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巴奇公墓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請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讓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滿足以下要求:
我們強烈不鼓勵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這麼做,請申報利益衝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後,本模板出現在頁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Jannat al-Baqī (阿拉伯語:ٱلْبَقِيْع, "巴基", 漢志阿拉伯語發音:[al.ba.ɡiːʕ, al.ba.qiːʕ]) 是現今沙烏地阿拉伯 希賈茲地區麥地那最古老的第一個伊斯蘭墓地。它也被稱為Baqi al-Gharqad (阿拉伯語:بَقِيْع الْغَرْقَد, 意思是「皂莢樹的巴基」)。 據報道,巴基由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並作為許多他的親屬和同伴的安息之地,使其成為伊斯蘭傳統中兩個最神聖的墓地之一。在1806年迪里耶酋長國時期,建在或靠近巴基的紀念碑和清真寺被拆毀。重建後,它們在1926年內志蘇丹國時期再次被拆毀,這是根據他們對伊斯蘭教法關於偶像崇拜的瓦哈比派解釋進行的。這些拆毀行為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受到譴責,但沙特政府拒絕了重建的呼籲。
歷史
[編輯]當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9月從麥加抵達麥地那時,巴基是一片覆蓋著皂莢樹的土地。據歷史記載,穆罕默德到達後,麥地那的房屋開始在巴基附近發展,因此被認為是公共墓地。荊棘叢被清理乾淨,這個地方被奉獻為未來在麥地那去世的穆斯林的墓地。[1]此外,巴基被描述為東側有椰棗樹(Nakhl),西側有房屋的地點。事實上,在拆除之前,巴基位於城市房屋後面。[2] 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移到麥地那後,他從兩個孤兒手中購買了建造先知清真寺的土地。在此期間,他的一位同伴阿薩德·伊本·祖拉拉去世。穆罕默德選擇了這個地點作為墓地,而阿薩德成為第一個被埋葬在巴基的安薩爾成員。
當穆罕默德離開麥地那參加白德爾之戰時,他的女兒魯卡雅·賓特·穆罕默德病倒並於公元624年去世。她被埋葬在巴基。魯卡雅是第一個來自阿赫勒拜特(穆罕默德家族)的人,被埋葬在這個墓地。
不久之後,當穆罕默德從白德爾返回時,奧斯曼·賓·馬祖恩於伊斯蘭曆3年(公元624/625年)去世,並被埋葬在巴基。[1] 他被認為是第一個來自遷士的穆罕默德同伴,被埋葬在墓地里。穆罕默德還稱他為「我們中第一個前往來世的人」,並將奧斯曼·賓·馬祖恩埋葬的地方命名為Rawhā。
當他最小的兒子易卜拉欣·伊本·穆罕默德去世時,穆罕默德命令將他也埋葬在那裡。他親自澆灌了墳墓,並將這個地方稱為Zawrā。[3] 根據他的指示,他的兩個女兒扎伊納布·賓特·穆罕默德和烏姆·庫爾蘇姆·賓特·穆罕默德也被埋葬在靠近奧斯曼·賓·馬祖恩墳墓的地方。[4]
最初,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5]被埋葬在鄰近的大型猶太墓地中。巴基的第一次擴建是由第一任倭馬亞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進行的。為了紀念奧斯曼,穆阿維葉將廣大的猶太墓地併入巴基的墓地範圍內。倭馬亞王朝還在巴基為奧斯曼的墳墓建造了第一個圓頂。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圓頂和結構在巴基的不同墳墓上被建造或重建。
拆除
[編輯]第一次拆除
[編輯]該墓地在1806年和1925年被忠於瓦哈比-沙特聯盟的軍隊摧毀[6](或1926年)。[1][7]
19世紀初,在1806年瓦哈比派控制麥加和麥地那時,許多宗教建築,包括墳墓和清真寺,[8]被摧毀。這次拆除發生在巴基陵園內外,[9]符合瓦哈比派對伊斯蘭教義的解釋,即禁止偶像崇拜。[1]由於瓦哈比派聲稱墳墓崇拜,這些建築被夷為平地。[7][10]
第二次拆除
[編輯]沙特家族在1924年[7]或1925年重新控制了漢志。[1]次年,伊本·沙特國王在卡迪 阿卜杜拉·伊本·布萊希德提供宗教授權的情況下,批准摧毀該遺址。拆除工作於1926年4月21日[7](或1925年)開始,由瓦哈比派宗教民兵組織「伊赫萬」(「兄弟會」)進行。[11]拆除工作包括摧毀「即使是最簡單的墓碑」。[1]英國皈依者埃爾登·魯特將這次拆除比作地震:「在整個墓地,除了小而不確定的土堆和石頭、木材碎片、鐵條、石塊以及水泥和磚塊的破碎瓦礫之外,什麼也看不見了。」[7]
