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洪敏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敏麟(1929年6月12日—2014年11月23日),南投草屯人。臺灣教師、知名歷史學者,研究專長為臺灣歷史地理、方言学田野調查、民俗藝術、宗教信仰等。

長年專注於地方志書、文史資料之編纂工作,為臺灣地名沿革權威,晚年專研台語用字,媒體尊稱「台灣文史國寶」。

生平

[编辑]

早年生平

[编辑]

洪敏麟於昭和四年(1929年)6月12日出生於草屯街新庄。父親洪應用曾於清末受漢文教育,日治初期曾任巡查捕,據洪敏麟回憶,當時正值柯鐵虎抗日,柯鐵虎擅長利用日軍警人少時進行以大吃小攻擊,引起日本人懷疑有內應,洪應用也被懷疑,遂逃到霧峰,與一名黃姓寡婦在一起,但未生子。四十餘歲才與其母結婚,生下洪敏麟。[1]:15

昭和十一年(1936年),洪敏麟進入新庄公學校就讀。昭和十七年(1942年)4月就讀臺中州立臺中中學校。昭和十九年(1944年)戰爭末期,盟軍開始每日轟炸。洪敏麟從新庄疏散回田厝仔。父親洪應用挖了一個防空洞。[1]:46-47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畢業於臺中第一中學校。9月就讀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據洪敏麟回憶,1949年四六事件發生時,洪敏麟因留在宿舍一度被捕。[1]:55-56同年8月畢業。

教師生涯

[编辑]

畢業後,洪敏麟於苗栗中學實習,在苗栗教書時認識其妻。[1]:61後因草屯為故鄉,加上時任草屯初中校長李禎祥為洪家姻親,民國四十年(1951年)2月,洪敏麟調任草屯初中[1]:61洪敏麟回憶對草中記憶不多。知道有一位教師郭衣洞(筆名柏楊)失蹤不見,不知道他被抓去關。[1]:61而在草中時期,洪敏麟遇到遭檢舉至人二室事件。[1]:62-63

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2月,洪敏麟調任至臺中第二中學任教員。在同年結婚。[1]:66同年8月,堂兄洪樵榕調省立員林高中任校長,找了洪敏麟任教員林高中。[1]:66-67洪樵榕出任南投縣長後,洪敏麟受彰化中學校長翁慨聘請,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8月任彰化中學教師。後來翁慨曾對洪敏麟表示,因為其安全資料中有問題,沒有洗乾淨。才能一直留在彰化中學幫忙,不然早當校長了。[1]:80

省文獻會時期

[编辑]

洪敏麟回憶,當他在員林中學教書時,在圖書館看到林朝棨的《臺灣地質》一書,便一直想到文獻會工作。[1]:82後來他轉到彰化中學教書時,當時南投縣長洪樵榕想找他任南投初中校長。報到教育廳時,卻遭人二室簽註意見認為洪敏麟在師院可能參加學運,未便同意。當洪敏麟抗議其師院同學黃世慶有參加學運能當鹿谷初中校長、吳華封當西螺高中時,遭反駁他們有參加調查局「洗清」活動。洪敏麟因不知道未參加。當時南投縣教育局金姓督導表示只要有錢就能打通,遭洪敏麟拒絕,最後離開教育界。[1]:82

洪樵榕縣長屆滿後,被安排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任主任委員,詢問洪敏麟是否願任職省文獻會。獲洪敏麟同意。轉任公務員,當時編纂是七職等。[1]:82-83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9月,正式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報到。當時在臺北上班。被分配完成《臺灣省通志稿》土地志氣候篇、同冑志。[1]:88-89

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8月,洪敏麟完成翻譯〈霧社事件誌〉。發表花岡一郎與花崗二郎非抗日人物,引起楊雲萍反駁。[1]:112-124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洪敏麟奉命進行臺南市史蹟調查,完成《臺南市史蹟調查報告書》。[1]:125-128

