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湄
王秋湄 | |
---|---|
![]() | |
字 | 秋湄 |
号 | 秋斋 |
性别 | 男 |
出生 | 王薳 1884年 ![]() |
逝世 | 1944年(59—60歲)![]() |
国籍 | ![]() |
职业 | 書法家 |
王秋湄(1884年—1944年),名薳,字秋湄,号秋斋,亦名军演、君演、世仁。廣東番禺人,清末至民国前期文人、书法家。
生平
[编辑]1884年生于广东番禺书香人家[註 1] 。少承庭训,刻苦读书。入广东武备学堂修业,成绩优异,因有革命倾向,不予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度北上就读上海震旦学院。19岁起先后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报业,为“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民国前革命报人”(见国民党元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在香港任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编辑兼记者,以犀利文笔鼓吹革命。又在广州与潘达微等创办《平民报》《齐民报》等,迭任《有所谓报》等多家报馆编辑;并开办进取学堂等,广招学生,传播民主。1907年起兼教习于蔡锷、赵声主办的桂林陆军小学堂与黄埔陆军小学堂,参与培植军校生中革命力量[註 2]。辛亥革命后,呼吁政治革新。曾向孙中山面陈对“行政官自肥”的忧虑[註 3]。因对民国政治发展失望,不乐仕进,远离官场,与原同盟会多名成员转向实业,淡出报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与潘达微等辗转至香港,加入同盟会员简经论家族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致力打造本国最大品牌烟草公司,抗衡英美烟商。1918年随公司总部北迁上海,曾驻北京、天津等地主管公司业务。又于上海、营口等地经营其它实业。二十年代初定居苏州。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春举家移居上海直至1944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王秋湄一生从事多种职业,但始终不改文人本色。研究书法历四十余年,能各书体,尤擅章草。其章草字体融合先代诸帖,直续两汉,以草解隶,以隶成草,圆润流转中遒劲潇洒,在文人圈内尤为称道。同是文人与书法家的叶恭绰(遐庵)论其章草,有“世殆无与匹”之评(《摄堂诗选》序)。美术史家、南社成员陆丹林推崇其对历代碑帖的研究,书法独树一帜,“对章草颇见肆力,是由赵松雪宋仲温入手,而进窥皇索的”,其“落笔潇洒”,“另外有一种美趣”(《云影秋词—王秋斋的治学》)[註 4]。金石学家简经论(琴斋)一生收藏其多种章草作品,向晚辈展示时,亟誉为“宋仲温(宋克)而后,鲜有伦比”(《何氏灵璧山房所藏秋斋章草》自序)[註 5]。除书法外,致力研究文字声韵,收藏金石书画及碑帖,工诗,精字画鉴定。在文化界交游甚广,与黄节(晦闻)、章太炎、 黄宾虹、叶恭绰、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易大庵等人尤为至交,常诗画唱和,多次在上海、广东、香港合展金石书画[註 6] 。自早年起,提倡整理国粹,弘扬书画传统。1912年与黄节、高剑父、陈树人等创设广州“贞社”。1917年与潘达微等创办《天荒》,评诗论画,开创当时国内最大型综合画刊。遗著有《章草例》《摄堂诗选》《北周造像影编》《汉石疑》《说文粤语徵》等多种。
王秋湄深研佛法,自号“無念居士”,与印光法师、虚云禅师等多位高僧交情至深。为人正直,尤重气节。虽以章草行世,除与文人好友交往,平素并不轻易为人写字。曾拒绝为政要题字。叶恭绰论其人品“性不谐俗”,“视世之譁炫干誉者蔑如也”。其后半生,摆脱俗务,谢绝一切名衔,超然尘外,潜心参佛治学,沉酣书法,人书俱老。1944年初春,患脑溢血遽逝于上海。超度佛事上,挽联四壁,吴湖帆书“春雪初融君倏化 ...”[註 7],叹其溘然离去。远在北平的老友黄宾虹“闻秋斋翁作古至为悲悼”(见致友人裘柱常信及《黄宾虹日记》)。正在四川的张大千作画悼念“秋斋道兄”[註 8]。王秋湄身后不留骨灰,遗体火化后,遵其遗愿,由家属经僧人帮助送往苏州灵岩山,终归寂然之界,无墓无碑,化入一片自然之中。
诗稿墨迹
[编辑]诗书扇面(右图)
[编辑]
“...... 不受人怜不受惠, 此生守志老弥坚。 寒山寺近钟先到, 无愧无惊故坦然。”
(注:王秋湄晚年自选旧作杂诗。落款王薳,1940年。)
章草诗轴 (右下图)
[编辑]王秋湄章草山居诗轴,落款“无念王薳”,1940年。(现藏于澳门博物馆。)
封面题签(左下图)
[编辑]王秋湄题签《石涛细笔山水册》,落款“王薳题于黄华吟馆”,钤印“王薳”。 (注:此王秋湄题签十开本石涛精品册页登载于2010年10月《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代书画展览图录》。[註 9])
书画合扇(下中图)
[编辑](王秋湄书,张大千画,书画金笺合扇“萧疎红叶艳于花”。分别落款“蜀人张爰”与“王薳”。193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