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安重根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新增話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由Simonkeeton在話題序言部分的相關性(以及準確性)問題上作出的最新留言:4 個月前
基礎條目 安重根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軍事領導人、革命分子及活躍分子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朝鮮半島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朝鮮半島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朝鮮半島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編輯]

「1909年,在獲知使朝鮮喪失主權的『乙巳保護條約』的始作俑者日本前首相、第一任日本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將赴哈爾濱與俄羅斯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會談之後,安重根潛往哈爾濱。」

「始作俑者」指的是首開惡劣風氣者.「乙巳條約」僅簽定一次,不會一簽再簽,那有什麼始作俑者? 無聲 (留言) 2010年1月10日 (日) 15:22 (UTC)回覆

關於安重根的漢詩的繁簡問題。

[編輯]
  1. 漢詩使用文言文,而非現代漢語,文言文完全使用傳統漢字。請注意維基大典(文言維基百科)的文字使用。
  2. 繁簡體破壞只是適用於現代漢語,而不適用於조선어/朝鮮語Tiếng Việt/㗂越日本語、[[[:zh-classical:文言文|文言文]]] 錯誤:{{Lang}}:無法辨識語言標籤 zh-classical(幫助【請參考漢文的第二意項】。--ㄙㄝㄪㄣ(··) 越南漢字復活委員會 2010年1月11日 (一) 05:03 (UTC)回覆
看不到「文言文完全使用傳統漢字」這樣的維基百科方針。比如文言文條目中就有「微斯人,吾誰與歸?」。另外頓號顯然使用錯誤。--蒙人 ->敖包相會 2010年1月11日 (一) 05:27 (UTC)回覆

本文遣詞極不精確亟待改正

[編輯]

如「朝鮮民族認為」一段,究竟是何人認為?如係南韓政府,理應直稱政府,如係兩韓共有之政策,亦可直書韓國,如為特定人士,可稱名道姓,不知姓名,亦可言特定人士,安有稱「民族」之道理?—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99.231.240.64對話貢獻)於2016年6月18日 (六) 11:47 (UTC+8)加入。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安重根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8月14日 (一) 16:24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安重根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9月19日 (二) 14:40 (UTC)回覆

大韓帝國一段

[編輯]

這一段是有必要的,不能僅憑臆測就將有來源的正文直接刪掉啊。如果覺得不夠中立,可以修改,過於片面可以補充 --苞米() 2017年11月13日 (一) 12:49 (UTC)回覆

「重」字讀音問題

[編輯]

曾一智在其博客中回復稱她向安重根義士紀念館開館求證的讀音是「zhong」,見「安重根義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而中國之聲官方微博曾特意發微博說這個字讀「chong」,應該讀什麼呢?--苞米() 2017年11月17日 (五) 06:41 (UTC)回覆

@Inufuusen謝謝您特意到我的討論頁提出這個問題,我已將條目中的注音刪除,看看大家有沒有權威的來源。安重根是一個精通中文的人,他的中文名鐵定有一個固定的讀音的。--苞米() 2017年11月17日 (五) 06:53 (UTC)回覆

我以前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日語人名中的「重」應該讀什麼?我沒有專門查閱過專家的說法,不過根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日本人名里的「重」字大多是訓以shige/shigeru這樣的詞彙,含義對應的是中文的chong2而不是zhong4。了解他名字裡「重」的含義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犬風船活動期間產量高是好事,但請至少自己讀一遍再提DYK吧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7年11月17日 (五) 07:01 (UTC)回覆

天主教教名

[編輯]

雖然現在有來源稱其教名為「托馬斯」,但請注意「托馬斯」並不是天主教式的人名。本條目早些時候的版本裡用的是「多默」。韓文條目里給出的寫法也是「多默」。 --犬風船活動期間產量高是好事,但請至少自己讀一遍再提DYK吧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7年11月17日 (五) 07:11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WP:人身攻擊,已由釘釘(留言)於2018年11月5日 (一) 05:41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Kixean777

[編輯]