第二次拆除在「馬吉利斯·沙拉耶·梅利」(伊朗國家協商會議)上進行了討論,並派遣了一組代表前往漢志進行調查。近年來(1982年),[12]伊朗宗教學者和政治人物為恢復墓地及其聖地做出了努力。[7]遜尼派和什葉派社區都抗議了這次破壞,[1][13]並且每年都會舉行集會。[1][14]這一天被認為是「雅姆-埃-加姆」(「悲傷之日」)。[13]著名的遜尼派神學家和知識分子譴責了巴基陵園「不適宜的」狀況。然而,沙特當局無視所有批評,並拒絕了任何恢復墳墓和陵墓的請求。[7]
墓葬
[編輯]葬於 Jannat al-Baqi' 的伊斯蘭宗教領袖
[編輯]姓名 | 說明 | |||||||||||||||||||||
---|---|---|---|---|---|---|---|---|---|---|---|---|---|---|---|---|---|---|---|---|---|---|
聖裔 | ||||||||||||||||||||||
阿伊莎 | 穆罕默德 的第三任也是最年輕的妻子,首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西迪克的女兒 | |||||||||||||||||||||
法蒂瑪 | 天堂婦女之首;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哈桑·伊本·阿里、海珊·伊本·阿里 和 宰納卜·賓特·阿里 之母。法蒂瑪女士 Template:網絡存檔,伊斯蘭見解,訪問於 2012 年 9 月 1 日。 | |||||||||||||||||||||
哈夫薩·賓特·歐麥爾 | 穆罕默德的第四任妻子。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之女 (卒於 625 年)。 | |||||||||||||||||||||
伊瑪目哈桑 | 天堂青年之首;第二任伊瑪目;穆罕默德之孫,法蒂瑪 和 阿里 之子。 | |||||||||||||||||||||
阿里·宰因·阿比丁 | 第四任伊瑪目,法蒂瑪和阿里之孫,卡爾巴拉戰役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倖存者,因患病無法作戰。 | |||||||||||||||||||||
穆罕默德·巴基爾 | 第五任伊瑪目;阿里·宰因·阿比丁·伊本·海珊 之子。 | |||||||||||||||||||||
伊瑪目賈法爾·薩迪克 | 第六任伊瑪目;穆罕默德·巴基爾 之子。伊斯蘭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和教師。 | |||||||||||||||||||||
易卜拉欣 | 穆罕默德 與 瑪麗亞·庫布提亞 之子,嬰兒時期去世。 | |||||||||||||||||||||
宰納卜·賓特·穆罕默德 | 穆罕默德 的長女,烏瑪麥·賓特·艾比·阿斯(阿里 的第二任妻子)之母。 | |||||||||||||||||||||
魯蓋亞·賓特·穆罕默德 | 穆罕默德的第二個女兒,奧斯曼·伊本·阿凡之妻。 | |||||||||||||||||||||
烏姆·庫勒蘇姆·賓特·穆罕默德 | 穆罕默德的第三個女兒,奧斯曼·伊本·阿凡之妻,姐姐(魯蓋亞)去世後嫁給了奧斯曼。 | |||||||||||||||||||||
阿卜杜拉·伊本·奧斯曼 | 幼年早逝。他是穆罕默德的長孫,是奧斯曼·伊本·阿凡和魯蓋亞·賓特·穆罕默德之子 (620-625)。 | |||||||||||||||||||||
法蒂瑪·賓特·阿薩德 | 穆罕默德的姑姑,阿里之母。 | |||||||||||||||||||||
阿卜杜拉·伊本·賈法爾 | 賈法爾·塔亞爾之子,宰納卜 之夫,宰納卜是阿里之女,阿里的侄女。 | |||||||||||||||||||||
阿巴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 | 穆罕默德的叔叔,偉大的伊斯蘭學者 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 之父。 | |||||||||||||||||||||
盧巴巴·賓特·哈里斯 | 盧巴巴自稱是第二位皈依伊斯蘭教的女性,與她的密友赫迪傑在同一天皈依。她是先知叔叔 [[阿巴斯·伊本
葬於 Jannat al-Baqi' 的伊斯蘭宗教領袖[編輯]
|
圖庫
[編輯]-
Grave of Halimah
-
Graves of Fatimah (single grave in front), Hasan, Imam Zain al-Abideen, Muhammad al-Baqir and Jafar as-Sadiq (2nd row left to right, 4 graves side by side), and 『Abbas ibn 『Abd al-Muttalib (single grave at right)
-
Grave of wives of Muhammad, left to right: Maria al-Qibtiyya, Juwayriyya bint al-Harith, Hind bint Abi Umayya, Zaynab bint Jahsh, Zaynab bint Khuzayma, Sawda bint Zamʿa, Hafsa bint Umar, Safiyya bint Huyayy, Ramla bint Abi Sufyan, Aisha bint Abi Bakr
