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土牛民番地界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牛民番地界碑
位置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土牛國小
坐标24°15′57″N 120°48′28″E / 24.265839°N 120.807910°E / 24.265839; 120.807910
建造时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官方名称土牛民番地界碑
類型登錄等級:古物
登錄種類:碑碣
评定时间2020年7月8日
詳細登錄資料

土牛民番地界碑,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於今臺灣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土牛界線界碑,作為禁止漢族侵墾噶哈巫族等原住民土地。今碑體遷至土牛國小,列為重要古物

歷史

[编辑]
石岡土牛民番地界碑解說牌

石岡地區原為樸仔籬社所居住[1]。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彰化縣知縣張世珍在石岡劃定土牛界線並立下界碑[2]。其用意是禁止漢族侵墾界線以東的東勢及以南的新社原住民土地[1]

原先此碑豎立於當地人劉美德屋後的稻田[3]。碑文刻著「南北計長貳佰捌拾伍丈伍尺」、「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陸尺」、「每溝長壹拾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來明定分界[1][4]。此些意思為溝界長約1公里、溝寬約4公尺,深約2公尺,並每隔50公尺堆起一座長約6公尺、寬3公尺、高2.5公尺、頂寬約2公尺的土堆[1]。清志時期地圖「朴子籬社圖」也明確畫出這些土牛堆和土牛溝[2]

據當地長者說有一次原住民襲來,躲在土堆後守衛的官兵匆忙退卻而被打死,至今梅子社區附近的土地公廟前還留有陣亡官兵的墓[5]。嘉慶二十年(1815年),官府解除禁令,漢族從此深入東勢及新社[1]。該兩地的噶哈巫族被迫遷至埔里盆地東北的眉溪[6]

隨著時代變遷,界碑先移到豐勢路旁,再搬到土牛國小東北方的大土堆[5]。土堆原先在日治期期還存[2],現因年代久遠及農民種菜犁平而消失[5]。碑體因配合交通,移到土牛國小校園西北側涼亭[5]

九二一地震時,界碑倒下[4]。2002年4月26日,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洪敏麟、黃三榮前來參觀時,發現碑亭損壞、碑文模糊、且僅以木板、帆布覆蓋碑體,便唏噓不已[3]。之後,碑體用壓克力板保護[7]

對當地人來說,土牛民番地界碑成了先民拓墾的紀念碑[5]。土牛國小校長陳榮錦任內特地訓練學生擔任解說員[7]。台中市政府於2013年8月1日先公告此碑為一般古物,後於2020年升為重要古物[2]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黃育智. 台中石岡 .土牛碑.土牛客家文化館.劉章職古墓. 大紀元時報. 2011-11-05 [2025-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2)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蘇孟娟. 全國僅存!中市「土牛民番地界碑」 獲文化部指定重要古物. 自由時報. 2020-07-13 [2025-08-09] (中文(臺灣)). 
  3. ^ 3.0 3.1 唐蒼賜. 義渡碑棄置 學者痛心. 聯合報. 2002-04-27 (中文(臺灣)). 
  4. ^ 4.0 4.1 林上玉. 台中縣文化資產巡禮系列之十 石岡劉家伙房 典型客家聚落 九二一後嚴重損毀 地方居民組家園再造工作站 將保留原有風貌重建. 民生報. 2001-09-16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羅珮瑩. 土堆充地界「土牛」有淵源. 中國時報. 1994-02-20 (中文(臺灣)). 
  6. ^ 陳界良. 噶哈巫族過番年尋根 四庄首辦聯合祭祖與走鏢牽田慶典 喚起文化意識. 中國時報. 2003-12-21 (中文(臺灣)). 
  7. ^ 7.0 7.1 宋柏誼. 清代時遺跡 土牛國小古石碑 小小孩導覽. 聯合報. 2013-10-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