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恆星位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球上的赤道坐標系

恆星位置天空中任何給定恆星的視角位置,它似乎固定於以地球為中心的任意球體上。該位置由相對於天球赤道的一對角座標定義:赤經α)和赤緯δ)。這對基於赤道坐標系

此處的δ給出(從北天極的+90°到南天極的 -90°),α通常以時角(0到24小時)給出。這是由於恆星穿越的觀測科技,該科技由於地球自轉而與望遠鏡目鏡視場相交。觀測科技是位置天文學大地天文學的主題。

理想情况下,[[笛卡爾坐標系](α, δ)指的是慣性參考系第三座標是恆星的距離,通常用這個別恆星的内容。

以下因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恒星的位置:

  1. 歲差章動:地軸緩慢傾斜,每年分別以50弧秒和2弧秒的速度傾斜;
  2. 光行差視差地球軌道繞太陽的影響;和
  3. 個別恆星的自行運動。

第一和第二種效應被稱為「恆星的平均位置」,與從移動的地球上看到的恆星視位置相對。通常,平均位置是指一個特殊的曆元,例如1950.0或[[2000.0]。第三種影響必須個別處理。

恒星位置(α, δ) 被編譯成許多不同卷數和精度的恆星目錄。從FK(柏林〜1890年)到現代FK6,基礎目錄中收集了1000-3000顆恆星的「絕對」和非常精確的座標。

眾多恆星的「相對」座標被收集在波昂星表(德國1859-1863年,342,198個粗略位置)等目錄中[1]。),SAO星表(英語: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全名: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個天體測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體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顆恆星;還有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通過太空天體量測分別收錄110.000 和200萬顆恆星)。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F.W.A. Argelander. Bonner Sternverzeichnis - Dritte Section. Adolph Marcus. 1863: vii.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