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0年3月18日) |
![]() |
基孔肯雅热 | |
---|---|
![]() | |
基孔肯雅热引发的皮疹[1][2] | |
症状 | 发热、关节痛、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以及皮疹。[3] |
併發症 | 长期关节痛[4] |
起病年龄 | 暴露后2至14天[5] |
病程 | 通常短于一周[4] |
病因 | 由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病毒[5] |
診斷方法 | 血液测试病毒RNA或抗体[5] |
鑑別診斷 | 登革热、寨卡热[5] |
預防 | 基孔肯雅热疫苗、蚊虫控制、避免叮咬[6] |
治療 | 支持性护理[5] |
预后 | 死亡风险~0.1%[6] |
患病率 | > 100万例 (2014年)[5]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传染病 |
ICD-11 | 1D40 |
ICD-10 | A92.0 |
DiseasesDB | 32213 |
Orphanet | 324625 |
基孔肯雅熱病毒![]() | |
---|---|
![]() | |
科学分类 ![]()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
界: |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
门: | 黃色病毒門 Kitrinoviricota |
纲: | 阿爾法超群病毒綱 Alsuviricetes |
目: | 馬特利病毒目 Martellivirales |
科: | 披盖病毒科 Togaviridae |
属: | 甲病毒属 Alphavirus |
种: | 基孔肯雅熱病毒 A. chikungunya
|
二名法 | |
Alphavirus chikungunya |
基孔肯雅热[7][8](英語:Chikungunya[1][2],星馬作基孔肯雅症[9][10][11][12],台湾作屈公病[13],也作基孔肯亚热[14]或奇昆古尼亚热[15]等)是一种蚊媒病毒性疾病,以猴、狒狒和人为动物宿主,其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屈公病病毒(Alphavirus chikungunya[16],CHIKV),可引起发热(周期呈双峰型)、皮疹和多发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4]。主要流行于非洲、印度及菲律宾等部分亚洲国家[5]。
此病首先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發現[5],其名源自馬孔德語,意為「痛得將身體彎起來」[5][17][18]。一般於感染病原體後2-12天內會出現症狀[5]。其他症狀可能包括頭痛、肌肉痛、關節腫脹及紅疹,还有眼部炎症,恶心以及呕吐。大部份人的病情在一週後會好轉,偶爾關節疼痛會持續到幾個月。此病的致死率約為0.1%[6],非常年幼、年長或是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有引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風險[4]。
基孔肯雅熱病毒會透過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傳播[5],牠們主要是在白天出沒尋找獵物叮咬[17]。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鳥類及嚙齒目[5]。此病的診斷方式可以藉由檢查血液,看是否有病毒的RNA或是對抗病毒的抗體[5],但其症狀有可能會和登革熱及茲卡熱混淆[5]。一般認為大部分患者經歷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後就會免疫[4]。
預防此病的最佳方式是蚊蟲防制,並且避免在流行屈公病的地區被蚊子叮咬[6]。減少蚊子接觸水的可能性,並且使用防蚊液或是蚊帳對於防叮可能會有幫助。到2016年為止,沒有屈公病的疫苗及特別的治療方式[5]。建議的治療方式包括休息、補充流體、以及用藥物來改善發燒及關節痛的情形[5][4]。
屈公病通常出現在非洲及亞洲,但在2000年代也曾經在歐洲及美洲暴發過[5]。2014年基孔肯雅熱即有超過一百萬宗疑似病例,美國本土的佛羅里達州在同年也曾出現過病患,不過在2016年時美國本土已未出現本地感染的病例[19][20]。2025年初,屈公病在留尼汪島再次爆發疫情[註 1][21],蔓延至南美洲、歐洲和南亞與東南亞國家[22][23](全球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马约特島、毛里求斯等地疫情蔓延至亞洲,印度2025年截至7月逾三萬例病例[24]),近似於2004至2005年期間在印度洋区域國家的病例爆發,2025年7月初開始,此病在中國大陸佛山市順德區引起該市數千人確診[25]。
