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臭黄荆叶小分子果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臭黄荆叶成年树苗(图片拍摄于四川盆地秋季培育出的第8代苗圃,株龄3年)

臭黄荆叶小分子果胶(英語:Small molecule pectin 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Leaves)是一种以中药材臭黄荆的叶片为原料,通过物理或酶解方式提取并控制分子量的果胶衍生物,属于膳食纤维与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一种。该类果胶的分子量低于900道尔顿,具备较好的水溶性与生物活性,近年来被用于探索其抗炎、螯合金属离子及辅助代谢调节等功能。

背景与来源

[编辑]

臭黄荆是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其叶片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现代研究发现,其叶片富含果胶、黄酮、酚酸等生物活性成分。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中天然存在的多糖物质,由半乳糖醛酸为主链构成,常用于食品胶凝剂和药用辅料。通过控制提取条件或使用果胶酶处理,可得到分子量更小、吸收性更强的小分子果胶。

提取方法

[编辑]
臭黄金叶小分子果胶原料(该果胶属于大分子的聚合物)

臭黄荆叶小分子果胶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制备:

  • 热水或弱酸浸提:以热水或柠檬酸等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与时间下提取粗果胶;
  • 酶法水解:使用果胶酶降解果胶链段,降低其分子量;
  • 膜分离与纯化:利用超滤膜筛分低分子量部分;
  • 干燥成粉:通过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形成稳定粉末产品。

所得果胶粉末为淡黄色,易溶于热水,pH稳定性较好。

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

[编辑]

小分子果胶由半乳糖醛酸、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单糖残基组成,主链为α-(1→4)连接的半乳糖醛酸单元,支链构成复杂,受原料与加工方式影响较大。

常见理化特性包括:

  • 分子量:<900 Da(通过GPC、MALLS等方法测定);
  • 纯度:半乳糖醛酸含量 >90%;
  • 溶解性:易溶于水,形成透明或浅黄色溶液;
  • pH适应性:在pH 3~8范围内稳定;
  • 生物相容性:具有良好的肠道吸收与代谢适应性。

功能与应用研究

[编辑]

研究表明,臭黄荆叶小分子果胶在以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抗炎作用[1]
    • 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显示,该果胶可通过阻断炎性因子(如IL-6、TNF-α、IL-1β)与其受体结合,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物理吸附、靶向结合或调节NF-κB信号通路。
  • 重金属螯合作用[2]
    • 小分子果胶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可与铅、镉、汞等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排泄的络合物,降低其在体内的毒性与蓄积,已被用于动物实验中模拟解毒剂的研究。
  • 肠道健康与代谢调节
    • 果胶作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有益菌生长,同时改善便秘、降低血脂、辅助血糖[3]控制。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复合酶辅助提取臭黄荆叶果胶的工艺优化、结构解析及其介导慢性前列腺炎. 中国知网(CNKI). 
  2. ^ Nesterenko, V. B.; Nesterenko, A. V.; Babenko, V. I.; Yerkovich, T. V.; Babenko, I. V. Reducing the 137Cs-load in the organism of "Chernobyl" children with apple-pectin. Swiss Medical Weekly. 2004-01-10, 134 (1-2) [2025-06-29]. ISSN 1424-7860. PMID 14745664. doi:10.4414/smw.2004.10223. 
  3. ^ Deng, Liling; Zhong, Geng; Yang, Heng; Zhang, Bo. Anti-hypercholesterolemic effects of small-molecule pectin from 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leaves: Modulati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gut microbiota in m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04-01, 301 [2025-06-29]. ISSN 0141-8130. doi:10.1016/j.ijbiomac.2025.14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