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耳伯塔計劃

阿耳伯塔計劃 Project Alberta | |
---|---|
![]() 阿耳伯塔計劃團隊成員在天寧島上的合影 | |
存在時期 | 1945年3月至9月 |
國家或地區 | ![]() ![]() |
部門 | 美國陸軍工兵部隊 |
裝備 | 小男孩、胖子以及南瓜炸彈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威廉·S·帕桑斯 |
阿耳伯塔計劃(Project Alberta[a],也稱為A計劃)是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負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協助向廣島和長崎投放首批核子武器。
阿耳伯塔計劃組建於1945年3月,由51名美國陸軍、海軍及文職人員(含1名英國科學家)組成。其任務分為三部分:首先設計空投炸彈外形並完成裝配;其次支持猶他州溫多弗陸軍機場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W-47工程)的彈道測試工作,以及B-29轟炸機改裝;最後在完成開發與訓練任務後,該計劃被編入駐天寧島北機場的第509混合大隊,負責整備設施、組裝武器並參與實戰。
起源
[編輯]曼哈頓計劃始於1941年10月,恰逢美國參加二戰前夕[3]。該項目初期的主要任務是生產核分裂材料,但項目主管萊斯利·R·格羅夫斯准將在1943年初創建了由羅伯特·奧本海默領導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亦稱Y項目[2]),整體負責原子彈設計與製造[4]。在實驗室內,武器交付任務由威廉·S·帕桑斯[b]上校領導的軍械部承擔[6]。軍械部下設由物理學家諾曼·F·拉姆齊領導的E-7小組,負責設計與交付的整合工作,成員包括謝爾登·戴克(Sheldon Dike)和伯納德·沃爾德曼[7]。
1943年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研發出的「瘦子」原子彈,以17英尺(5.2公尺)的巨大尺寸將盟軍可投送該彈的飛機型號限制在了英國阿芙羅「蘭開斯特」轟炸機和美國波音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這兩款之內,且後者還需經過大幅改裝。其他機型則需經過完全重新設計建造或只能採用外掛方式進行投彈。帕桑斯安排於1943年8月在維吉尼亞州達爾格倫海軍試驗場進行測試。由於此時尚無現成的B-29或蘭開斯特可用,於是使用9英尺(2.7公尺)長的「瘦子」原子彈縮比模型,由格魯曼TBF「復仇者」攜帶進行投擲。此次測試結果並不理想——炸彈出現平旋下墜,這表明需開展全面的測試工程。[8][9]
1944年3月和6月,在穆羅克陸軍機場對「銀盤」B-29及「瘦子」和「胖子」炸彈模型進行了進一步測試。同年10月,測試轉移到猶他州溫多弗陸軍機場[10]。Y項目控制測試的安排和內容,由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的飛行測試科以W-47項目執行[11]。測試由拉姆齊監督,直到11月弗雷德里克·阿什沃思[c]指揮官成為帕桑斯的行動主管,並承擔測試計劃的責任[13]。測試炸彈由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的特種軍械分隊組裝[11]。測試持續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14]。最初只有軍械部的引信和投送小組參與,但隨著測試變得更加詳細,並在測試炸彈中加入實彈,其他小組也被納入測試計劃[13]。
組織
[編輯]