@Kixean777請不要搞編輯戰。"關鍵評論網" 這種評論性的網站不符合維基可靠來源和中立原則。日本試圖吞併朝鮮乃至中國是幾乎任何一本中國近代史書籍都可以看到的內容。這不是什麼安重根殺死伊藤博文引起。釘釘留言2021年9月25日 (六) 13:59 (UTC)回覆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一事在東亞影響甚大,使日本不久後便強佔了朝鮮半島,為近代一系列侵略埋下伏筆。」這是我的原話,你可能理解錯我的意思了(可以看他在本人的留言,最下面,在這直接把我掛出來是什麼意思呢)。我指的是安重根的這個行為帶來了影響,怎麼就表示他造成了?你是把東亞刺殺事件當成一戰東歐刺殺事件了?你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啊。而且我每次都有跟你討論,這哪有什麼回退戰?不過就是一邊編輯一邊修正,還有一點,我所使用的來源,如果你有去看,均有編輯核對,還有另一個指向的是已出版的書籍作者,顯見並沒有說不可靠,相對於其他來源所謂的網路文章,也在中立的認定範圍之內,必然會有所偏頗否則就沒有來源可用了。我的論點如上,既然不要繼續起爭議,如果有其他人支持,那我希望能增加這樣的描述。奇想三七(づ′・ω・)づ請來留言! 2021年9月27日 (一) 02:51 (UTC)回覆

我並沒有理解錯。你添加的內容意思就是安重根殺死伊藤導致日本不久後便強占了朝鮮半島,並後來引發日本的一系列侵略。安重根成了千古罪人?簡直是無稽之談。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並不代表因果關係。請你使用中立和可靠的資料來源。釘釘留言2021年9月27日 (一) 07:33 (UTC)回覆

過於誇張的有違NPOV的用詞

[編輯]

這一編輯將刺殺、暗殺、槍殺等中性用詞統統改成了「擊斃」——違反中立性原則過於明顯

眾所周知,「擊斃」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自帶褒貶和價值判斷,其主語通常是警察/武警/執法者/我軍等「正義的一方」,而其賓語清一色地幾乎都是歹徒、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等帶有強烈負面色彩的人物,暗示死者是危害社會和國家安全的負面人物,用來形容所謂「正義正當地消滅反派」的行為。使用這種術語描述對一國的政府高官的殺害顯然不符合中立性原則,其主觀褒貶色彩過於濃厚。

相反,「刺殺」是用來描述(包括但不限於民間人士、民間武裝、軍方、特工)暗中計劃的針對一國高官或政要等個體的謀殺的客觀行為時所慣常使用的中性詞彙(尤其是那些帶有政治動機的),但是並不涉及對死者或兇手的價值判斷,並非所謂的「情感詞彙」。最直接的證據便是即使在一邊倒地支持20世紀初的朝鮮民族主義反日運動的中文圈,安重根的行為同樣向來被(包括中國軍政高官和官媒在內)稱為「刺殺」或「暗殺」(馮玉祥:「在韓國的先烈奮鬥史上有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尹奉吉刺白川。固然革命是不能靠暗殺,但這卻表揚了朝鮮的民族精神」)。據中國官媒報道甚至連安重根本人也用「刺殺」形容自己的行動。綜上可見,顯然宣稱「刺殺」是「(貶義)情感用詞」是完全荒謬的。


所謂對伊藤博文的刺殺屬於在戰爭中擊殺敵軍的說辭也站不住腳。首先日韓兩國當時並沒有處在戰爭狀態。1905年大韓帝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後,雖然朝鮮民間存在零星的武裝反日組織活動,但從國際法角度來看兩國當時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狀態」,非正規的民間武裝組織沒有得到大韓帝國政府的授權或指揮並不能代表其國家。套用戰爭狀態下的規則來評價安重根的行為是不恰當的。

況且安重根的行為是針對伊藤博文個人的偷襲,而非針對日本軍隊或軍事設施的行動。伊藤博文是日本政府高層的文職官員。即使在正式的戰爭狀態下,針對非戰鬥人員的襲擊也受到國際法的限制,遑論非正規的民間武裝組織的地下特務活動。否則作為正規軍之一的日本關東軍刺殺軍閥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豈不更應該被稱為「擊斃張作霖」?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安重根的行為都符合「刺殺」的定義,即秘密準備的針對特定個人目標(尤其是政治人物/政府高官)的襲擊。稱其行為是在自己單方面宣稱的所謂「戰爭」(聖戰?)中擊殺敵人,完全屬於自說自話的範疇。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在公安、反恐戰鬥的領域,「擊斃」一詞也僅僅用於形容「我方」或「正義一方」殺死「敵方」或「邪惡勢力」而不是反過來。顯然,「擊斃」一詞與「正義消滅邪惡」等概念高度綁定,隱含著鮮明的價值判斷而不是中立術語。如果有編者連這一點都看不出來,其內隱偏見恐怕已經過於強烈。

