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密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密集巴利語ghaṇa),又譯堅厚,佛教術語,主要使用於南傳佛教中,根源在色聚理論,是色法名法的性質之一。進行界分別觀時,可以破除密集的假相。

概論

[编辑]

密集,在巴利語中,有緊密,堅硬,厚實的意思。這個單字在阿含經中未出現,最早出現於南傳佛教經典的註釋中,為阿毗達摩使用。

密集的概念起源於色聚,密集為色聚的最小單位[1]。密集是一種概念法,稱為密集想(Ghaṇa-saññā),密集構成了色法的外在形象。在密集之中,包含著究竟色法,一直生滅,但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破除概念法,無法見到真實的色法,因此誤以為色法是真實存在的[2]

根據經典註釋,色法密集(rupa ghana)分為三種:

  • 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密集中的色法,在剎那間不停生滅。舊的色法消失,產生新的色法,前後相續,因此被誤解為常住不變。經由觀察色法的無常,可以破除相續密集。
  • 組合密集(samuha ghana):我們眼見的色法,可分析為眼十法聚,是由許多密集合成。密集中各別存在多個不同的色法,不同的色聚,共同組合而成,共同發揮作用。經由觀察各別色法的自相,可以破解組合密集。
  • 作用密集(kicca ghana),因為密集的相續與組合,使人誤解在密集的背後有常住不變的我的。在消除作用密集之後,才能觀察到真正的色法。

修行者經由近行定或安止定,進行毗婆舍那,分別名色,破除密集,就可以看出色法與名法的實相[3]

名法密集分為四種:

  • 相續密集
  • 組合密集
  • 作用密集
  • 所緣密集

註釋

[编辑]
  1. ^ 帕奧禪師《智慧之光》:「十八個真實色加上十個非真實色,一共有二十八色。在這二十八色當中,地、水、火與風名為界(dhatu),或大界(maha dhatu),或種色(bhuta rupa)。其他二十四色名為所造色(upada rupa),因為它們是依靠四大界而生的。這二十八色是不能夠獨自或單獨存在的,而只能以色聚的組合形態出現,最小的色法組合名為「密集」(ghana)。在同一粒色聚裡的諸色是:同時生起(ekuppada),同時滅(ekanirodha),同住於一處(ekanissaya)。」
  2. ^ 玛欣德比库《阿毗达摩讲要》:「我们平时所能接触到的物质现象往往都是概念法,且经常被这些概念法所欺骗。为了修观,我们需要见到究竟色法。要见到究竟色法,就要破除概念。即使一名禅修者已经见到了色聚,他见到的还是概念,因为色聚还有密集。修色业处就是为了破除密集。密集,巴利语 ghana,也可译成“坚厚”。平时所见到的物质现象是有形体,好像是真实、永恒存在的。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还没有破除它们的密集。」
  3. ^ 帕奧禪師《智慧之光》:「所以為了破除所有三個密集,禪修者必須能夠辨明每一種色聚裡的每一究竟色之相、味(作用)、現起與足處(近因)。如果想要見到這些,禪修者就必須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