阿耳伯塔計劃(又稱A計劃)於1945年3月組建,整合了當時帕桑斯領導下軍械(O)分部負責炸彈準備與投送的小組。這些小組包括:拉姆齊的投送組(後稱O-2)、法蘭西斯·伯奇中校的O-1(火砲)組、肯尼斯·班布里奇的X-2(研發、工程與測試)組、羅伯特·布羅德的O-3(引信研發)組以及喬治·加洛韋的O-4(工程)組。[6][15]
帕桑斯擔任阿耳伯塔計劃負責人,拉姆齊任科技副手,阿什沃思任作戰官兼軍事候補。下設兩個炸彈組裝團隊:諾里斯·布拉德伯里和羅傑·華納領導的「胖子」組裝組,伯奇領導的「小男孩」組裝組。菲利普·莫里森負責核芯組,伯納德·沃爾德曼和路易斯·阿爾瓦雷茨領導空中觀測組[16][15],謝爾登·戴克主管機載軍械組[17]。物理學家羅伯特·瑟伯爾和威廉·彭尼[d],以及美軍醫療專家詹姆士·F·諾蘭(James F. Nolan)[e]上尉擔任特別顧問[20]。阿耳伯塔計劃全體成員均為志願參與[21]。
阿耳伯塔計劃共由51名陸軍、海軍及文職人員組成[22]。陸軍人員包括諾蘭與約翰·D·霍珀(John D. Hopper)中尉2名軍官,以及曼哈頓計劃特種工程分隊的17名士兵;海軍人員為帕桑斯、阿什沃思、愛德華·C·史蒂芬森(Edward C. Stephenson)少校、維克多·A·米勒(Victor A. Miller)中尉及其他8名少尉;其餘17人為文職人員[23][24]。計劃中的人員行政上隸屬由皮爾·德席爾瓦(Peer de Silva)[f]中校指揮的第一技術勤務分隊[26],該分隊負責天寧島的安保與宿營保障[17]。
此外,天寧島上有三位曼哈頓計劃高級軍官雖不隸屬阿耳伯塔計劃但參與相關工作:軍事聯絡委員會代表威廉·普奈爾少將、格羅夫斯的作戰副手湯瑪斯·法雷爾准將,以及負責基地建設並擔任法雷爾候補的埃爾默·E·柯克派翠克上校[26]。普奈爾、法雷爾與帕桑斯被非正式稱為「天寧島三巨頭」,擁有核打擊任務的決策權[27]。
天寧島
[編輯]曼哈頓計劃與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官員於1944年12月商定將行動基地設於馬利安納群島。次月,帕桑斯與阿什沃思同USAAF軍官召開會議討論基地建設事宜。1945年2月,阿什沃思攜信前往關島面見切斯特·W·尼米茲海軍上將匯報曼哈頓計劃[28]。原計劃第509混合大隊駐紮關島,但阿什沃思發現當地港口擁堵且施工部隊不足。USAAF建議考察天寧島——該島擁有兩座距離北端125英里(201公里)的優質機場,這對可能超載的轟炸機起飛至關重要。阿什沃思與島區指揮官弗雷德里克·V·H·金布爾准將巡視後選定北機場,金布爾隨即預留該場地備用。[29][30]

格羅夫斯派柯克派翠克監督第6海軍建設旅的海蜂部隊在天寧島施工。四座通常用於投彈瞄準器維修的空調活動房屋被改作實驗室和儀器室,另建有五座倉庫、一棟車間以及組裝、軍械和行政建築。拉姆齊解決了舊金山裝運港的運輸難題——港口要求提供詳細貨運清單以便追蹤確保交付,但實際貨物仍可能臨時變更。他直接將所有物資標註為「炸彈組裝套件」,其中三套(一套用於「小男孩」、一套用於「胖子」,剩餘一套備用)於5月起運往代號「目的地O」的天寧島。柯克派翠克安排所有物資直送天寧島,而非常規的經關島中轉。[31][32]
為按期部署,第509混合大隊指揮官保羅·蒂貝茨上校令地面梯隊於4月25日離溫多弗啟程,空中梯隊5月跟進。第1軍械中隊仔細打包從「駱駝計劃」接收的「南瓜炸彈」和「胖子」的組件(不含裂變核芯或調製中子引發劑)。阿耳伯塔計劃文職人員配發軍裝,諾蘭負責接種疫苗。組建的先遣隊包括:空軍聯絡官謝爾登·戴克、「小男孩」專家狄奧多·珀爾曼、「胖子」專家維克多·米勒和哈洛·拉斯。其餘「胖子」團隊準備用於「三位一體」核試驗的無外殼「小裝置」。帕桑斯與華納決定無論試驗結果如何,「小男孩」都將投入實戰。[33]

