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70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00年10月–11月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日期與地點
1700年10月9日-11月23日
教宗國宗座宮
當選者
若望·阿爾巴尼
(取名號為克萊孟十一世
← 1691年
1721年 →

170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在教宗依諾增爵十二世去世後召開的,最終以樞機主教若望·阿爾巴尼當選為教宗克萊孟十一世而告終。在這次會議中,熱誠派英語Zelanti樞機團中的影響力有所上升。選舉一度僵持了一個月,直到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由於卡洛斯二世無子嗣,樞機主教們預見到他的去世可能引發一場政治危機,因此決定選出一位被視為政治中立的教宗。

背景

[編輯]

依諾增爵十二世在其教宗任期內致力於改善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關係。他與法國國王達成妥協,同意確認自1682年以來由路易十四任命的所有主教,而作為交換條件國王承諾不要求這些主教遵守《法國教士宣言》的內容。[1]

當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洛斯二世將死且膝下無子,應卡洛斯的請求依諾增爵建議將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但條件是菲利普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卡洛斯的去世(就在依諾增爵去世六周後)最終引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2]

由於依諾增爵十二世年事已高、健康欠佳,他的身體狀況早已成為歐洲各國宮廷和樞機們議論的焦點。1699年11月他染病後,關於即將召開的教宗選舉會議的猜測更加甚囂塵上。[3]儘管如此,法國仍是唯一一個對下一次教宗選舉擁有明確政策的大國。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則陷入各自國內的繁複磋商之中,致使駐羅馬使節遲遲未能接到正式指示。[4]

秘密會議

[編輯]

教宗選舉會議於10月9日召開時,共有五十八位樞機出席。由於此時卡洛斯二世病重垂死,西班牙的樞機選舉人對應如何投票感到不確定,也未與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選舉人緊密合作。[5]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的是卡洛斯二世即將去世將可能導致教宗選舉過程延長,因為新任教宗將被期望對卡洛斯去世後在西班牙可能爆發的政治危機作出回應。[6]

在這五十八位出席選舉的樞機中,有三十一人被認為屬於「熱誠派」,其中有十八人是在依諾增爵十二世任內被擢升為樞機的。[5]其餘兩個主要派系分別是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陣營和法國陣營。其中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陣營最初僅有兩位樞機,後增至四位。而法國陣營共有五位樞機。[7]

在選舉開始兩周後,熱誠派成員加萊阿佐·馬雷斯科蒂成為首位被認真提出的教宗人選。他為西班牙方面所接受但遭到法國方面的反對,因為法國希望新教宗不要過於強勢。隨後伯多祿·奧托博尼提議由班迪諾·潘恰蒂奇出任教宗,但因潘恰蒂奇曾支持將聖職授予不受世俗政權控制的被提名人而未獲世俗君主支持。[8]雅各伯·安東尼奧·莫里吉亞為世俗統治者所接受,但因缺乏治理經驗、不夠堅定且精力不足被熱誠派反對。[9]在提出以上候選人之後又出現了其他人選,但很快都遭到否決。[10]

克萊孟十一世當選

[編輯]

選舉會議一直處於僵局,直到11月樞機們得知卡洛斯二世去世的消息。與會樞機意識到隨著卡洛斯之死,下一任教宗必須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因此更傾向於選擇一位熱誠派成員,此時曾起草禁止裙帶關係教宗諭令的若望·阿爾巴尼很快成為教宗的主要候選人。[5]

法國起初反對阿爾巴尼的當選,但很快撤回了反對立場,他於1700年11月23日一致當選為教宗。阿爾巴尼起初對是否接受這一職務感到猶豫,因為他擔心如果嚴格執行反裙帶法令會使他的侄子們不滿。最終在神學家的勸說下他接受了任命。這些神學家告訴他,拒絕一項一致通過的選舉將等同於違背聖靈的旨意。[5]

阿爾巴尼於1690年由歷山八世任命為執事級樞機[11],但直到教宗選舉前不久的1700年9月他才接受司鐸聖秩。[12]由於當選時他還不是主教,因此需在加冕前接受主教祝聖。[12]阿爾巴尼當選當天正是教宗克萊孟一世瞻禮日,為了紀念這位聖人,他取名為克萊孟十一世。[13]當時年僅五十一歲的阿爾巴尼是近兩百年來最年輕的當選教宗。[14]作為本次選舉中熱誠派推舉的候選人,克萊孟十一世當選被視為該派的一次勝利。[15]

注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