6. ^ 日本氣象廳. RSMC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031800. 2016年9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4日). [失效連結](英文)
  27. ^ 27.0 27.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15W (Namtheun) Nr 14. 2016年9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4日). [失效連結](英文)
  28.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5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4日 [2016年9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29.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15W (Namtheun) Nr 16. 2016年9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4日). [失效連結](英文)
  30.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Tropical Warning For Tropical Depression 15W (Namtheun) Nr 19. 2016年9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5日). [失效連結](英文)
  31. ^ 31.0 31.1 日本氣象廳. 平成28年 台風第12号に関する情報 第95号. 2016年9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32.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1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5日 [2016年9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33.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21號-本港地區天氣預報. 2016年9月5日 [2016年9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34. ^ 34.0 34.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15W最佳路徑數據.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35. ^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 2016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新知網. 颱風南川於日本長崎登陸. 2016年9月4日. [永久失效連結](简体中文)
  37. ^ Now新聞. 颱風南川於日本長崎登陸. 2016年9月5日 [2016年9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38. ^ 有線新聞. 熱帶風暴南川登陸日本九州長崎. 2016年9月5日 [2020年9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20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