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娜·哈里遜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娜·塔海爾·辛姆斯·夏里遜
Anna Tuthill Symmes Harrison
繪於1820年的肖像
美国第一夫人
任期
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珍·艾爾文·哈里森英语Jane Irwin Harrison(代理)同时在任
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
前任安傑莉卡·辛格頓·范布倫(代理)
继任萊蒂茨亞·克里斯汀·泰勒
个人资料
出生安娜·塔海爾·辛姆斯
(1775-07-25)1775年7月25日
英屬美洲新泽西省蘇塞克斯縣,鄰近莫里斯敦
逝世1864年2月25日(1864歲—02—25)(88歲)
美國俄亥俄州北本德英语North Bend, Ohio
墓地俄亥俄州北本德
威廉·亨利·夏里遜墓國家紀念館英语William Henry Harrison Tomb State Memorial
配偶威廉·亨利·哈里森
1795年结婚—1841年丧偶)
儿女10名
签名

安娜·塔海爾·辛姆斯·哈里森(英語:Anna Tuthill Symmes Harrison,1775年7月25日—1864年2月25日)是1841年美国第一夫人,為總統威廉·亨利·哈里森之妻。舊姓辛姆斯的安娜出生於新泽西省蘇塞克斯縣,父親是當地最高法院大法官。母親在她周岁當日離世。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父親將她送至長島交由外祖父母撫養,隨後於當地接受教育。1795年,她不顧父親反對與軍官威廉·亨利·哈里森成婚。在丈夫從政期間,她獨自撫育十個子女。1841年威廉當選總統,她順理成章成為第一夫人,但並未出席丈夫的就職典禮,而是指派兒媳珍·艾爾文·哈里森代理第一夫人職責。然而就在她準備赴華盛頓前夕,便收到丈夫猝然離世的惡耗。安娜在俄亥俄州度過餘生,先居家族的原木小屋,後與唯一存世的兒子約翰同住。1864年2月25日,安娜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哈里森創下了多項第一夫人歷史記錄:任期最短(31天)、上任時年紀最大(65歲就任)、從未在任內踏足白宮,以及首位在任內喪偶。她還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兼具「總統之妻」與「總統祖母」雙重身份的女性——其子約翰·斯科特·哈里森是第23任總統本杰明·哈里森之父。由於她任期極之短暫,從未踏足白宮,加上所有私人文件盡毀於火災,以致這位第一夫人長期被歷史學界忽視,相關學術研究寥寥無幾。

早年生活

[编辑]

1775年7月25日,安娜·塔西爾·西姆斯(Anna Tuthill Symmes)出生於索利圖德農場(Solitude Farm)——該處位於新泽西省蘇塞克斯縣,鄰近莫里斯敦[1][2]她是家中次女,父親是擔任當地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New Jersey大法官的約翰·克利夫斯·西姆斯英语John Cleves Symmes,母親則是安娜·塔西爾(Anna Tuthill)。[1][3]母親在她周岁當日離世,父親遂獨自撫養她。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約翰作為大陆军上校,為確保女兒安全,曾偽裝成英軍士兵騎馬將她送至纽约省長島紹斯霍爾德[4]據傳約翰當時攜帶兩個行囊:一個裝著女兒,另一個裝滿蕪菁。每當遭遇盤查,他便聲稱是給英軍指揮官運送蔬菜。此後,她便由外祖父母撫養。[5]

幼年時期,安娜先就讀於東漢普頓的柯林頓學院(Clinton Academy),後進入位於紐約市、由伊莎貝拉·格雷厄姆英语Isabella Graham營運的寄宿學校[6]由於外祖父母以長老宗信徒標準撫養她,因此其教育具有濃厚宗教色彩。[5]戰爭結束後,父親曾赴紐約探望她,隨後便遷往西北領地[6][4]1794年,19歲的安娜與父親團聚,遷居至其建立的俄亥俄州北本德英语North Bend, Ohio。同住的還有繼母蘇珊娜·利文斯頓(Susannah Livingston),兩人相處十分融洽。[5]

