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Kurgenera/Test36
五月風暴(法語:Mai 68)是指1968年春夏之交時在法國發生的持續約七周的一場大規模抗議、罷工與社會動盪浪潮,被視作歐洲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運動之一。該運動最初由學生針對大學體制及政府鎮壓的示威引發,隨後迅速升級為波及數千萬工人的全國性總罷工,國家一度瀕臨革命甚至內戰邊緣。這場事件深刻重塑了法國的政治格局、勞資關係與文化生態,其激進的思潮與行動主義遺產影響延續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經歷了快速的現代化、經濟增長與城市化,但社會矛盾也隨之加劇。1945至1975年間被稱為輝煌三十年的經濟繁榮期,反而擴大了社會不平等與群體之間的疏離感,其中學生和青年工人群體尤甚。至1960年代末,法國高等教育體系已難以應對激增的學生人數,僵化的學術結構疊加對保守社會規範的不滿,使學生群體日趨激進。受反文化、反帝國主義、馬克思主義及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學生們逐漸將自身定位為反抗資本主義與威權主義的革命力量。與此同時,法國工人階級雖身處經濟增長期,卻因工資停滯與惡劣勞動條件而積怨日深。由夏爾·戴高樂主導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政治秩序,被民眾廣泛認為陳舊且充滿壓迫性。
此次事件起源或可溯至1968年3月底巴黎楠泰爾大學的學生示威。警方介入鎮壓示威運動後,楠泰爾大學於5月2日關閉,抗議活動隨之轉移至巴黎市中心的索邦大學。5月6日,警方暴力驅散索邦大學的學生集會,導致警方與抗議者發生大規模衝突。隨著對抗升級,學生們築起街壘,5月10日晚爆發抗議者與警察的激烈巷戰。
公眾的憤怒推動運動持續擴大,至5月13日已發展為總罷工。約1000萬工人(占全國勞動力三分之二)[1]參與這場法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工廠、交通運輸與公共服務陷入癱瘓。極左翼團體影響力增強,革命呼聲日益高漲。戴高樂政府逐漸失去對法國的控制,戴高樂本人隨即於5月29日短暫前往位於西德的法國軍事基地,次日返回後立即解散國民議會並宣布提前大選。
此時運動已現頹勢。政府、資方與工會代表於5月27日達成《格勒內勒協議》,承諾提高工資與改善福利。隨著戴高樂重掌權力,革命浪潮逐漸消退。在6月23日的立法選舉中,其所屬政黨取得壓倒性勝利,標誌著短期運動的政治失敗。
儘管未能引發革命,五月風暴仍產生深遠影響:削弱了戴高樂的權威,致其次年辭職;政府增加教育與社會政策投入;極左翼選舉影響力下降。罷工迫使資方在勞工權利領域作出重大讓步,包括加薪、改善工作條件和擴大社會保障。該運動還促進了女性主義、環保主義及LGBTQ平權運動發展,並深刻影響了米歇爾·福柯、讓·鮑德里亞等思想家,運動的口號與意象至今仍是法國政治社會討論的重要參照。
- ^ May 1968: The protes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ABC News. 2018-05-11 [2025-03-27] (澳大利亞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