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伺
外观
尋伺(梵語:Vitarka-vicāra),又譯覺觀,佛教術語,指思考與探查,是由尋(梵語:वितर्क,vitarka,巴利語:𑀯𑀺𑀢𑀓𑁆𑀓,vitakka)與伺(梵語:विचार,巴利語:𑀯𑀺𑀘𑀸𑀭,vicāra),這兩種心所組成的複合詞。這兩個單字經常成對出現。尋伺,這兩個心所在靜慮時發生作用,出現於初禪階段,是五禪支之一,在進入二禪之後的階段將會逐漸止息。
字源
[编辑]尋(vitarka),又譯覺,意思是尋思,思考,探索,尋思,是心投向某個對象,注意這個對象時,首先會引發的心所。其梵文字根來自於वि(vi)與तर्क(tarka)。
- वि(vi),是動詞與名詞的前綴,有朝向、意圖等意思。
- तर्क(tarka),是推理與探究的意思。
組成單字,有思考,開始思考某個對象,開始推理,開始心理上的活動,開始理智的探討,注意力被思考分散等意思。在一般的思考過程,以至於進行禪那的初始階段中,都會有尋的活動。
伺(vicāra),又譯觀,是伺察,投注,深究,對於尋指向的對象,進行深入探究時的心所。梵文字根為:
- वि(vi)
- चर्(car),意為移動,漫游,從對象取得知識。
伺的意思是探究,是接續在尋(vitarka)之後,後續的推理與思考。
概論
[编辑]尋,伺二者皆是心的作用,尋是較粗顯的注意,主動尋求對象[1][2]。伺,是比較細微的注意,在尋之後發生作用,進行持續的思考探究[3][4]。
尋與伺的差異在於心的粗顯與細微[5][6]。在阿毗達摩中,常用鐘聲、樂器聲的大小聲階段[7],以及用鳥飛行動作的前後階段[8]來比喻尋與伺的不同。
註釋
[编辑]-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6:「有尋有伺者:云何尋?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構畫,思惟分別,總名為尋。」
- ^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42:「云何尋?答:諸心尋求,辨了顯示,推度構畫,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諸心尋求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尋自性故。」
-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6:「云何伺?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總名為伺。」
- ^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42:「云何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諸心伺察等,名雖有異,而體無差別,皆為顯了伺自性故。」
- ^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42:「尋伺何差別?答:心麁性,名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如彼廣說。」
- ^ 《阿毗達摩俱舍論》卷4:「尋伺別者,謂心麁細,心之麁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
-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6:「尋與伺,何差別?令心粗性是尋,令心細性是伺。此復如何?如打鐘時,粗聲暫發,細聲隨轉。粗聲喩尋,細聲喩伺。搖鈴扣缽吹螺擊鼓放箭震雷,粗細二聲,為喩亦爾。」
- ^ 《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6:「又如眾鳥,飛翔虛空,鼓翼踴身,方得隨意。鼓翼喩尋,踴身喩伺。是謂尋伺二相差別。云何有尋有伺?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相應品,具有尋伺。」
![]() | 这是一篇關於佛教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