--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7:07 (UTC)回覆

改成擊殺?擊斃確實多見於正義方文辭,但刺殺、暗殺等是否也有價值判斷存在。抄送U:E2568--YFdyh000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05 (UTC)回覆
那改成「槍殺」吧,「刺殺」有用匕首之意,不妥。「暗殺」有負面情感。安重根是義兵將領,「擊斃」對方其實沒什麼不可。E2568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16 (UTC)回覆
前文第二段已詳細解釋並展示了具體例子(中國官媒在大尺度讚揚安重根事跡時的用詞、周恩來馮玉祥等刺殺肯定者的評論)證明「刺殺」是普遍使用的中性詞彙,並不存在對殺手和死者的價值判斷。閣下也可自行谷歌關鍵詞觀察結果。--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21 (UTC)回覆
「刺殺」一般是用匕首或刀劍,「槍殺」更為合適。E2568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23 (UTC)回覆
槍殺看不出場景,槍決也是槍殺。不認為刺殺會誤導為使用匕首,正如「遇刺」不代表被冷兵器所傷。刺殺不完全中性,因為有偷襲之意,但如果來源廣泛採用,可以按POV使用。--YFdyh000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37 (UTC)回覆
實事求是說,在伊藤博文遇刺事件中,安重根的行為確實屬於偷襲。否則其行為就不是刺殺,而是「騎士對決」了。
「刺殺」強調行動的隱蔽性和突然性,通常意味著被刺者事先並不知情或沒有充分的防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刺殺」的確帶有一定的「偷襲」意味。事實上正是因為如此才適合使用「刺殺」,而不是槍決之類的詞彙描述該事件。
就安重根事件而言,他的行動確實帶有偷襲的性質,這是客觀事實,不能否認。使用「刺殺」來描述他的行為,不意味著贊同或反對做法,只是為了準確地呈現客觀事實。用詞第一原則是要符合事實,不能因為主觀上認為「偷襲」不雅就抹去這一點。
就「刺殺」一詞的情感色彩而言,周恩來等中國高層以及當代中國官媒都使用「刺殺」來描述安重根的行為,以及荊軻刺秦王等典故,皆表明「刺殺」本身並沒有被視為貶義詞。--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9:22 (UTC)回覆
「刺殺」在古代原意確實有用利器刺殺,但其含義早已擴展到使用任何手段進行的暗殺或行刺,包括槍枝、爆炸物等。現代漢語中,「刺殺」更多地強調行為的性質,即有預謀地針對特定個體目標進行的襲擊,而並不局限於使用何種工具。
盤點:國際十大刺殺事件
在中國官媒盤點的「國際十大刺殺事件」中,殺手使用的皆為槍炮或炸彈,無一使用匕首或刀劍冷兵器 。周恩來馮玉祥等著名安重根讚揚者同樣使用刺殺或暗殺一詞描繪該事件,可見刺殺和暗殺並無不妥,也不存在貶義。--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43 (UTC)回覆
「暗殺」在現代語境下是一個中性詞,並不必然帶有負面評價,比如我前文已提到過安重根讚揚者馮玉祥的評價,再比如2015年的韓國電影《暗殺》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如果「暗殺」一詞真的帶有負面情感,韓國人又怎麼會用它來命名一部歌頌抗日人士的電影呢?這部電影恰恰說明,「暗殺」是中性詞,是否存在貶義僅僅取決於語境。--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8:56 (UTC)回覆
刺殺、暗殺看不出場景,不清楚是怎麼殺的,而且還可能誤導是用冷兵器殺的。因此槍殺要好些。大多數資料忽略了安重根是義兵將領這一點,因此導致擊斃用的少些,但沒有什麼不妥。安重根的歷史人物,不是現代社會的警察。E2568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9:02 (UTC)回覆
上文SK已回復您,刺殺不會誤導,且正文將有具體介紹。槍殺常見於槍決,反而誤導。--YFdyh000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9:11 (UTC)回覆
槍殺並不常見於槍決,槍決罪犯是不能用槍殺罪犯來替換的。E2568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9:20 (UTC)回覆
中共烈士傳記常用槍殺指槍決,雖然其他場景也有槍殺用法。此外,「刺殺」涵蓋未成功行為,擊殺、擊斃等則不含,所以我傾向序言「因擊殺」,其他敘述用「刺殺」表示出突然性(原因見SK留言)、避免誤導為儀式性。--YFdyh000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09:40 (UTC)回覆
在簡介和小標題等宏觀層面應使用「刺殺」,可以簡潔明了地概括事件性質,即秘密計劃的針對特定目標進行的突襲。「刺殺」是歷史上描述此類事件時所廣泛使用的中立性詞彙,並不自帶褒貶義。
而在正文內部等需要準確描述事件經過的微觀層面,比如「在哈爾濱火車站…」這一句話中,可以使用「槍殺」、「連開數槍」等描述方式,用「槍殺」提示安重根使用的刺殺工具。--SK.留言2025年1月12日 (日) 10:41 (UTC)回覆

