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羊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羊傳》,為中國古代經書。是儒學十三經之一。作者是西漢景帝時人公羊壽胡毋生(《漢書》作胡母生)。據傳,其學出自其祖,戰國公羊高。公羊高是子夏的弟子,習得春秋大義,注釋《春秋》。此外,《公羊傳》也與《左傳》、《穀梁傳》并稱爲“春秋三傳”。

內容

[编辑]

《公羊》成書年代不詳。戴宏在《公羊序》中说:“子夏传于公羊高,高传于其子平,平传于其子地,地传于其子敢,敢传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公羊傳》的思想直承《春秋》,側重於從《春秋》尊王思想延伸而成的“大一統”、“撥亂反正”觀點,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诛心”是《公羊传》的一大特色,诛心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讥”或“贬”等来表達。西漢初年,為了取得正統地位,儒生必須以聖賢之言為依歸,由此以尊王為主的春秋公羊思想开始兴盛。

後人將此書觀點歸納為12點[1],即:

  1. 尊王說
  2. 大一統說
  3. 尊君抑臣說
  4. 討伐“亂臣賊子”說
  5. 維護等級秩序說
  6. 譏世卿說
  7. 大復仇說
  8. 貶斥夷狄說
  9. 大居正說
  10. 表彰信義說
  11. 善“知權”說
  12. 譏“變古”說


渡邉義浩《两汉の儒教と政治权力》總結《公羊》云:“《公羊傳》通過與經文的相應來解釋經文,因此繼承了《春秋》經的三個特點:(1)以魯國爲主體的記錄;(2)尊王的思想;(3)周朝封建制度的維持。”[2]

“公羊傳的制度被總結爲如下七點:① 一方面强調無遂事,但一方面又允許例外(編者按:即“經權説”。见朱雷《公羊经权义》一文。),主張與經相對的權與與文相對的實;②對夷狄持有强烈到甚至不承認其存在的攘夷思想(編者按:此恐非《公羊》而爲《左氏》說。按《公羊傳》云:“然則曷爲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有“夷夏進退”之説。又何休云:“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内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可知《公羊》之夷夏觀非一貶夷狄而已也。);③將君臣之義絕對化(編者按:恐亦非。今本《公羊》昭公二十五年載子家駒語云:”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久矣”浦鏜云鄭注考工記繪人職引子家駒語有”天子僭天”句。按李若輝語[3],此句因何休欲營造”君天同尊”之説而見削。又《白虎通德論·爵》[4]云:“天子者,爵稱也。”是知《公羊》古說非一味崇王矣。),但又期待親親之道的兩全;④相較於行爲結果,更重視行爲意志的動機主義(編者按:何休云:“君子誅意不誅事。”又董仲舒《春秋決獄》[5]:“君子原心,赦而不誅。”)⑤贊美讓國;⑥認可復仇(編者按:《公羊傳》:“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⑦通過災異理解天意。”[2]

野閒文史《春秋學:公羊傳與穀梁傳》云:“公羊傳的性格表現爲:(1)魯國主題得到了延續;(2)對王者的尊重;(3)在以絕對王者為頂點理念的封建制度中,(產生了)不與諸侯專封、世卿非禮、大夫無遂事等(觀念)。”[2]

評論

[编辑]

鄭玄在《六藝論》中有所批評:“《左氏》善於,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

何休在《春秋經傳解詁序》称其中“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6]

東晉范甯評論《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7]《公羊傳》的成就在於發揮《春秋》的褒貶,從而找出“微言大義”和“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皆東漢何休語)。

鍾繇不喜《公羊傳》,他稱《左傳》為「太官」(掌管帝王膳食的官員,是少府的屬官),而稱《公羊》為「賣餅家」,意為《公羊》市井鄙俗,不能登大雅之堂。同時代的蜀漢官員孟光則相反[8]

四庫全書總目》:

“《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內府藏本: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案《漢書藝文志》:「《公羊傳》十一卷。」班固自注曰:「公羊子,齊人。」案《漢藝文志》不題顏師古名者,皆固之自注。顏師古《注》曰:「名高案此據《春秋說》彥《疏》《題詞》之文,見徐彥疏所引。」徐彥《疏》引戴宏《序》曰:「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何休之《注》亦同。」休說見《隱公二年》「紀子伯、莒子盟於密」條下。今觀《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又有「高子曰」,「魯子曰」,蓋皆傳授之經師,不盡出於公羊子。《定公元年傳》「正棺於兩楹之間」二句,《穀梁傳》引之,直稱沈子,不稱公羊,是並其不著姓氏者亦不盡出公羊子。且並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於高之明証。知《傳》確為壽撰,而胡母子都助成之。舊本首署高名,蓋未審也。又羅璧《識遺》,稱公羊、穀梁自高、赤作《傳》外,更不見有此姓。萬見春謂皆姜字切韻腳,疑為姜姓假托。案鄒為邾婁、披為勃鞮、木為彌牟、殖為舌職,記載音訛,經典原有是事。至弟子記其先師,子孫述其祖父,必不至竟迷本字,別用合聲。璧之所言,殊為好異。至程端學《春秋本義》竟指高為漢初人,則講學家臆斷之詞,更不足與辨矣。三《傳》與《經》文,《漢志》皆各為卷帙。以《左傳》附《經》始於杜預,《公羊傳》附《經》則不知始自何人。觀何休《解詁》但釋《傳》而不釋《經》,與杜異例,知漢末猶自別行。今所傳蔡邕《石經殘字公羊傳》,亦無《經》文,足以互証。今本以《傳》附《經》,或徐彥作《疏》之時所合並歟?彥《疏》,《文獻通考》作三十卷。今本乃止二十八卷。或彥本以《經》文並為二卷,別冠於前,後人又散入《傳》中,故少此二卷,亦未可知也。彥《疏》,《唐志》不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彥。董逌《廣川藏書志》亦稱世傳徐彥,不知時代,意其在貞元、長慶之後。考《疏》中「邲之戰」一條,猶及見孫炎《爾雅注》完本,知在宋以前。又「葬桓王」一條,全襲用楊士勛《穀梁傳疏》,知在貞觀以後。中多自設問答,文繁語複,與邱光庭《兼明書》相近,亦唐末之文體。董逌所云,不為無理。故今從逌之說,定為唐人焉。”[9]

