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大夫紀念醫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坐落於天津法租界海大道的馬大夫紀念醫院

馬大夫紀念醫院,始建於1861年,是英國駐天津軍隊在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一帶的隨軍門診部,是現代西方醫學傳入天津的起點。1868年,更名為英國倫敦會施診所。1880年,該門診部主管權轉交給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醫師馬根濟(英語:John Kenneth Mackenzie)將醫院擴建為英國倫敦會施醫院。1924年1月,醫院重建後,為紀念其創始人馬根濟,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1940年,馬大夫紀念醫院被日軍占領並改為「同仁會天津診療班」。1945年,天津市政府將其改名為「天津臨時第一醫院」,後歸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恢復舊名馬大夫紀念醫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為天津市立人民醫院[1]。1987年,醫院搬遷至天津市河西區體院北,更名為天津市腫瘤醫院,原地址現為天津市口腔醫院[2]

歷史

[編輯]
馬大夫紀念醫院首任院長馬根濟

清代

[編輯]
1880年落成的英國倫敦會施醫院

馬大夫紀念醫院的前身為成立於1861年1月23日的英國駐天津軍隊在天津法租界紫竹林一帶的隨軍門診部[1]。1868年12月1日,該門診部主管權轉交給英國基督教倫敦會並定名為「基督教倫敦會醫院」,醫院的經費主要依靠天津的官僚、紳商、買辦捐助以及向病人勸募來維持。清光緒五年二月〔1879年2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派遣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由漢口天津擔任基督教倫敦會醫院院長,他在任職期間建議時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增加醫院設備,擴充業務並創辦西醫醫學館,李鴻章接受其建議。

清光緒六年(1880年)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在基督教倫敦會醫院原有基礎上建立倫敦會醫院新樓併名為「倫敦會施醫院」,也叫「天津醫病館」或「天津養病院」,當時俗稱「總督醫院」。新樓為一座殿閣式和歇山頂中式建築,同年10月29日醫院正式開業,李鴻章主持有三百多人參加的醫院開幕典禮。當時倫敦會施醫院的大廳里懸掛著李鴻章親筆手書的楹聯:「為良相,為良醫,只此痌瘝片念;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醫院成立之初設有為天津當時權貴和其家屬服務的頭等病房和設在大地下室可容納30多張病床的三等半費病房,此外,醫院還設由掛號房、司帳房、割症房、養病房,脈發藥房等。清光緒十四年二月(1888年2月),馬根濟去世,英國基督教倫敦會便先後派人來倫敦會施醫院主持工作。

清宣統三年(1911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設立勸募基金並成立委員會籌劃新院建築的事宜,後來經天津法租界工部局贊助將倫敦會施醫院的舊房屋全部拆除。

民國時期

[編輯]

1924年1月18日,新醫院大樓建成,建築面積為481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4層平頂建築,建築外立面為紅磚清水牆帶女兒牆,建築的平面布局為「n」形。醫院內部設有內科、外科和眼科的診察室、換藥室和手術室,醫院改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1928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捐款為馬大夫紀念醫院建成兩座醫師的住宅樓。1929年,創建馬大夫紀念醫院附設護士學校,後於1937年更名為天津市私立濟華高級護士職業學校。1930年,馬大夫紀念醫院北樓建成並投入使用。1931年,馬大夫紀念醫院加建一座後三樓。1935年,馬大夫紀念醫院南樓建成並投入使用。1937年,蘆溝橋事變之後,馬大夫紀念醫院開始參加了戰地救護工作並接收傷兵和難民。1940年,馬大夫紀念醫院被日軍占領並改為「同仁會天津診療班」。1945年,天津市政府將其改名為「天津臨時第一醫院」。1945年12月1日,天津市政府將其歸還英國基督教倫敦會並恢復舊名。

後續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時任院長的雷愛德將醫院交由天津市人民政府管理並更名為「天津市立人民醫院」[1]。1971年,天津市立人民醫院骨科拆分併入天津市反帝醫院(今天津市天津醫院)。1987年,醫院搬遷至天津市河西區體院北,更名為天津市腫瘤醫院,原地址現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2003年9月,天津市口腔醫院內發現清光緒六年(1880)馬大夫醫院落成時同步敬立的記載英國醫生馬根濟在天津施醫的經過的「馬大夫醫院建院紀念碑」[3]

建築

[編輯]

馬大夫紀念醫院目前遺留的主樓建築始建於1912年,由英商永固工程司設計。建築面積4810平方米,最高部分四層,高度19.3米,擁有68個自然間的醫院建築。主樓源於設計人構思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建築物的形式,受歐洲探新初期的影響,建築外部設有複雜的裝飾,強調建築物比例,牆面窗子的關係,房屋的形體由簡單的立方體組合而成。

歷任院長

[編輯]
路博施
  1. 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光緒五年至十四年(1879年至1888年)
  2. 路博施(Fred Roberts),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
  3. 史密斯,清光緒二十年至三十二年(1894年至1906年)
  4. 伍德,清光緒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907年至1912年)
  5. 皮克(1912年至1914年)
  6. 法林(1914年至1916年)
  7. 皮克(1916年至1922年)
  8. 斯塔克利(1922年至1934年)
  9. 賴特(1934年至1936年)
  10. 斯塔克利(1936年至1938年)
  11. 利德爾(1938年)
  12. 格雷厄姆(1939年)
  13. 米利奇(1940年至1949年)
  14. 雷愛德(1949年至1953年)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編). 天津通志·附志·租界.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2. ^ 洋医生马根济与天津马大夫医院. [201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3. ^ 雷風雨. 马大夫医院纪念碑发现. 今晚報. 2003-09-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