传播
[编辑]此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的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6]叮咬主要发生在白天[27],尤其是清晨和傍晚。[26]其在白天活动的特性也限制了蚊帐的实用性。[27]
症状
[编辑]人類被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蚊子叮咬後,便會患上基孔肯雅熱。患者會持續發高燒、脫水[來源請求]和嚴重出疹。「Chikungunya」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指“弯曲的东西”,描述了感染者因严重关节疼痛而扭曲的姿势。[28]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痊癒,關節痛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就會消失,但有些人的關節痛或會持續更長時間。此病的嚴重併發症不常見,但老人有可能因此病致死。[29]
87-98%的病例報告有關節疼痛,並且幾乎總是發生在不止一個關節[30],但關節腫脹並不常見。 通常,受影響的關節位於手臂和腿部。如果關節之前曾因關節炎等疾病而受損,則它們更容易受到影響[31],疼痛最常發生在外周關節,例如手腕、腳踝和手腳關節以及一些較大的關節,通常是肩部、肘部和膝蓋。 疼痛也可能發生在肌肉或韌帶中[30]。 在超過一半的情況下,正常活動受到明顯疲勞和疼痛的限制。 不經常地,眼睛的炎症可能以虹膜睫狀體炎或葡萄膜炎的形式發生[31],並且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32]。 可能會對肝臟造成暫時性損害。
屈公病患者偶爾會出現神經系統疾病,最常見的是大腦腫脹或退化、神經元周圍的髓鞘炎症或退化、格林-巴利綜合徵、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新生兒的肌張力障礙和視覺處理問題[33]。在特別罕見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出現行為改變、癲癇發作、小腦或腦膜刺激、動眼神經麻痺或眼部肌肉麻痺。
新生兒容易受到屈公病感染的特別嚴重影響。感染的跡象通常始於發燒、皮疹和四肢腫脹。大約一半的新生兒患有可自行消退的輕度病例;另一半患有嚴重的疾病,伴有腦部炎症和癲癇發作。在嚴重的情況下,受影響的新生兒還可能出現出血和血流問題,以及心臟功能問題。
除了新生兒、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疾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人,屈公病往往更嚴重。每1,000名有症狀的屈公病患者中約有1至5人死於該病。
分布及疫情
[编辑]非洲
[编辑]據香港《明報》報導,法國衛生部部長貝特朗表示,留尼汪僅2006年1月已有77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此病,從2005年3月,先後有15.7萬人感染,佔總人口兩成。貝特朗說:「現時的致命情況前所未見。」他又稱病原蚊子在法國東南部亦有發現,但拒談詳情。
疫情是在2005年12月開始突然迅速擴大。除留尼汪,同樣位於非洲東岸對出的塞舌爾、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科摩羅群島等亦受波及。法屬馬約特島1月底才得56宗個案,目前已激增至1350宗。塞舌爾和留尼汪等均為旅遊勝地;留尼汪是歐洲遊客鍾愛地,亦有少數華人居住。
亞洲
[编辑]中國大陸
[编辑]![]() |
![]() |
2008年3月4日,在廣州白雲機場發現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在2010年9-10月,广东省東莞市曾發生中國境內首次基孔肯雅熱社區爆發的疫情,這次疫情共發現病例253例,其中確診病例65例,疑似病例188例[34],此後在雲南、福建都曾發生本地蚊媒傳播的病例,但傳播規模都較小。
在2025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现首個输入病例,往後确诊病例迅速在該區蔓延;至7月15日中午,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始通報此個案,並報告截至當天累计确诊病例478例,至7月19日顺德区已确诊病例1161例,並在鄰近的禪城區和南海区發現十幾個病例[35],至7月20日,佛山四区确诊者已升至2658例[36],至7月23日傍晚,佛山全市已累计确诊3195例[37],至24日全市增至4014例[38]。截至8月初,平均每天增加300多例;患者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政府在7月29日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響應[39],廣東省內多個城市如佛山[40]、廣州[41]、東莞[42]、珠海[43]、江門[44]等開展一天至兩週不等的全城滅蚊行動。