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
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中無宗教和反教權的組成部分,是蘇聯的國家意識形態。基於辯證唯物主義對人類在大自然中地位的理解,馬列主義無神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消除宗教存在。
核心理論
[編輯]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消除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強調無神論與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統一性。其理論體系由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經列寧結合俄國革命實踐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原則。[1][2]
發展歷程
[編輯]馬克思恩格斯階段(19世紀)
[編輯]
卡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無神論、共產主義才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宗教是「顛倒的世界意識」,強調通過改變社會現實而非單純批判宗教來消除其存在基礎[3]。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則在《反杜林論》中系統分析了宗教的歷史演變,指出其本質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4]。
兩人在《共產黨宣言》中將宗教批判與資本主義批判結合,認為宗教消亡需通過消滅剝削制度實現[1]。
列寧主義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編輯]
弗拉基米爾·列寧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認為宗教與沙皇統治的勾結,指出其是「精神壓迫工具」,並強調政教分離原則。[2]
他提出「宗教信仰自由」與「反宗教宣傳自由」並行的策略,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既要尊重信教自由,又要揭露宗教的階級本質;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從認識論根源分析宗教產生,駁斥了「尋神論」、「造神論」等思潮,強調科學無神論是工人政黨的思想武器。[5]
蘇聯階段(1917年至1980年代)
[編輯]革命初期(1917年—1941年)
[編輯]列寧政府頒布《關於教會同國家分離和學校同教會分離的法令》,關閉大量教堂,開展反宗教宣傳運動[6]。約瑟夫·史達林時期通過《宗教組織法》進一步限制宗教活動,東正教教堂從5萬座銳減至不足1000座[7]。
戰時與戰後(1941年至1980年代)
[編輯]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為動員民眾暫時緩和宗教政策,東正教會被允許參與愛國宣傳。戰後赫魯雪夫重啟反宗教運動,但勃列日涅夫時期轉向「無神論教育體系」,強調科學世界觀的長期培育 。[8]
中國階段
[編輯]早期探索(1921年—1949年)
[編輯]
五四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陳獨秀、李大釗等批判封建迷信,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主張「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同時保障宗教信仰自由[9][10]。
李大釗強調「無神論是唯物史觀的基石」,推動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思想之一[11][12][13]。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年—1978年)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和科學普及削弱宗教社會基礎,同時確立「宗教信仰自由」憲法原則,並進行無神論宣傳教育。
改革開放後(1978年至今)
[編輯]鄧小平恢復宗教政策,但強調「黨員必須是無神論者」[13] 。
江澤民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胡錦濤要求「抵禦境外宗教滲透」。
習近平重申「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大原則」,要求加強青少年科學世界觀教育和無神論學科建設[14][15][16],並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的若干準則》嚴禁黨員信教[17][1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提出宗教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社會要理性看待宗教;強調要辯證看待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指出宗教具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重性。[19][20]
學術評價及爭議
[編輯]馬克斯·韋伯批評恩格斯忽視宗教對資本主義精神的促進作用[21]。
後殖民理論家塔拉勒·阿薩德認為恩格斯的宗教觀具有「歐洲中心論」局限[22]。
參考
[編輯]- ^ 1.0 1.1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Pluto Press: 47–103, [2025-05-11]
- ^ 2.0 2.1 Lenin, V.I. Lenin Collected Works. Moscou Progressive Publishers. : p.p.83–87.
- ^ Zhao, Jie. From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to "Practice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 2023-12-29, 6 (6) [2025-05-11]. ISSN 2277-842X. doi:10.53469/jsshl.2023.06(06).13.
- ^ Karl Marx: Vorarbeiten zum zweiten Abschnitt des "Anti-Dühring", De Gruyter: 831–1036, 2020-12-31 [2025-05-11], ISBN 978-3-05-007623-2
- ^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专题文集. 人民出版社. 2005: 355.
- ^ Thrower, James. Marxist-Leninist 'Scientific Atheism'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Atheism in the USSR. Religion and Reason. Berlin: De Gruyter. 2011: 135. ISBN 978-90-279-3060-6.
- ^ Todd, Allan; Waller, Sall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uthoritarian and Single Party States. History for the IB Diplom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3. ISBN 978-0-521-18934-7.
- ^ Ramet, Sabrina Petra (編). Religious Policy in the Soviet Union. 1992-11-12 [2025-05-11]. doi:10.1017/cbo9780511598272.
- ^ 毛澤東. 《新民主主义论》.
- ^ 毛澤東.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 李大釗. 《史学要论》. 商務印書館. 2017. ISBN 978-7-100-15264-8.
- ^ 易舜. 播火者李大钊. 中央紀委監委網站. 2021-04-30 (中文).
- ^ 13.0 13.1 李士菊.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诠释》.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60019.
- ^ 任宝龙:善讲道理: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marxism.cass.cn. [202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18) (中文).
- ^ 《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加快建构中国自主无神论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marxism.cass.cn. [202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08) (中文).
- ^ 周, 禹冰.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 2020-10-20, 3 (9) [2025-05-16]. ISSN 2630-483X. doi:10.26549/jxffcxysj.v3i9.5226.
-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 中共中央、國務院.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 ^ 朱曉明.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人民群众思想中的指导地位. 新華社 (中文).
- ^ 王偉光.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天津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 2022-03-07 [2025-05-16] (中文(中國大陸)).
- ^ Weber, Max; Kaesler, Dirk (編),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Nachdruck der Fassung der von Max Weber redigierten Aufsätze von 1920, Verlag C.H.BECK oHG: 65–276, 2011 [2025-05-11]
- ^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25-05-11]. ISBN 978-0-8018-9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