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洪敏麟臺中二中時同事、時任教育廳督學徐秉琰在彰化縣秀水鄉發現一個名叫「陝西村」的村落,認為是他家鄉陝西省的移民聚落。對外宣傳「陝西村」與陝西省的關係。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黃典權又研究鄭成功的部下有一位名叫馬信的人是陝西籍。使此說法大為流行。當洪敏麟進行田調後,發現當地老舊墓碑來自惠安、晉江、泉州,卻沒有陝西祖籍。而洪敏麟訪問烏面將軍廟蓋廟者及神像雕刻者,則表示係石頭公。「陝西」一名則源自當地位於漳州移民聚落,清乾隆、嘉慶年間械鬥頻繁,因械鬥閃躲而向西,故稱「閃西」,久知只知其因不知其義。在編《彰化縣志》時取諧音成「陝西」。調查完畢後,洪敏麟請教時任主任委員林衡道是否對外說明。林衡道對洪敏麟說:「洪編纂,這是歷史教育,不是歷史研究。」要他不說、不寫。後來在與該地方相關的文章與出版品上,洪敏麟甚至尊重此事,以「有一說...」帶過。[1]:64-65日後教育廳幾經討論,才悄悄的將鄉土教材中的這篇課文取下,國民黨也密令相關單位勿再談、推廣「陝西村故事」。[2]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6月,洪敏麟離開文獻會。調任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任主任秘書。離職仍是編纂職。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出版。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編纂之《草屯鎮志》出版。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應行政院文建會邀請,考評金廣福公館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基隆二沙灣砲台等第一級古蹟管理維護及內部展示現況。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為纂修洪氏族譜,第一次前往中國大陸追尋洪氏祖居地,經輝縣市、敦煌等地。

退休後

[编辑]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出任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民國九十年(2001年)5月,辭職。

洪敏麟在接受陳彥斌訪問時,曾表示在威權時代,對於台灣文史歷史真相如政治不正確,他都隱忍不發,或技巧性支開主題。並坦言:「這是我能活到今天的原因?」[2]

學經歷

[编辑]

榮譽

[编辑]