至於廣東全省,截至當年7月26日24時,累計報告4824例本地病例,在省內的廣州[45]、中山、東莞、珠海、河源、江門、陽江、肇慶、清遠、深圳、湛江吴川市[46]均已發現本地病例[47],7月27日至8月2日,廣東全省新增報告2892例本地病例(即累計7716例)[48]。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張文宏推測中國既往沒有過輸入性基孔肯雅熱引發大流行的案例,對該病基礎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傳播會快於其他流行區域[49]。
香港
[编辑]香港在2016至2019年每年錄得介乎1至11宗個案,全部為外地傳入個案。由2020年至2025年7月,沒有錄得確診基孔肯雅熱的個案[50]。
2025年7月中國廣東省疫情期間,香港於8月1日發現源自廣東順德的輸入病例[51]。
澳門
[编辑]2013年5月14日,澳門發現一例由峇厘岛傳入的病例[52],成為澳門有記錄以來該病的第一例病例報告;2019年8月至10月間亦有過三例從泰國或緬甸傳入的病例[53][54][55]。
2025年7月中國廣東省爆發疫情期間,澳門於7月18日起發現數例源自廣東順德的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56][57][58],8月1日出現首宗本地病例[59]翌日再報告有本地病例[60]。
臺灣
[编辑]臺灣地區2007年境外移入2例、2008年境外移入9例,2009年境外移入9例,2016年境外移入7例[61]。2019年5月高雄市接獲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30多歲男性馬來西亞籍旅客[62]。
2020年1月,第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為台南市東區龍山里的30多歲男性,外籍人士;於1月23日至1月29日至馬來西亞旅遊,返台入境時有發燒,機場給予快篩為陰性,回台南診所就醫,1月31日疾病管制署綜合研判陽性。[64]
馬來西亞
[编辑]2006年4月1日,馬來西亞衛生部證實,霹靂州一個漁村雙禮佛新村,基孔肯雅熱已迅速傳開,高達300人受感染。此外,该部门于2008年4月27日證實,自2008年2月起,柔佛州一个小村烏魯槽逾70名村民患上基孔肯雅症。疫情並擴展至鄰近的北干那那、笨珍、峇株巴轄等地區。此病于2008年年中传入东甲,随后扩散至周边地区。(資料來源:當地居民口述、ntv7 追踪档案)

至2008年9月5日為止,全國共發現1703宗病例,其中以柔佛、馬六甲、霹靂、檳城、砂拉越五個州的疫情最為嚴重。[65]
註釋
[编辑]- ^ 2025年疫情於第13週(3月24-30日)逾7,500例病例達高峰後,自第18週(4月28-5月4日)病例數降至低於2,000例,2025年迄今(截至5月下旬)累計約52,000例病例及15例死亡,死亡及重症病例均以65歲以上罹患合併症個案為多。
參考文献
[编辑]- ^ 1.0 1.1 Definition of Chikungunya.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4年9月8日 [2024年9月26日].
- ^ 2.0 2.1 Chikungunya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2024年5月20日 [2024年9月26日].
- ^ 关于基孔肯雅热. 2024年5月17日.
- ^ 4.0 4.1 4.2 4.3 4.4 4.5 Chikungunya Virus Symptoms, Diagnosis, & Treatment. CDC. 2016-04-0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HO. 2016-04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 ^ 6.0 6.1 6.2 6.3 Caglioti C, Lalle E, Castilletti C, Carletti F, Capobianchi MR, Bordi L.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an overview. The New Microbiologica. July 2013, 36 (3): 211–27. PMID 23912863.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 WS 216——2008 (PDF).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02-28 [2025-07-31] (中文(中国大陆)).
- ^ 基孔肯雅熱. 衞生防護中心. 2025-07-16 [2025-07-31] (中文(香港)).
