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不可传送定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量子信息论中,不可传送定理(英語:No-teleportation theorem)指出,任意量子态不能被转换成一个经典比特序列(即便这个序列包含无限多个比特);这些经典比特也不能被用来重构原始的量子态,从而无法仅仅通过移动经典比特来实现对其的“传送”。[1] 换句话说,该定理表明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量子比特——无法被精确、无误地转换为经典信息比特。[2] 这不应与量子隐形传态相混淆,后者确实允许在一个位置摧毁一个量子态,并在另一个不同位置创建出其精确的复制品。[3]

粗略地说,不可传送定理源于不确定性原理EPR佯谬:尽管一个量子比特可以被想象成布洛赫球面上的一个特定方向,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个方向无法被精确测量;如果可以,那么该测量的结果将可以用语言描述,即成为经典信息。[3]

不可传送定理也隐含于不可克隆定理:如果能够将量子比特转换为经典比特,那么复制一个量子比特将会很容易(因为经典比特的复制是轻而易举的)。[3]

公式表述

[编辑]

“量子信息”一词指的是存储在量子系统量子态中的信息。[3] 如果对于任何物理可观测量,其测量结果的期望值对于态都相同,那么这两个量子态就是相同的。因此,测量可以被视为一个量子输入、经典输出的信息通道,也就是说,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会将量子信息转换为经典信息。[1] 另一方面,制备一个量子态则是将经典信息转换为量子信息。

通常,量子态由密度矩阵描述。假设有一个处于某个混合态 的量子系统。按如下方式制备该系统的一个系综:

  1. 执行一次测量。
  2. 根据测量结果,将一个系统制备到某个预先指定的状态。

不可传送定理指出,无论制备过程如何与测量结果相关联,最终得到的结果都将不同于[1][2] 单个测量无法确定一个量子态。[3] 换言之,如果一个量子通道的测量之后紧跟着制备过程,那么这个通道不可能是单位通道。一旦转换为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便无法恢复。

相比之下,如果希望将经典信息转换为量子信息,然后再转回经典信息,完美传输是可能的。对于经典比特,这可以通过将它们编码在正交的量子态上实现,这些量子态总是可以被区分的。[3]

参见

[编辑]

量子信息中其他的禁行定理包括:

借助共享纠缠,量子态可以被传送,参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Anirban Pathak, Elements of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2013) CRC Press. (see p. 128)
  2. ^ 2.0 2.1 Jozef Gruska, Iroshi Imai, "Power, Puzzles and Properties of Entanglement" (2001) pp 25–68, appearing in Machines, Computations, and Universality: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dited by Maurice Margenstern, Yurii Rogozhin. (see p 41)
  3. ^ 3.0 3.1 3.2 3.3 3.4 3.5 Nielsen, Michael A.; Chuang, Isaac L.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1-107-0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