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
特色人物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0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4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5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6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0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1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2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3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4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5

伊麗莎白是最後一位愛爾蘭王后以及印度皇后。伊麗莎白最為人所週知的是她在二次大戰所扮演的正義角色,希特勒甚至形容她是「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在她接下來的歲月中,在其他王室成員都不受公眾認同時,她一直是英國王室中最受歡迎的成員。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6
當年實施吉姆克勞法,有白人與黑人分開座位的規定,在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因拒絕聽從公車司機詹姆斯.F.布萊克(James Blake)的命令,不肯將其使用的「白人座位」,讓位給一名白人乘客而被警方逮捕,從此一「佔」成名。這起非暴力反抗的行為引發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en),一場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此外,這使參與聯合抵制的馬丁·路德·金開始在民權運動中引起注目。帕克斯已在全世界留下一筆永久遺產。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0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1

巴尼的沙龍在她巴黎左岸的家裡舉行了超過60年時間,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藝術家,其中包括許多法國文學伴隨美國和英國現代主義的「迷惘的一代」的領軍人物。她致力於促進女性寫作,並在全是男性的法蘭西學術院中創辦了「女子學院」。同時也獲得從男性作家Remy de Gourmont到杜魯門·卡波特的支持和鼓舞。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2

她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埃朗根,取名阿馬莉·諾特(Amalie Noether)。她的父親馬克斯·諾特是傑出數學家,埃朗根的教授。她早期沒有顯露突出數學才幹,十多歲時還比較喜歡音樂和跳舞。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3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4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5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5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6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6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0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