- ^ 关于基孔肯雅蚊症 (pdf). 马来西亚卫生部疾病控制組行动室. [2025-07-31] (中文(马来西亚)).
- ^ 黑斑蚊传染类似骨痛热症 基孔肯雅症蔓延至新山. 新明日报. 2006-04-08 [2025-07-31] (中文(新加坡)).
- ^ 蔡健华:基蚊症病患.可豁免政府医院住院费. 星洲日报. 2008-08-23 [2025-07-31] (中文(马来西亚)).
- ^ 黑斑蚊传播病毒 (jpg). 健康资讯. 马来西亚卫生部. 2019 [2025-07-31] (中文(马来西亚)).
- ^ 屈公病.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臺灣)).
- ^ 基孔肯亚病毒.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奇昆古尼亚热.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Genus: Alphavirus | ICTV. ictv.global. [2024-09-26].
- ^ 17.0 17.1 Prevention. CDC. 2016-02-2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 ^ 屈公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7).
- ^ Staples JE, Fischer M. Chikungunya virus in the Americas—what a vectorborne pathogen can do. N. Engl. J. Med. 2014, 371 (10): 887–9. PMC 4624217
. PMID 25184860. doi:10.1056/NEJMp1407698.
- ^ 2016 provisional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CDC. 2016-09-20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2025年疫情於第13週(3月24-30日)逾7,500例病例達高峰後,自第18週(4月28-5月4日)病例數降至低於2,000例,2025年迄今(截至5月下旬)累計約52,000例病例及15例死亡,死亡及重症病例均以65歲以上罹患合併症個案為多。法屬留尼旺島-屈公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5-06-03] (中文(臺灣)).
- ^ 世衛籲緊急行動 防20年前屈公病大流行重演. 中央社. [2025-07-23] (中文(臺灣)).
- ^ 世卫专家提醒防范基孔肯雅热暴发. 新华网. [2025-07-22] (中文(中国大陆)).
- ^ 疾管署已列九國/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5-07-23 (中文(臺灣)).
- ^ 已确诊超2200例!佛山3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情况. 南方网. [2025-07-21] (中文(简体)).
- ^ 26.0 26.1 AFP. Outbreak of Chikungunya Virus Poses Global Risk, Warns WHO. ScienceAlert. 2025-07-23 [2025-07-24] (美国英语).
- ^ 27.0 27.1 Paixão, Enny S.; Teixeira, Maria Gloria; Rodrigues, Laura C. Zika, chikungunya and dengue: the causes and threats of new and re-emerging arboviral diseases. BMJ global health. 2018, 3 (Suppl 1) [2025-07-24]. ISSN 2059-7908. PMC 5759716
. PMID 29435366. doi:10.1136/bmjgh-2017-000530.
- ^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ww.who.int. [2025-07-24] (英语).
- ^ 29.0 29.1 Chikungunya. WHO. [201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 ^ 30.0 30.1 Thiberville, Simon-Djamel; Moyen, Nanikaly; Dupuis-Maguiraga, Laurence; Nougairede, Antoine; Gould, Ernest A.; Roques, Pierre; de Lamballerie, Xavier. Chikungunya fever: epidemiology, clinical syndrom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Antiviral Research. 2013-09, 99 (3) [2022-06-02]. ISSN 1872-9096. PMC 7114207
. PMID 23811281. doi:10.1016/j.antiviral.2013.06.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31.0 31.1 Burt, Felicity J.; Rolph, Micheal S.; Rulli, Nestor E.; Mahalingam, Suresh; Heise, Mark T. Chikungunya: a re-emerging virus.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12-02-18, 379 (9816) [2022-06-02]. ISSN 1474-547X. PMID 22100854. doi:10.1016/S0140-6736(11)6028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Mahendradas, Padmamalini; Ranganna, Shylaja K.; Shetty, Rohit; Balu, Ramgopal; Narayana, Kannan M.; Babu, Rajesh B.; Shetty, Bhujang K. Ocular manife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hikungunya. Ophthalmology. 2008-02, 115 (2) [2022-06-02]. ISSN 1549-4713. PMID 17631967. doi:10.1016/j.ophtha.2007.03.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 ^ Vairo et al. 2019,"Clinical features".