序言部分的相關性(以及準確性)問題

[編輯]

目前的序言在提及安重根的刺殺目標(伊藤博文)時這樣寫道:「甲午戰爭策劃者、首任朝鮮統監...「

安重根作為朝鮮獨立主義者,其刺殺伊藤博文的動機顯然與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日益加強有關。確切的說是與作為日韓關係重要轉折點的1905年《乙巳條約》及之後日本朝鮮統監府的設立直接相關,而與甲午戰爭沒有直接關係好吧。

伊藤博文主導了令大韓帝國喪失獨立外交權的《乙巳條約》的簽訂,之後還一度擔任首任統監,直接管理朝鮮事務,這才是他成為被刺目標的主要原因。而在提及伊藤博文時強行加入與刺殺沒有直接關係的甲午戰爭,不僅多餘和分散注意力,而且對於理解安重根的動機也具有誤導性,顯然過於以中國視角為中心。

如果一定要追溯要更早的歷史事件,那麼時間點更近1904年的日俄戰爭對後續事件的關聯和影響明顯更大。日俄戰爭獲勝後,日本排除了俄國在朝鮮半島的勢力和大韓帝國內的親俄派,這與《乙巳條約》的簽訂以及安重根的刺殺行為有更直接的因果關係。雖然時間更早的甲午戰爭迫使大清國在馬關和約中承認「朝鮮獨立」,從客觀上來說也為日本後續的勢力擴張掃除了障礙,但和安重根的刺殺沒有直接關係。