著作

[编辑]
  • 專書
    • 洪敏麟主編,《臺灣堡圖集》,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
    • 洪敏麟撰,《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歷代治理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 洪敏麟等著,《臺灣土著歷代治理》(共二冊),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6。
    • 洪敏麟主編,吳家憲 , 許錫專編,《雲林六甲抗日事件關係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 洪敏麟、許錫專主編,《臺灣南部地區抗日份子名冊》(共三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 洪敏麟主編,陳錦榮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 洪敏麟主編,吳定葉、吳柏村譯,《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共二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 洪敏麟主編,程大學、許錫專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共二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 洪敏麟撰,《臺中市志》(卷一,土地志),臺中市:臺中市政府,1978。
    • 洪敏麟編著,《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 洪敏麟編譯,《日據初期官吏失職檔案》,臺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 洪敏麟編著,《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共四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1984。
    • 洪敏麟編著,《臺灣地名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
    • 洪敏麟總編輯,《草屯鎮志》,南投縣草屯鎮: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 洪敏麟撰,《臺中縣志》(卷一,土地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
    • 洪敏麟總編輯,《大肚鄉志》,臺中縣大肚鄉:臺中縣大肚鄉志編纂委員會,1993。
    • 洪敏麟、屈慧麗著,《犁頭店歷史的回顧》,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4。
    • 洪敏麟,《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 洪敏麟編撰,《鹿港古蹟保存區第一期修護工程評估研究報告書》,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4。
    • 洪敏麟總編輯,《洪氏族譜》,重修洪氏族譜編輯委員會,1994。
    • 洪敏麟,《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 洪敏麟編撰,《萬和宮志》(犁頭店開拓篇、媽祖信仰篇),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2004。
    • 洪敏麟編撰,《沙鹿青山宮志》(史的回顧、靈安尊王信仰的形成與發展、沙鹿青山宮祀神),臺中市:力群科技有限公司:沙鹿青山宮管理委員會,2005。
  • 論文
    • 洪敏麟,〈草屯茄荖洪姓移殖史〉,《臺灣風物》,15:1,1965.04,頁3-22。
    • 洪敏麟,〈小琉球的位置及其旁觸問題〉,《臺灣風物》,17:6,1967.12,頁54-64。
    • 洪敏麟,〈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2,1972.06,頁1-42。
    • 洪敏麟,〈賽德克人傳統的山坂畑經營〉,《臺灣文獻》,24:1,1973.03,頁1-31。
    • 洪敏麟,〈從東大墩街到臺中市的都市發展過程〉,《臺灣文獻》,26:2,1975.06,頁116-139。
    • 洪敏麟,〈臺中市近郊傳統民宅圖說〉,《臺灣文獻》,26:4,1976.03,頁166-196。
    • 洪敏麟,〈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27:3,1976.09,頁143-157。
    • 洪敏麟,〈光緒二十三年臺東廳吏之蘭嶼探查史料〉,《臺灣文獻》,29:1,1978.03,頁1-15。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68:冬,1979.02,頁(4)1-(4)36。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68:夏,1979.08,頁(11)1-(11)56。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69:夏,1980.08,頁(9)1-(9)70。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1:夏,1982.07,頁(9)1-(9)70。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3:冬,1984.02,頁(7)0+(7)0_1+(7)1-(7)70。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4:冬,1985.02,頁303-372。
    • 洪敏麟,〈雲林縣舊地名的探測〉,《雲林文獻》,29,1985.03,頁234-282。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4:夏,1985.07,頁303-372。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5:冬,1986.02,頁343-412。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5:夏,1986.07,頁321-390。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6:夏,1987.07,頁235-304。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7:冬,1988.02,頁235-304。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7:夏,1988.07,頁235-304。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8:冬,1989.02,頁235-304。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8:夏,1989.07,頁233-304。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9:冬,1990.02,頁233-293。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79:夏,1990.07,頁233-293。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0:冬,1991.02,頁233-293。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0:夏,1991.08,頁233-293。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1:冬,1992.02,頁233-293。
    • 洪敏麟,〈「漂流臺灣芝舞蘭宍之記」的史料意義〉,《臺灣文獻》,43:2,1992.06,頁7-26。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3:夏(上),1994.08,頁(1)1-(1)61。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4:夏(下),1995.06,頁(11)1-(11)61。
    •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85:冬,1996.02,頁(13)1-(13)61。
    • 洪敏麟,〈探討臺灣農業移民的一個類型--以馬堂張氏族人遷臺為例-上-〉,《臺灣源流》,3,1996.09,頁11-21。
    • 洪敏麟,〈探討臺灣農業移民的一個類型--以馬堂張氏族人遷臺為例-下-〉,《臺灣源流》,4,1996.12,頁61-83。
    • 洪敏麟,〈編輯地方志心得報告--「以草屯鎮志」、「大肚鄉志」為例〉,《臺灣文獻》,49:3,1998.09,頁207-218。
    • 洪敏麟主講,歐陽光玲謄稿,〈彰化縣聚落的形成與舊地名沿革〉,《彰化藝文》,5,1999.10,頁46-48。
    • 洪敏麟,〈開物成務碑由來〉,《臺灣文獻》,別冊2,2002.09,頁3-5。
    • 洪敏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事件在中部〉 ,《中縣文獻》,10,2004.06,頁51-92。
    • 洪敏麟,〈磺溪書院形成之歷史背景〉,《中國語文學刊》,1,2008.11,頁1-5。
  • 一般著作
    • 洪敏麟、洪英聖,〈呷粿〉,《源雜誌》,1,1996.01,頁33。
    • 洪敏麟、洪英聖,〈囝仔〉,《源雜誌》,2,1996.03,頁25。
    • 洪敏麟、洪英聖,〈趣味臺諺--阿母〉,《源雜誌》,3,1996.05,頁48。
  • 訪談錄
    • 〈訪洪敏麟教授談鄉土文化保存〉,江秀枝、文圖,《文化視窗》,9,1999.03,頁53-55。
    • 林金田、謝嘉粱訪問、劉澤民紀錄,《文獻人生:洪敏麟先生訪問紀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6月。
  • 報刊、新聞
    • 〈張鴻銘館長拜訪前顧問洪敏麟〉,《臺灣源流》,66&67期,2014.04.30,頁175。

文獻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謝嘉梁、林金田訪問. 《文獻人生-洪敏麟先生訪問紀錄》. 臺灣文獻館. 2010年6月. ISBN 978-986-02-3524-1. 
  2. ^ 2.0 2.1 陳彥斌. 陝西村vs滲屎村〈台語〉趣談-憶洪敏麟教授. [2022-05-1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