- ^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何时开始进入我国?. 澎湃新闻. [2025-07-16] (中文(简体)).
- ^ 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通报 确诊病例1199例基孔肯雅热. 南方都市报. [2025-07-19] (中文(简体)).
- ^ 已确诊超2200例!佛山3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情况. 南方网. [2025-07-21] (中文(简体)).
- ^ 佛山五区已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3195例. 南方网. [2025-07-23] (中文(简体)).
- ^ 广东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4000例. 中新网.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佛山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南方网. 2025-07-30 (中文).
- ^ 佛山今起开展为期7天的全市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 南方网1. 2025-07-31 (中文).
- ^ 广州启动统一灭蚊大行动. 南方网. 2025-07-28 (中文).
- ^ 东莞今天开展统一灭蚊行动. 南方网. 2025-07-29 (中文).
- ^ 今起,珠海全市开展统一灭蚊行动!. 珠海网. 2025-07-30 (中文).
- ^ 江门开展统一灭蚊行动. 南方网. 2025-08-02 (中文(简体)).
- ^ 广州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7月26日起全市开展防蚊灭蚊行动. 南方网.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吴川发现1起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 湛江日报. 2025-07-26 (中文(简体)).
- ^ 广东今年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 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新华网. [2025-07-27] (中文(简体)).
- ^ 快速上升势头已初步遏制,过去一周广东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最新通报. 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 2025-08-03 (中文(简体)).,各市新增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廣州65例,東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門、肇慶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陽江、雲浮各1例。
- ^ 张文宏解释为何此次基孔肯雅热病毒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传播较快. 第一财经. 2025-07-26 (中文(简体)).
- ^ 蚊傳疾病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最新情況.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25-08-02 (中文).
- ^ 本港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12歲患病男童潛伏期在佛山. 明報. 2025-08-01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收到本澳首宗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13-05-14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證實本澳今年第一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澳門衛生局. 2019-08-01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證實一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澳門衛生局. 2019-08-09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一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通報. 澳門衛生局. 2019-10-04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25-07-18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2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25-07-25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25-07-28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1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25-08-01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1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門衛生局. 2025-08-02 (中文(香港)).
- ^ 屈公病.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衛生福利部.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 ^ 高雄市境外移入登革熱22例、屈公病1例,疫情風險劇增 (新闻稿).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 ^ 我國史上首例本土屈公病 未來30天圍堵土城疫情關鍵. 聯合新聞網. 2019-07-26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 台南現境外移入屈公病 市府籲加強防蚊. 中央社.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 ^ 迄今全國發現1703宗‧柔甲霹檳砂基孔症最兇. 星洲日報.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9).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southcn_39f33212a8”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4O2NmPcn0F_GfPFvQha2hA”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2hlEslJXw1eBQYFqVXDbgQ”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n4peCf38OwoBwO”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T2ffwG4u5bOrRKdlAuxb7w”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OoopoX5UUbUPNuKOXQTsUg”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0GklxtXwHnlKze7gCnN2kQ”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Ix4T9Rx0qNACCWDcUXvQTQ”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CUU7yNFo7AGGU3G9qOZhRQ”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a2M8vX_HfpyAIUuwug”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7mf6KlmzAcV0icuVj8aOfw”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zTrKsAM8NoXWiEzaoyQ”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weixin_aqYAxf2xNROMJp1xGbfhtw”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外部链接
[编辑]- 微生物免疫學-Togaviridae(披膜病毒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世界衛生組織基孔肯雅病流行病學最新進展(2025年6月更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孔肯雅熱概況
-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 基孔肯雅热知多少(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基孔肯雅熱健康資訊(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 屈公病介紹(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