順便一提,將伊藤博文描述為所謂「甲午戰爭策劃者」也不準確的。雖然伊藤博文在甲午戰爭期間擔任日本首相,但他也不是唯一或主要的決策者。--SK.留言2025年1月14日 (二) 08:02 (UTC)回覆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官網都是這樣寫的:「他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並隨大本營到廣島參與指揮戰事。戰後任和談全權代表、脅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條目裡面也有可靠資料來源支持。準確性方面是沒問題的。開頭提及此事實是關聯擊斃伊藤博文這事兒與中國的關係,否則中國人怎麼會把安重根像民族英雄一樣寫進小學教科書呢。 E2568留言2025年1月14日 (二) 11:55 (UTC)回覆
    你發的這是伊藤博文的人物介紹頁面,不是安重根或刺殺事件的。中國社科院的文章雖然是官方機構的出版物,但也帶有一定的官方立場和意識形態色彩。將其作為唯一的或主要的信源來描述歷史事件可能會導致片面和失真,這一點先暫且不提。
    某些觀點雖然有來源支持,但與安重根刺殺事件沒有直接關聯,強行加入顯然不恰當的,這是典型以中國民族主義視角為中心而扭曲了安重根的動機,模糊焦點、轉移了視線,讓人看了還以為安重根的行動是為了中國的利益、希望朝鮮重新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來著。您引用的來源頁面對伊藤博文的介紹也不止「策劃」了甲午戰爭一條,還有他在日俄戰爭中的角色,還有其在明治維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眾多與刺殺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件莫非都可以或應該植入?這顯然是荒唐的。
    「開頭提及此事實是關聯擊斃伊藤博文這事兒與中國的關係,否則中國人怎麼會把安重根像民族英雄一樣寫進小學教科書呢。
    這種為了激發對伊藤博文仇恨(特定政治觀點)而採取的政治宣傳策略就更和安重根本身無關了,更不應該作為編寫條目的指導原則。否則換個視角,是不是要在提及伊藤博文時羅列一長串他在明治改革中的功績或者在日本國內的眾多頭銜呢?--SK.留言2025年1月15日 (三) 03:42 (UTC)回覆
    開頭句並沒有提及安重根的動機問題,更談不上什麼「以中國民族主義視角為中心而扭曲了安重根的動機」。這些都是你自己的POV。按你的邏輯,「南京大屠殺」、「731部隊」這些歷史事實都是仇視日本人,根本就不應該在維基裡面提及或存在? E2568留言2025年1月15日 (三) 11:47 (UTC)回覆
    您的反問不禁令人懷疑您是否具有最基本的基本閱讀理解能力。
    我的核心論點在前面已說得很清楚了,你為何一再歪曲我的意思?甲午戰爭和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沒有直接關係。與刺殺有關的是伊藤博文身為首任朝鮮統監的身份。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致使朝鮮脫離中國藩屬國身份,為大韓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客觀條件,這對朝鮮的獨立運動者而言顯然也並非負面事件。眾所周知,簡介部分應該力求簡潔明了,無關或關聯不強的信息不應莫名其妙地出現其中。在不恰當的地方添加八桿子打不著的東西,會對理解事件造成干擾甚至誤導。
    簡而言之,伊藤博文參與過ABCDE眾多事件,其中只有D與其遇刺和遭到朝鮮人怨恨有直接關係。那麼請問您為何執意要加入不僅與伊藤博文遭到朝鮮人怨恨無關、反而還可能受朝鮮人歡迎、僅為中國人所恨的B事件呢?
    其實原因都不用我猜,你自己在第一條回覆中都不打自招了:
    開頭提及此事實是(為了)關聯擊斃伊藤博文這事兒與中國的關係,否則中國人怎麼會把安重根像民族英雄一樣寫進小學教科書呢。
    請問這不是以中國的視角為中心而是什麼?你甚至主動承認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中國突出推動某種特定的政治立場(對刺殺事件的支持和讚許)才選擇性地插入強調與安重根的行動本身毫無關係的描述。
    我可沒說哪個歷史事件不能存在於維基百科,那是你的「邏輯」,而不是我的。我前面一直在強調的是應該選擇符合語境的最相關的信息描述特定事件,而不是會引發負面情感的信息是否應該存在。不僅混淆了完全不相關的概念還因此提出稻草人理論並以之為反駁的閣下的概念理解能力著實令人🙄。如果你有最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該知道本人在上一條回復末尾所批評的是你主張的編輯修飾手法:為了突顯某種政治立場而選擇性地強調不僅與事件本身無關、而且還會對理解人物行為產生反向誤導作用的描述。而你甚至明確承認自己有意這麼做。
