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1號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 澎湖1號化石 | |
名称 | 澎湖1號 |
---|---|
物种 | 丹尼索瓦人 ( Homo sp. ) |
年代 | 1-7萬年或13-19萬年前[1] |
发现地 | 澎湖水道 |
发现时间 | 2008年前 |
发现者 | 台灣漁民 |
澎湖原人![]() 化石时期:更新世,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灵长目 Primates |
科: | 人科 Hominidae |
属: | 人属 Homo |
种: | 澎湖原人 H. tsaichangensis
|
二名法 | |
Homo tsaichangensis McMenamin, 2015
|
澎湖1號(英語:Penghu 1),是在臺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的丹尼索瓦人顎骨化石 。[2]
在過去,該化石被認為是已滅絕人屬物種澎湖原人(學名:Homo tsaichangensis),經鈾同位素之放射性定年及冰河時期海平面的升降,判斷其生存年代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3]。一些觀點認為它屬於一新物種「蔡張人」(Homo tsaichangensis)[4],另外一些觀點則認為它是直立人、早期智人或丹尼索瓦人[5][6][7]。在202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質分析證實其為丹尼索瓦人。[1]
發現與研究
[编辑]2008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張鈞翔從臺灣南部私人收藏家蔡坤育(蔡坤玉)處取得一個人類下顎骨化石標本,該化石打撈自臺灣海峽澎湖水道水面下約60-120公尺深的海底,距離臺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該地區曾經是陸地,自末次冰期後海平面上升,淹沒了化石的發現地區[8]。這塊化石若隨海流漂來必會粉碎,但從其完整程度來看,研判應原本就存在澎湖水道[9]。
臺灣、日本和澳洲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它進行了研究,團隊先確認這是人類化石後,澳洲學者取一小塊作放射性元素測量,從化石骨質膠原中的碳和鈾元素半衰變的濃度變化做定年測量,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個,標本量太少,導致定年範圍出現至少26萬年的落差[10]。從定年結果與海平面升降的年代推測,這件化石的地質年代晚於45萬年前,並可能生存於海平面下降,距今約19-13萬年前或7-1萬年前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時期。
團隊的四年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於2015年1月27日出刊的《自然-通讯》雜誌[3][9][11][10],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海部陽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學高井正成、御茶水女子大學松浦秀治、澳洲國立大學Rainer Grün、Les Kinsley等人。該標本目前被收藏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2]。
形態特徵
[编辑]該標本為一個幾乎完整的右下頜,有四顆牙齒,包括磨損的臼齒和前臼齒[3]。下頜骨非常粗壯且堅固,有一個堅固的側隆凸,臼齒膨大,在三維影像重建下發現其下顎兩髁頭寬(bicondylar width)較寬,此特徵有助於確認該化石來自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時期。[5]根據其頜骨和牙齒的形態,該標本被歸入人屬,其下頜骨並沒有現代人「戽斗」般突出的下巴[13],這有助於將其與智人區分開來。然而,該化石保有與能人(Homo habilis)相似的衍生特徵,包括其下頜較短且寬。這項特徵與其他像是缺少M3臼齒等的特徵,足以顯示該標本應歸為人屬[3]。
透過該下顎骨大小推測,其主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60公斤,化石所屬性別尚難以判斷。從臼齒磨蝕的情況研判,澎湖原人應是成年個體。[3]
分類狀態
[编辑]儘管澎湖原人在屬層級的分類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對其潛在的物種定位仍有許多討論。澎湖原人的下頜骨被認為與中國安徽和縣40萬年前的直立人化石最為相似,包括相似的牙冠大小、下頜整體粗壯和突出[6][9]。基於這些相似特徵和他們較晚才出現於東亞,張鈞翔等人[3]提出了幾種假說:下頜骨的共同特徵可以解釋為其保留亞洲早期直立人的原始特徵,即從非洲遷移而來具強壯下頜的人屬,可能涵蓋在海德堡人這個物種中,或他們是直立人的一種適應型。但由於標本保存有限,其物種辨識與分類在學界仍缺乏共識[3]。
古生物學家Mark McMenamin主張澎湖原人下顎獨特的牙齒特徵足以將其獨立為一新物種蔡張人(Homo tsaichangensis)[4]。McMenamin將澎湖原人與在爪哇島中部Semedo村發現的猩猩類巨猿屬(Gigantopithecus)下顎化石進行比較,提出它們有相似的牙齒形態,顯示有相關的食性選擇和相似的生物地理遷徙,堅持認為它們的形態為一趨同進化的案例,甚至提出兩者共同生存在距今25萬年前的「直葛-澎湖生物地理省份(Tegal-Penghu Biogeographic Province)」。然而,這個分類的論點並不被學界廣泛接受[5]。
2019年,陳發虎等人發表的新研究,提出澎湖原人其實是丹尼索瓦人的一員[7]。這一論點主要透過與該文描述的夏河縣丹尼索瓦人下顎骨比對得出。夏河下顎骨在青藏高原上發現,地質年代約為距今16萬年前。和澎湖原人相比,夏河標本具有相似的牙齒形態。它們有4個共同的明顯特徵:M2臼齒在近遠中寬度(mesiodistal width)上很接近;M3臼齒發育不全;相似的獨特M2牙根結構,與現代亞洲人口有關;P3出現湯姆氏牙根,這在其他人類化石中很少發現[14]。
Wu & Bae (2024) 將澎湖原人歸類為新物種「巨顱人」 (Homo juluensis), 該物種包括許家窯人、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丹尼索瓦人。[15]
2025年,日本、丹麥及台灣團隊,在《科學》[1]期刊發表以胺基酸序列測序作為定種依據之研究,證實該下顎骨為丹尼索瓦人,這是目前第三具具有分子證據的丹尼索瓦人標本。由於該表本自海中打撈,科學家目前仍無法確認丹尼索瓦人何時抵達台灣,僅能從台灣與歐亞大陸陸橋形成之時段推測。該團隊自其牙齒琺瑯質中,萃取出51個蛋白質,4241個胺基酸序列。經分析,發現五個僅在丹尼索瓦人中出現的變異位點。也從琺瑯質中分析出此個體為男性。此外,以胺基酸序列所推匴的親緣關係也明確指出該標本隸屬丹尼索瓦人。