婚姻與家庭

[编辑]

安娜·西姆斯在前往肯塔基州列克星敦探望姐姐瑪麗亞期間,結識了威廉·亨利·哈里森[5]女方父親不同意二人交往,主要原因在於哈里森的軍旅生涯:西北領地駐軍的所作所為讓這位法官認定軍人無異於罪犯,又擔心哈里森缺乏其他領域經驗將難以養家。[5][7]儘管父親強烈反對,她仍與這位軍官展開戀情。[5]

趁父親因商外出,安娜與威廉決定私奔。1795年11月25日,二人在史蒂芬·伍德(Stephen Wood)醫生主持下完婚。[7]史學界對於兩人的結婚場地尚無定論,可能在牧師宅邸或其父家中舉行。[5]安娜父親對此感到震怒,時隔數週才與新女婿對話,厲聲質問其如何養家餬口。[6]哈里森以「用我的劍」作答[註 1]。哈里森終贏得岳父認可,除了在政治競選時得到其助陣,更在其遺囑中獲委任其為遺產執行人。[9]

安娜隨威廉返回他駐防的華盛頓堡英语Fort Washington (Ohio)駐地生活。[5]她開始了典型的軍妻生活,包括跟隨丈夫頻繁轉防。[10]1798年,威廉退伍後在北本德購置土地,搭建了一座原木小屋作為他們的家。[9]二人的長子也於1796年出生。[5]兩人畢生共養育了十名子女,其中五人先於父母離世,而安娜最終僅比兒子約翰·斯科特·哈里森英语John Scott Harrison長壽,其餘子女皆先她而去。[11][12]

丈夫成名

[编辑]
夏里遜一家的宅第——「松雞場英语Grouseland」,位於印第安纳州温森斯

1799年威廉當選聯邦眾議員後,全家便遷往當時的首都費城。除費城外,他們常去弗吉尼亚州里士满探親。1800年,安娜在列治文生下第三個孩子。同年稍晚,威廉獲任命為印第安納領地總督,於是他們又搬到温森斯[9]在温森斯居住四年期間,威廉建造了名為「松雞場英语Grouseland」的磚砌建築。這座兼具防禦功能的宅邸既是哈里森一家的居所,也是領地的社交中心。[9]當地時有原住民戰士襲擊家庭的事件發生,孩子們經常被迫躲進這座易守難攻的房子裡。一位循道宗牧師與他們同住,襲擊發生時便負責守衛宅院。[13]定居於溫森斯期間,安娜通過能獲取的報刊瞭解政事。[14]不過,與娘家遠隔千里讓她倍感孤獨。[13]即使有機會會見來訪的國家級人物,也難以慰藉。[14]在印第安納領地期間,她又生育了五個孩子。[15]

1812年战争期間,威廉再度從軍,因此安娜帶著孩子回到娘家生活。[13]這時,她加入了第一長老教會,並生下了第九個孩子。戰爭結束後,哈里森夫婦將他們的原木小屋「本德」(Bend)遷至北本德——這片土地是安娜在父親1814年去世後所繼承的遺產。[16]退役歸來的威廉作為戰爭英雄,家中常常賓客盈門。[13]他們每週日晨禱後都會邀請教會成員共進晚餐。[11]1814年,他們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孩子出生,但不幸於1817年夭折。他們的子女相繼亡故:女兒露西(Lucy)在1826年離世,兒子威廉(William)在1830年早逝,隨後在1838年至1840年間又有三個兒子相繼去世。[17]

19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威廉先後擔任俄亥俄州參議員、聯邦參議員、駐大哥倫比亞全權公使,故此安娜多數時間獨守家中。她不僅親自教育子女,後來還在北本德創辦了一所學校,宗教課程則由巡迴牧師負責授課。[13]哈里森夫婦不善理財;隨著子女成年,婚禮開支和大學學費使家庭財政愈發吃緊。[16]更棘手的是,其子威廉生前欠下1.2萬美元[註 2]債務,在他離世後都由父母承擔。[10]