-
The grave of Ibrahim ibn Muhammad
-
Grave of Uthman, with the Masjid an-Nabawi in the background, view towards the west. The Green Dome is also visible.
-
Graves of Abdullah ibn Ja'far and Aqeel ibn Abi Talib
-
Graves of Malik ibn Anas and Nafi『 al-Madani
-
Imam Zain al-Abideen's desecrated grave at Al-Baqi' in Saudi Arabia
注釋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EI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Muhammad Sadiq Najmi. history of tombs of Imam in Baqi and other monuments. Mashar. : 67–68 (波斯語).
- ^ Encyclopedia of Islam by the Turkish government.
- ^ Sunan Abu Dawood. : https://sunnah.com/abudawud:3206.
- ^ Textual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Islam, by Knappert, Jan, and Andrew Rippin
- ^ Mohammadi, Adeel. The destruction of Jannat al-Baqi': A case of Wahhabi Iconoclasm (PDF).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Canada). 2014–2015, (8): 47–56 [30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 August 2019).
- ^ 7.0 7.1 7.2 7.3 7.4 7.5 7.6 Bahramian, Ali; Gholami, Rahim. al-Baqīʿ. Madelung, Wilfred; Daftary, Farhad (編). Encyclopaedia Islamica Third. 2013 [2 September 2016].
- ^ Sahih Muslim 969a, 969b – The Book of Prayer – Funerals – كتاب الجنائز – Sunnah.com – Sayings and Teachings of Prophet Muhammad (صلى الله عليه و سلم). sunnah.com. [2021-02-18].
- ^ Ahmed, Irf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oly Sites in Mecca and Medina. Islamica Magazine. No. 15. [7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ly 2011).
- ^ History of the Cemetery Of Jannat Al-Baqi. Al-Islam.org. 23 December 2013 [9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April 2019).
- ^ The Destruction Heritage in Saudi Arabia (PDF). The Center for Academic Shi'a Studies. August 2015 [14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0 April 2019).
- ^ Kramer, Martin. BEHIND THE RIOT IN MECCA.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August 1987, 5: 7.
- ^ 13.0 13.1 Shahi, Afshin. The Politics of Truth Management in Saudi Arabia. Routledge. 2013 [14 September 2016]. ISBN 9781134653195 (英語).
- ^ Hassan, Sara. Protests at Saudi Embassy in Washington. American al-Jazeera. 27 July 2015 [7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