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斐
阳斐,字叔鸾,北魏末年至北齐时期的官员,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南省镇平县南)人。北魏建德郡太守阳藻(字景德)的儿子。
魏孝庄帝时期,阳斐在西兖州保护流民有功,被授予方城伯的爵位。后来担任侍御史,还兼任都官郎中、广平王开府中郎,并参与修撰起居注。东魏兴和年间,阳斐担任起部郎中,兼任通直散骑常侍,作为使者出使南朝梁。南朝梁的尚书羊侃与阳斐有旧交,曾三次写信邀请阳斐到府中拜访,但阳斐因记恨羊侃背叛北魏,始终没有回应。南朝梁有人问他:“羊侃来南朝梁已经很久了,你的国家也经历了变革,李、卢等人都去他府中拜访会面,你为何如此固执?” 阳斐回答:“柳下惠能做到的事,我做不到。” 梁武帝也劝说道:“羊侃渴望与你相见,如今两国处于友好关系,天下本是一家,何必再提过去的事呢?” 但阳斐还是拒绝了。回国后,他担任了廷尉少卿。石济一带黄河泛滥,桥梁被冲毁,阳斐负责修缮了桥梁。他还将黄河的渡口迁移到白马,在河中筑起石基,在两岸建造关城,使渡口得以长期使用。东郡太守陆士佩因黎阳风景优美,想开山修建皇家园林,于是请求阳斐派遣工匠,阳斐认为这会使民众受苦,便拒绝了。不久,阳斐转任尚书右丞。天保元年(550年),北齐建立后,他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后来因公务被免职,过了很久,又担任都水使者。齐文宣帝亲自率领六军攻打北方的突厥汗国时,阳斐奉命监督长城的修建。他还兼任行南谯州事,加授通直散骑常侍,担任寿阳道行台左丞。之后转任散骑常侍,食邑为陈留郡。不久,又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兼任东南道行台左丞。乾明元年(560年),被召回担任廷尉卿,后转任卫大将军,兼任都官尚书。他还代理太子少傅,转任殿中尚书,以本官身份监督瀛州事务。阳斐曾请求退休,但未被批准。不久,他被授予仪同三司之位,食邑为广阿县,最终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使持节、都督北豫光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书监、北豫州刺史等职,谥号为敬简。他的儿子阳师孝,曾任中书舍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