安娜對於丈夫在政壇的蓬勃發展感到自豪;當威廉表露出問鼎總統大位的野心,並打算參加1836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她卻強烈反對。[11][19]縱使如此,她仍然在1836年和1840年的選舉中,給予丈夫不溫不火的支持,並在北本德家中接待潛在支持者。[11][20]得益於平日積累的政治見識,安娜能與來訪政要侃侃而談。因其嚴守安息日傳統,她還說服威廉暫停週日競選活動。[21]她一直參與競選活動,直到1840年又一個兒子離世為止。[20]

白宮女主人與晚年歲月

[编辑]

當丈夫勝出1840年總統大選時,安娜並未感到欣喜,甚至坦言:「真希望丈夫的朋友讓他繼續過著退休生活,那樣他會更快樂滿足。」[22]時年65歲的她成為首位上任時年紀最大的第一夫人[23]面對新角色,她擔憂自己難以融入華盛頓社交圈,也無法勝任第一夫人的傳統職責。[10]1841年,威廉宣誓就職美國總統英语Inauguration of William Henry Harrison;由於安娜身體不適,加上天氣狀況不佳,她未能隨行前往華盛頓,於是派已故兒子的遺孀珍·艾爾文·哈里森英语Jane Irwin Harrison代理第一夫人職責。[20][23]她原計劃於5月前往白宮與丈夫團聚,卻在啟程前驚悉威廉於4月4日因肺炎離世。[19]最終她選擇缺席国葬儀式。[12]

丈夫辭世後,安娜回到北本德生活。[24]儘管對繼任總統约翰·泰勒並無好感,她仍以「前第一夫人」身份積極遊說,為家族成員爭取政治任命。同樣地,她也向下一任總統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爭取孫輩的軍職委任。[12]1841年6月,國會批准給予她撫卹金,這筆錢悉數用於償還亡夫債務。[2][12][19]此外,她還獲許今後寄信免除郵費。[2]步入晚年的安娜愈發熱衷於政治和宗教事務。南北战争期間,她公開支持廢奴運動,並鼓勵孫輩加入联邦军[19][24]1855年,她的木屋毀於火災,人生最後歲月與僅存的兒子約翰·史葛同住,此時她的健康也每況愈下。[19][11]1864年2月25日,安娜與世長辭,享年88歲。她被安葬於北本德丈夫墓旁,葬禮由牧師霍勒斯·布希內爾英语Horace Bushnell主持。[24]

歷史地位

[编辑]

哈里森是首位任內喪偶的第一夫人,此後還有許多總統的妻子不願或無力履行與第一夫人相關的職責。[25]由於丈夫在她入駐白宮前便已離世,加上她所有私人文件因木屋火災而遭焚毀,她並未以第一夫人身份留下顯著歷史印記。正因如此,學界鮮少對她本人以及其第一夫人生涯展開深入分析或探討。她的歷史形象主要聚焦在深厚的家庭責任感與虔誠的宗教信仰上。[26]

歷史學家爭論的其中一個話題是哈里森對她丈夫的影響力。早期研究總統的歷史學家,如勞拉·卡特·荷路威英语Laura Carter Holloway和弗里曼·克利夫斯(Freeman Cleaves),認為哈里森對她丈夫及其職業生涯有著很強的掌控力,但近代的歷史學家對此提出質疑。[26]歷史學家保羅·博勒(Paul Boller)將哈里森與瑞秋·傑克遜相提並論,指出兩位女性都因丈夫長期服役或從政而獨守空閨,都盼望丈夫退出公職生活,也都借助長老會信仰應對這些困境。[27]