先遣隊於6月17日乘巴士從洛斯阿拉莫斯出發前往新墨西哥州柯特蘭機場。在威廉·烏阿納[i]少校及第一技術勤務分隊其他成員陪同下,他們搭乘第509混合大隊第320運輸機中隊的C-54「綠色大黃蜂」運輸機,經加利福尼亞州漢彌爾頓空軍基地[j]的航空運輸港,於6月23日抵達天寧島[38]。謝爾登·戴克隨同第509混合大隊第393轟炸機中隊的轟炸機,對日本占領的特魯克島、馬克斯島、羅塔島以及古關島上的機場實施了轟炸訓練任務[39][40]。其餘先遣隊員則負責「小男孩」原子彈組裝設施的準備工作。7月6日,由愛德華·B·多爾率領的引信組加入,為「南瓜炸彈」任務做準備[41]。
阿耳伯塔計劃的其餘成員在7月16日三位一體核試驗成功後就啟程前往天寧島。「小男孩」原子彈組裝團隊的剩餘成員於7月22日抵達,隨後帕桑斯、阿什沃思、普奈爾、法雷爾以及「胖子」原子彈的組裝、核芯、觀測與引爆團隊也陸續到達。除負責運送炸彈部件的信使成員外,整個阿耳伯塔計劃團隊於7月25日前在天寧島完成集結[42]。諾蘭於7月26日隨重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抵達,同行的還有第一技術勤務分隊的羅伯特·弗曼[k]少校和查爾斯·H·奧布萊恩上尉,他們攜帶著「小男孩」的組裝部件及活性材料。傑西·庫普弗伯格和雷默·施賴伯乘坐C-54運輸機抵達,運來了「小男孩」剩餘的活性材料以及「胖子」原子彈的鈽核芯[43]。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
[編輯]準備工作
[編輯]
儘管阿耳伯塔計劃尚未收到攻擊命令,但仍按計劃推進,目標是在1945年8月1日前完成「小男孩」的準備工作,並在此後儘快準備好「胖子」原子彈[44]。與此同時,7月20日至29日期間執行的12次戰鬥任務中,使用高爆炸彈「南瓜炸彈」對日本境內的目標進行打擊[45]。阿耳伯塔計劃的謝爾登·戴克和米洛·博爾斯特德參與了其中部分任務,英國觀察員倫納德·切希爾上校也一同飛行。期間發生了一起嚴重事故:B-29轟炸機「奇異貨機」號在滑行時,一枚「南瓜炸彈」在彈艙內意外脫落。炸彈穿過關閉的彈艙門墜落到滑行道上[46]。飛機和炸彈在火花四濺中停下,消防人員用泡沫覆蓋了飛機和炸彈,炸彈未發生爆炸。最終不得不使用千斤頂頂起飛機以移除炸彈[47]。
四套「小男孩」組裝體L-1、L-2、L-5和L-6被用於試投。L-6於7月29日在硫磺島進行了戰前演練。7月31日重複演練時,「埃諾拉·蓋伊」號在天寧島附近試投了L-6。最終用於廣島原子彈的是L-11組裝體[48][49]。「小男孩」團隊於7月31日完成全部組裝並做好使用準備[50]。1945年7月29日完成了行動前的最後準備工作。由於陸軍五星上將喬治·C·馬歇爾正隨總統參加波茨坦會議,代理陸軍參謀長湯瑪斯·T·漢迪將軍於7月25日簽署命令,向卡爾·斯帕茨將軍下達了攻擊指令[51]。該命令指定了四個備選目標:廣島、小倉、新潟和長崎,並要求「在8月3日左右天氣允許時儘快實施攻擊」[52]。
「胖子」原子彈的組裝是一項複雜作業,需要高爆機械組、核芯組、引信組和引爆組人員協同完成。為避免組裝建築內人員過度密集導致事故,帕桑斯限制了同時在場人數。等候執行特定任務的人員需在建築外輪候。首枚「胖子」組裝體F13於7月31日完成,次日用於空投測試。隨後完成的F18於8月4日進行組裝,次日實施空投[53]。8月2日,第509混合大隊和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單位的一架B-29運抵三套「胖子」高爆預裝組件,編號分別為F31、F32和F33。經檢查發現F32的高爆炸藥塊嚴重開裂無法使用,其餘兩套完成組裝,其中F33指定用於演練,F31計劃投入實戰[54]。
廣島
[編輯]
在天寧島的一周時間裡,已有四架B-29轟炸機在跑道上墜毀燃燒。帕桑斯對此深感憂慮——倘若搭載「小男孩」的B-29發生墜毀,火災可能引爆炸藥並導致核子武器意外引爆,從而造成災難性後果[55]。雖然曾考慮疏散島上的兩萬名人員,但最終決定改為在飛行途中將四包無煙火藥裝入砲膛完成炸彈的組裝[56]。
