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島

亮島 | |
---|---|
亮島 | |
![]() ![]() 東海中的亮島 | |
自然地理 | |
所处海域 | 位於北竿島東北方,隸屬於連江縣(馬祖列島),福建省,中華民國(臺灣)[1] |
总面積 | 0.35平方公里(0.14平方英里)[1][2] |
长度 | 1,400米(4600英尺)[1][3] |
宽度 | 250米(820英尺)[1][3] |
管轄 | |
中華民國(臺灣) | |
省 | 福建省 (精簡治理) |
縣 | 連江縣 |
鄉 | 北竿鄉 |
其他资料 | |
时区 |



亮島,舊稱浪島,傳統名稱橫山(馬祖話:橫山,馬拼:Huàng-sang,平話字:Huàng-săng),是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馬祖列島北竿與東引之間的島嶼,隸屬連江縣北竿鄉橋仔村。島嶼長約1,400公尺、寬250公尺,面積約0.4平方公里,四周峭壁陡峻,地形險要,距離中國大陸西洋島(寧德市霞浦縣)24公里,雙峰島26公里。後因呼應「島立天中,亮照大陸」的期許而更名為『亮島』[4]。因限制民間人士登岸,至今仍是軍事重地。
名稱
[编辑]
亮島原稱橫山(閩東語:huàng sang;變音實際讀為huāng nang),閩東居民仍沿續此稱呼。清代周凱纂輯的《廈門志‧卷四》附〈北洋海道考〉即載有此名。民國16年(1927)曹剛修、邱景雍纂《福建省連江縣志》仍稱橫山[5]。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製的地圖稱之為「西引島」[6]。
1969年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登島視察時,蒞臨島上巡視,認為「浪」意味風浪,「亮」則是光明,照亮大陸,從此,浪島正式改為亮島。[7]
歷史
[编辑]8,300年前,在中石器時代,最初從非洲擴散至亞洲的原始人類的亮島1號人已在島上定居。
7,600年前,在新石器時代,亮島1號人被混了海洋蒙古人種的古南島語族的亮島2號人取代。
1951年7月,中華民國國軍為維護馬祖南竿、北竿與東引之間的航道安全,遂派遣反共救國軍海上特種突擊中隊中隊長李承山率六名隊員偵搜上岸,發現島上並無解放軍駐守,順利在浪島上豎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8]。
1965年3月17日,陸軍實施「北極星演習」,派遣步兵連進紮,從此長駐至今[3]。後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等研究團隊,在島上陸續發現多處貝塚遺址,尤其在亮島島尾的遺址群中除了挖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陶片、石器、骨器和貝殼外,還有三片人頭蓋骨;1965年,被發現有貝塚的百勝港遺址被興建起來[9]。
1966年,蔣經國視察此島,認為原名浪島寓意不佳,更名其爲亮島,期許以「島立天中,亮照大陸」之名來照亮中國大陸[10]。
2004年,島上新建樺恩碼頭,讓現在能夠得以順利進行一周兩次的物資運補。
2012年連江縣政府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於亮島挖掘出新石器時代人骨(距今約8,300-7,900多年前),命名為亮島人。[11]亮島人出於「亮島島尾一號遺址」,而研究團隊亦於「亮島島尾二號遺址」發現史前貝塚。[12]2013年6月14日,連江縣政府公告以「亮島島尾遺址群」登錄為連江縣縣定考古遺址;2021年6月21日經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資審議後再升為國定考古遺址「亮島島尾考古遺址」。
交通
[编辑]1965年於亮島西南隅興建港口,名為百勝港,而此名乃得名自當時蓋港爆破時,不幸因公殉難的陸軍工兵上士錢百勝先生。[13]而該港附近的邊坡斷面疑似有貝塚,因而通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並進一步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組成「馬祖亮島考古隊」展開田野調查。然而由於百勝港易受強烈東北季風和潮汐影響,使得船隻進入百勝港運補不易,於2004年新建樺恩碼頭,由樺棋營造公司斥資千萬協助興建,改善後,可避開東北季風颳起後的潮浪及影響,有利每周兩次的運補作業。[12]
亮島之歌
[编辑]中華民國國軍軍歌《亮島之歌》,是駐守亮島的官兵將中華職棒主題曲改編而成。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亮島人」修復計畫. 連江縣政府. 5 October 2016 [27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November 2020) (中文(臺灣)).
亮島,原名「橫山」又名「浪島」,行政區域隸屬連江縣北竿鄉;坐落於北竿島與東引島之間,距離此兩島各約27公里,為北竿鄉最東北之一處島嶼。地理位置在福建省閩江口外,與大陸所屬蜘蛛島相距約24公里,距雙峰島約26公里,與其他沿海灣澳港市相距僅約20-30公里。島長約1,400公尺,最寬處約250公尺,面積約0.35平方公里。
- ^ 北竿鄉志 第一章:地理. [2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0) (中文(臺灣)).
北竿鄉全境總面積9.3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29.60平方公里的31%,僅次於南竿鄉的35%,為全縣次大的鄉。其中北竿本島6.43平方公里,高登島1.39平方公里,大坵島0.53平方公里,亮島0.35平方公里,小坵0.16平方公里。
- ^ 3.0 3.1 3.2 林保寶. 牆上烽火. 臺北縣中和市: 博揚文化. 2000: 128. ISBN 957-97552-6-4 (中文(臺灣)).
- ^ 台/灣/趴/趴/走-登陸亮島 一探史前貝塚. [201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 ^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亮島人」修復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縣政府
- ^ 連江縣東引島、西引島、黑岩島、東沙島、馬祖列島區域地圖. 福建省標準地圖.[失效連結]
- ^ 吳依水. 浪島改為亮島由來.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2019-12-18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中文(臺灣)).
- ^ 老隊長回顧 登亮島如攀地獄.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 ^ 《TO'GO泛遊情報》雜誌第208期(2014年11月號). [201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浪島改為亮島由來.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 ^ 7,900年!馬祖「亮島人」完整骨骸出土.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 ^ 12.0 12.1 存档副本. [201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 ^ 存档副本. [2016-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