哈里森創下多項第一夫人歷史記錄:她是最後一位出生於喬治·華盛頓就職總統前的第一夫人,也是首位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第一夫人。[28][6]她於65歲成為第一夫人,創下當時最高齡紀錄;該記錄保持至2021年才被69歲的吉尔·拜登打破。[29]丈夫短暫的任期也使她保有特殊記錄:她的第一夫人在任時間史上最短,僅擔任了31天,而且是唯一一位在其丈夫擔任總統期間從未去過首都的第一夫人。[30]1889年其孫本杰明·哈里森當選總統,更使她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兼具「總統之妻」與「總統祖母」雙重身份的女性。[4]

在1982年錫耶納學院研究所英语Siena College Research Institute開展的首次第一夫人歷史評價調查中,哈里森位列被評估對象。這項持續至今的週期性調研從教育背景、國家貢獻、智慧膽識、成就操守、領導才能、獨立自主、公眾形象及對總統輔助價值等獨立標準進行綜合評分。在當年的42位正式與代理第一夫人評選中,安娜位列歷史學家評價榜第23名。鑒於其僅31天的第一夫人在任時長,此後的歷次調研均未再將其納入評估範圍。[31]

備註

[编辑]
  1. ^ 威廉·亨利·夏里遜的確切回應存在多個版本,包括:
    • 「用我的劍和右手,先生。」(by my sword, and my own right arm, sir[8]
    • 「我的劍是我謀生的工具,先生。」(my sword is my means of support, sir[6]
    • 「憑此劍與我的右臂,先生。」(with my sword, sir, and my good right arm[5]
  2. ^ 按照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來計算,1830年的1.2萬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354,338美元。[18]

腳注

[编辑]
  1. ^ 1.0 1.1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53-54頁.
  2. ^ 2.0 2.1 2.2 Anna Harrison. National First Ladies Library & Museum. [202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7-03) (英语). 
  3. ^ Gould 1996,第98頁.
  4. ^ 4.0 4.1 4.2 Gould 1996,第100頁.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54頁.
  6. ^ 6.0 6.1 6.2 6.3 6.4 Boller 1988,第76頁.
  7. ^ 7.0 7.1 Gould 1996,第101頁.
  8. ^ Dole 2001,第222頁.
  9. ^ 9.0 9.1 9.2 9.3 Gould 1996,第102頁.
  10. ^ 10.0 10.1 10.2 Diller & Robertson 2001,第153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Boller 1988,第77頁.
  12. ^ 12.0 12.1 12.2 12.3 Sibley 2016,第143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55頁.
  14. ^ 14.0 14.1 Anthony 1990,第120頁.
  15. ^ Gould 1996,第103頁.
  16. ^ 16.0 16.1 Gould 1996,第104頁.
  17. ^ Gould 1996,第104-105頁.
  18. ^ 1634–16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ddenda et Corrigenda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7.  1700–17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2.  1800–pres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Consumer Price Index (estimate) 1800–. [2024-02-29].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Schneider & Schneider 2010,第56頁.
  20. ^ 20.0 20.1 20.2 Caroli 2010,第46頁.
  21. ^ Sibley 2016,第144頁.
  22. ^ Caroli 2010,第143頁.
  23. ^ 23.0 23.1 Boller 1988,第75頁.
  24. ^ 24.0 24.1 24.2 Gould 1996,第107頁.
  25. ^ Caroli 2010,第45-46頁.
  26. ^ 26.0 26.1 Sibley 2016,第142-144頁.
  27. ^ Boller 1988,第75-76頁.
  28. ^ Strock 2016,第61頁.
  29. ^ Kilander, Gustaf. Jill Biden becomes oldest sitting first lady and marks it with a bike ride. The Independent. 2021-06-03 [202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7) (英语). 
  30. ^ Strock 2016,第80頁.
  31. ^ Ranking America's First Ladies (PDF). Siena Research Institute. 2008-12-08 [2025-07-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7) (英语).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