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
外觀
馬鈴(英語:Sleigh Bell/Jingle Bell)[1],或稱叢鈴,亦有人稱雪鈴,是一種敲擊樂器,屬於體鳴樂器,它是一種簡單而具悠久歷史的敲擊樂器,現今更多常作幼兒教育或音樂訓練之用。
本來是牧人繫於牲口的小金屬鈴,免於走失。後來,馬鈴被用於民間舞蹈作伴奏之用,繼以再帶入世俗音樂、合奏音樂以及管絃樂中。多為球體,內有金屬球或金屬片,彼此撞擊而發聲,表面有一開口,令聲音可以從球體內出來。
外形
[編輯]


專業樂團現時多採用直手柄式的馬鈴,在1尺長的木棒上,將小金屬鈴圍繞木棒,留約1/3長度為手把。兒童所用馬鈴,係由6至8個鈴繫於環型的支撐。音色較單簿但仍能清楚聽見。
演奏方式
[編輯]專業的演奏方式皆是將附有金屬鈴的一方下垂,一手持把手,另一隻手以拳輕敲持樂器的手腕,以非直接接觸樂器形式來保持鈴聲的一致性;如需要出持續鈴聲,則以搖動樂器方式演奏處理,但金屬鈴仍然處於樂器下方。大部份兒童採用的那種遊玩式舉高、金屬鈴朝上的演奏方式並不適合於正統的演奏上。
作品
[編輯]莫扎特在晚期的《K605德國舞曲》中,便加入了多個被設定成不同音高的馬鈴和絃組合[2]。馬勒的《第4號交響曲》首樂章,由馬鈴的獨奏開始,使樂章變得更有生氣。卡爾·奧爾夫在他的代表作《布蘭詩歌》中,第1部份的「店員,給我胭脂」(Chramer, gip die varwe mir)也運用了馬鈴,其幼兒音樂教育理論中,馬鈴是主要的輔助樂器。
馬鈴在聖誕歌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方,既是節奏樂器,亦代表著牽引雪橇的鹿頸上繫上的金屬鈴。而其細密而鬆散的聲音能模仿冬天的雪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