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鼠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腹股溝區
左側和右側腹股溝區,圖下部所示
標識字符
拉丁文regio inguinalis
MeSHD006119
TA98A01.2.04.006
TA2262
FMAFMA:24040
解剖學術語

鼠蹊(groin,inguen)又稱腹股溝區(inguinal region)或髂區(iliac region)[1],是軀幹大腿之間的交界處[2],即人體正面腹部連接大腿交界處凹溝的附近區域,位於兩側恥骨外上方,斜向往上延伸,上外端為髂前上棘,下內端為恥骨結節[3];在人體解剖學上屬於腹部。

腹股溝(inguinal groove)是此交界處形成的褶皺(fold)或皮褶[4] (crease)。「腹股溝區」範圍比純粹腹股溝要大,腹股溝區呈三角形;「腹股溝」則為肉眼可見體表的明溝。

腹股溝區有深、淺的淋巴結群,為下肢、腹壁下部淺層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匯集和經過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有炎症時,常波及這些淋巴結群;經由腹後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經等都通過此處。

組成[編輯]

腹股溝區(黃色);恥區(藍色);
1 棘間平面,2 腹直肌,3 腹股溝管英語Inguinal canal

腹股溝區是下腹部兩側包含腹股溝的三角形區域,內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腹壁層次由淺及深分為7層:皮膚淺筋膜(Camper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層、腹膜

腹股溝管英語Inguinal canal為一潛在的管道,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為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內口是解剖學名稱,臨床又稱深環、內環、腹環,向內通往腹腔腹股溝管外口又稱淺環、外環、皮下環,向外通往陰囊。腹股溝管內有男性精索(由輸精管提睪肌和精索動靜脈構成)或女性子宮圓韌帶。

腹股溝三角臨床多稱為直疝三角,又稱Hesselbach三角,由腹股溝韌帶、腹直肌外緣和腹壁下動脈圍成[5][6]

備註[編輯]

參考[編輯]

  1. ^ Inguinal Region Anatomy: Overview, Gross Anatomy, Pathophysiological Variants. 19 July 2021 [17 June 2023]. 
  2. ^ Moore, Keith L.; Dalley, Arthur F.; Agur, Anne M. R. Clinically oriented anatomy Eighth. Philadelphia Baltimore New York London Buenos Aires Hong Kong Sydney Tokyo: Wolters Kluwer. 2018: 718. ISBN 9781496347213. 
  3. ^ 存档副本.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4). 
  4. ^ crease.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5. ^ 陳雙 主編. 腹股沟疝外科学.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306-02611-9. 
  6. ^ 彭裕文 主編. 局部解剖学.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ISBN 7-117-06207-X.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