流派

[编辑]

而在公羊學獲立為官學之後,公羊學派的勢力大漲。後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好言“天人感應”與“陰陽災異”,“讖緯”之學大为流行。漢朝知識份子籠罩在迷信與神秘的氛圍之下。此外,董仲舒等人行春秋決獄亦依《公羊》大義。西漢主要有严彭祖颜安乐二家春秋博士學,皆傳自董仲舒,董仲舒对《公羊传》的概括是:“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患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10]樊宏之子樊儵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号樊氏学[11]張霸又删樊儵《严氏春秋》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12]。到了東漢晚期,则以何休所著的《春秋經傳解诂》最為出名。

此外,西汉著作《鹽鐵論》的編纂者桓寬亦為公羊家。

東漢后,很多人對讖緯學進行了批判,公羊學自此逐漸走向沒落。公羊學派自東漢以後也幾乎消聲匿跡,六朝時期,何邵公曾被立為官學[13]唐代研習公羊者寥寥,然亦有徐彥為《公羊傳》原文與何休《春秋經傳解詁》進行疏証。(徐彦其人的生平与疏的成书时间有争议,一说为六朝时北朝大儒所撰。)

清代考據學興盛,學者們陸續重新對公羊傳進行研究,公羊學思想又有一次复興。清朝公羊學大盛,有名的公羊学家有十数人,這是因為乾嘉以後的清代中葉社会矛盾激化所致,“光绪中叶,海内风尚《公羊》之学”。[14]常州公羊學派晚清具有重要地位,武進莊存與是當時學術中的主流,他們企图从公羊学的“微言大义”中寻求解脱社会危机的出路。清代學者如:孔廣森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戊戌六君子等,皆屬於清代公羊學者中的重要人物。刘逢禄发挥公羊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欲攘蛮夷,光正诸夏;欲正诸夏,先正京师;欲正士庶,先正大夫。”[15]龚自珍則抛弃庄存与刘逢禄的隐喻的手法,大膽的對现实進行批判,他的公羊学深刻影响了晚清社会。影響所至,而有晚清戊戌变法的改革事蹟,康有为利用“三统”、“三世”说,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都是引用公羊學的“微言大义”。學者杨向奎曾说:“清代从庄存与到陈立这一批公羊学者中,可以称作思想家者当推龚自珍。”[16]但是龚自珍的公羊之学也有缺陷,龚本人发挥最多仍是“三世”说,鮮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係。梁启超就说“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17]

注疏

[编辑]

春秋公羊傳註疏》二十八卷:即東漢何休《春秋經傳解詁》與徐彥疏。是最爲通行的公羊傳注疏本,同時也是十三經注疏之一。

今日的點校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ISBN 978-7-5325-6986-1)。

公羊義疏》七十六卷:陳立著,是清代公羊學的代表著作之一。

今日的點校整理本有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公羊義疏》(ISBN 978-7-101-12041-7)。

日本

[编辑]

公羊学很早传入日本。德川家康立朱子学为官学,任用儒者林罗山传授儒家思想。林羅山、林鵝峰父子为《公羊传》加上训读读音和顺序符号,1688年林鹅峰出版林羅山評點過的《公谷白文》。

今日的《公羊》日譯本有二,即

  • 日原利国譯『春秋公羊伝』(《春秋公羊傳》)(抄訳、世界文学全集3『五経・論語』筑摩書房、1970年所収)
  • 岩本憲司譯『春秋公羊伝何休解詁』(《春秋公羊傳何休解詁》)(伝および何休注の全訳、汲古書院、1994年) ISBN 978476292468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陝西師範大學·十三經導讀. www.icourses.cn. [202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14) (cn). 
  2. ^ 2.0 2.1 2.2 渡邉義浩 著 吳迎龍 譯. 《春秋學研究》第五輯:《兩漢時期春秋三傳與國政》(譯自《两汉の儒教と政治权力》,汲古書院2009年版。后引文出處均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 293-316. ISBN 978-7-5732-1621-2. 
  3. ^ 李若輝. 《从“天子僭天”到“君天同尊”——何休删削公羊发覆 》(原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2期,后收入《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8. 
  4. ^ 《儒藏精華編》:《白虎通德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5. ^ 馬國翰 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 
  6. ^ 春秋公羊傳註疏/序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中文). 
  7. ^ 范甯:〈春秋榖梁經傳集解序〉
  8. ^ 《三國志·蜀書·孟光傳》:「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
  9.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26 經部·春秋類一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5-06-23] (中文(臺灣)). 
  10. ^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 ^ 《后汉书》卷32《樊宏传》:宏子 “儵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号樊氏学。”
  12. ^ 《后汉书》卷36《张霸传》:“初,霸以樊儵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13. ^ 如《晉書》卷六《元帝紀》:“(大興四年)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博士。” 卷二四《職官志》:“晉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
  14. ^ 《郁园北游文存》
  15. ^ 刘逢禄:《春秋公羊何氏释例·诛绝例第九》。
  16. ^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清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196页。
  17.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春秋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