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Tsutaya, Takumi; Sawafuji, Rikai; Taurozzi, Alberto J.; Fagernäs, Zandra; Patramanis, Ioannis; Troché, Gaudry; Mackie, Meaghan; Gakuhari, Takashi; Oota, Hiroki; Tsai, Cheng-Hsiu; Olsen, Jesper V. A mal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Pleistocene Taiwan. Science. 2025-04-10, 388 (6743).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ads3888 (英语).
- ^ 台灣近海發現丹尼索瓦人顎骨化石 遠古人種曾住在歐亞大陸. 中央社. 2025-04-11.
- ^ 3.0 3.1 3.2 3.3 3.4 3.5 3.6 Chang, Chun-Hsiang; Kaifu, Yousuke; Takai, Masanaru; Kono, Reiko T.; Grün, Rainer; Matsu’ura, Shuji; Kinsley, Les; Lin, Liang-Kong. The first archaic Homo from Taiwa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037. Bibcode:2015NatCo...6.6037C. PMC 4316746
. PMID 25625212. doi:10.1038/ncomms7037.
- ^ 4.0 4.1 McMenamin, Mark. Homo tsaichangensis and Gigantopithecus. South Hadley, Massachusetts: Meanma Press. 2015. ISBN 978-1-893882-19-5.
- ^ 5.0 5.1 5.2 Wu, Xinzhi; Tong, Haowen. Discuss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geologic age of Penghu 1 Mandible.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015, 34 (3). doi:10.16359/j.cnki.cn11-1963/q.2015.0000.
- ^ 6.0 6.1 Liu, Wu; Martinón-Torres, María; Kaifu, Yousuke; Wu, Xiujie; Kono, Reiko T.; Chang, Chun-Hsiang; Wei, Pianpian; Xing, Song; Huang, Wanbo; Bermúdez de Castro, José María. A mandible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exian sit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the variability of Asian Homo erectus: Liu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7-04, 162 (4) [2023-05-03]. doi:10.1002/ajpa.231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英语).
- ^ 7.0 7.1 Chen, Fahu; Welker, Frido; Shen, Chuan-Chou; Bailey, Shara E.; Bergmann, Inga; Davis, Simon; Xia, Huan; Wang, Hui; Fischer, Roman; Freidline, Sarah E.; Yu, Tsai-Luen.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Nature. 2019-05, 569 (7756) [2023-05-03]. ISSN 0028-0836. doi:10.1038/s41586-019-113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英语).
- ^ 林秀姿、陳皓嬿. 澎湖原人 拼出古生物冒險圖. 聯合報. 2015-05-25 [2015-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9.0 9.1 9.2 45萬年…澎湖原人 台灣最古老人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5-1-28
- ^ 10.0 10.1 林曉雲. 考古史重大發現!「澎湖原人」為現代人類祖先. 自由時報. 2015-01-27 [2015-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劉嘉韻. 史上首次 澎湖海域發現45萬年前原人化石. 蘋果日報. 2015-01-27 [2015-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 ^ 中华民国教育部. 臺日澳學者跨國合作--發現臺灣目前最古老人類化石 (新闻稿). 科博館.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 ^ 劉偉瑩. 新發現澎湖原人 臺灣人類考古大躍進. 國語日報. 2015-01-28 [2015-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 ^ 江昭倫. 台灣最古老人類化石出土 澎湖原人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央廣播電臺. 2015-01-27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 ^ Bae, C. J. The "Muddle in the Middle" (~400 ka–~100 ka). The Paleoanthropology of Eastern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4: 95–131. ISBN 9780824898106. doi:10.1515/9780824898106-007.
外部連結
[编辑]- The first archaic Homo from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Received 12 November 2014; Accepted 03 December 2014; Published 27 January 2015)
- 張鈞翔,〈澎湖原人 亞洲直立人新疆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科學人》雜誌 第157期,2015年3月號
- 台灣考古大躍進:19萬年前的「澎湖原人」現身, 國家地理雜誌, 2015-1-29
- 楊小青,「澎湖原人」的遐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292期,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