    按照你的邏輯,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憑個人喜好在安重根的簡介里選擇性地植入任意數量伊藤博文的八卦和人物評價(只要是其眼中的事實)?比如在提及安重根的刺殺對象時,羅列一長串同樣有來源的伊藤博文在明治維新、治國理政中的豐功偉績?
    「佩里黑船事件」和美國強迫日本打開國門也是歷史事實。按照你的邏輯,是不是在1941的珍珠港事件的簡介中也要加入這些描述?不在珍珠港事件中插入這些描述,就等於抹去了這些事件在百科的存在?
    你聲稱「開頭句沒有提及安重根的動機問題」。這只是在自欺欺人。在簡介安重根選擇的刺殺對象的語境下插入甲午戰爭(而不是與伊藤博文有關的其他一籮筐事兒),即使沒有明說這是安重根的動機,也會在給讀者造成一種錯誤的暗示,好像安重根是因為甲午戰爭而刺殺伊藤博文。這不僅無法幫助讀者理解安重根的行動,反而會產生誤導,歪曲了刺殺事件真正的原因。
    更何況,如果你能把這句不長的話讀完,也該知道這句話明明是在介紹:安重根(為何)因刺殺伊藤博文而被朝鮮民族視為英雄。
    「安重根因為刺殺了「甲午戰爭策劃者」伊藤博文而被朝鮮民族視為民族英雄」??請問這話的意思是暗示朝鮮人希望重新做回大清朝的藩屬國嗎?
    在這句話中插入導致朝鮮脫離大清藩屬關係的事件,整句話的含義顯然就變成了暗示安重根和朝鮮人不滿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渴望再次淪為大清藩屬國,嚴重誤導了對事實的理解。將安重根的行動與朝鮮脫離大清藩屬國地位關聯起來,也是對他本人和朝鮮獨立運動的嚴重歪曲。
    順便一提,所謂「甲午戰爭策劃者」的標籤本身也是有問題的。戰爭導火索是朝鮮東學黨之亂。雖然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確實是日本主戰派和重要決策者之一,但你會將毛澤東稱為 「韓戰策劃者」 、將鄧小平稱為「中越戰爭策劃者」嗎?--SK.留言2025年1月16日 (四) 08:12 (UTC)回覆
韓國獨立運動一般是指日本占領朝鮮半島後韓國爭取國家獨立主權的運動,並不針對中國。藩屬國是有獨立軍隊、外交的主權國家。動機是有猜測成分的,不是中立事實。「民族英雄」也不是中立詞彙。此外,「因1909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火車站刺殺了推動韓日《乙巳條約》簽訂並擔任日本首任朝鮮統監府統監的伊藤博文而被朝鮮民族視為民族英雄」你不覺的行文太羅嗦了,行文都不通暢。因為...所有...。這些是人為猜測。E2568留言2025年1月16日 (四) 12:45 (UTC)回覆
"(安重根)動機有猜疑的成分,不是中立的事實"
安重根在接受日本地方法院審訊時的辯詞和獄中日記早已清楚明確地說明了自己刺殺伊藤博文的政治動機,這在各國史學界都存在廣泛共識,何來的所謂猜疑成分?聲稱至今安重根為何刺殺伊藤博文還是個謎團無異於自欺欺人。反而是在這個語境下給伊藤博文安上"甲午戰爭策劃者"這種帶有明顯價值判斷並且和安重根的刺殺行為八竿子打不著的標籤才會引發對安重根行為的嚴重誤解。
你提到「猜測成分」,事實上,您試圖暗示韓國獨立運動並不反對做大清的藩屬國這種毫無根據的觀點才是純粹的猜測。韓國獨立運動反對日本干涉韓國內政,我們顯然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其會支持朝鮮接受清朝的駐軍和干涉內政。事實上,您一邊主張親自發表明確證詞的安重根本人的動機不明,另一邊又擅自斷言韓國獨立運動的動機、暗示其一定不反對清朝對朝鮮的控制,這是何等突兀的雙重標準?
「藩屬國是有獨立性的國家主權國家」 這句話的邏輯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藩屬國真的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那為什麼還要叫"藩屬國"?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就像說「這杯咖啡里沒有咖啡因,因為它是美式咖啡「一樣荒謬。
「行文太羅嗦...這些是人為猜測「
恰恰相反,伊藤博文推動《乙巳條約》簽訂並擔任統監"是客觀史實,"甲午戰爭策劃者"才是一個帶有主觀價值判斷的描述(就像你不會每逢鄧小平便描述其為」中越戰爭策劃者「一樣)。如果要追求簡潔,應該保留最直接和最相關的身份描述(朝鮮統監),而不是加入關聯微弱且可能引起誤解的主觀人物評價(甲午戰爭策劃者)。關於"民族英雄"的說法,如果你認為"民族英雄"不夠中立,那麼可以改用更客觀的表述,比如:"被朝鮮獨立運動者視為反抗日本統治的代表性人物",但這不是把「甲午戰爭策劃者」塞回去的理由。
事實上,導致朝鮮統監府設立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05年簽訂的《乙巳條約》。正是統監府的設立,標誌著日本剝奪了韓國的外交權,並可以干涉內政。你自己也知道引發韓國獨立運動的原因。因此,將直接導致朝鮮統監府設立的1905年的《乙巳條約》刪去,卻反而塞入比日俄戰爭還遙遠的甲午戰爭顯然是荒誕的。--SK.留言2025年1月16日 (四) 15:2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