「埃諾拉·蓋伊」號於8月6日02:45(當地時間)起飛,超載7.5長噸(7.6公噸),接近最大起飛重量。飛行8分鐘後開始炸彈安裝作業,耗時25分鐘[57]。作為「武器官」的帕桑斯負責指揮此次任務。他與第一軍械中隊的莫里斯·R·傑普森中尉沿左舷狹窄步道進入炸彈艙。傑普森持手電筒照明,帕桑斯則斷開引爆線、卸下砲閂、裝入火藥包、裝回砲閂並重新接線。在爬升接近目標前,傑普森將內部電池與點火裝置間三個安全插頭從綠色切換為紅色,炸彈至此完成最終武裝。傑普森全程監控電路狀態[58]。
阿耳伯塔計劃另有四名成員參與了廣島任務。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哈羅德·阿格紐和勞倫斯·H·強斯頓乘坐儀器觀測機「大藝術家」號,投放了用於測量爆炸衝擊波的「衝擊波測量筒」,但當時並未用於計算當量[59]。伯納德·瓦爾德曼在觀測機上擔任攝像師,配備了一台特殊的高速Fastax電影攝影機(裝載六秒膠片)用於記錄爆炸。遺憾的是,瓦爾德曼忘記打開相機快門,導致未能拍攝任何畫面[60][61]。此外,部分團隊成員飛往硫磺島待命,以防「埃諾拉·蓋伊」號需要迫降,但最終未出現此情況[62]。
任務按計劃執行且未出現重大故障。三架目標區飛機在任務開始約三小時後抵達硫磺島上空,並於06:07同時離開。炸彈保險裝置於07:30(抵達目標上空前90分鐘)解除,15分鐘後B-29機群開始爬升至30,000英尺(9,100公尺)的投彈高度。08:12進入轟炸航路,三分鐘後完成投彈。「大藝術家號」同步投下三具衝擊波測量筒,隨後兩架B-29立即實施155度急轉彎脫離——「大藝術家」號左轉,「埃諾拉·蓋伊」號右轉。投彈45.5秒後發生核爆。主衝擊波與「回波」在一分鐘後掠過B-29機群,機組人員持續觀測蘑菇雲達90分鐘,此時機群已距爆心近400英里(640公里)。唯一一段蘑菇雲動態影像由哈羅德·阿格諾拍攝,而羅伯特·「鮑勃」·卡倫則從"埃諾拉·蓋伊"尾部機槍手位置拍攝了最具代表性的蘑菇雲照片,該機於14:58回到天寧島。[57][63]
長崎
[編輯]在廣島轟炸次日(8月7日),普奈爾、帕桑斯、蒂貝茨、斯帕茨等人與柯蒂斯·李梅在關島會晤,並商討後續行動。帕桑斯表示阿耳伯塔計劃將按原定計劃於8月11日準備好「胖子」原子彈,但蒂貝茨指出氣象預報顯示當天因風暴將出現惡劣飛行條件,詢問是否可提前至8月9日完成準備。帕桑斯同意了該調整方案。[64]

此次任務中,阿什沃思擔任武器官,美國海軍上尉、第一軍械中隊的菲利普·M·巴恩斯(Philip M. Barnes)作為其助手登上B-29「博克斯卡」號。阿耳伯塔計劃的華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和勞倫斯·H·強斯頓(Lawrence H. Johnston)與《紐約時報》記者威廉·L·勞倫斯一同乘坐儀器觀測機「大藝術家」號。倫納德·切希爾和威廉·彭尼則在觀測機「大臭鼬」號上[65]。阿耳伯塔計劃的羅伯特·瑟伯爾本應隨機出發,但因忘記攜帶降落傘被機組指揮官、大隊作戰官小詹姆士·I·霍普金斯(James I. Hopkins Jr.)少校留在基地。由於瑟伯爾是唯一掌握高速攝影機操作技術的成員(該機執行任務的核心目的),霍普金斯不得不通過天寧島的無線電指導學習設備使用方法[66]。
天氣狀況迫使任務提前兩天,同時還導致機群匯合地點改為更靠近目標的屋久島,初始巡航高度從9,300英尺(2,800公尺)調整為17,000英尺(5,200公尺),這兩項調整都顯著增加了燃油消耗。飛行前檢查發現625美制加侖(2,370公升)後彈艙燃料箱的燃油傳輸泵故障,但仍決定繼續執行任務。鈽彈無需在飛行中武裝,但在03:45起飛30分鐘後、當「博克斯卡」號爬升至5,000英尺(1,500公尺)高度時解除了其保險裝置。[67]
發現連接「胖子」的黑匣子上紅色武裝指示燈亮起,表明點火電路已閉合。阿什沃思和巴恩斯花費半小時才隔離並修復導致故障的開關[66]。當飛機於09:10抵達晝間集合點時,照相偵察機並未出現。氣象偵察機報告兩個目標都符合目視轟炸條件,而「博克斯卡」號在屋久島上空盤旋等待照相偵察機——因阿什沃思堅持必須與「大藝術家」號協同行動,且在無線電靜默狀態下無法確認已會合的飛機身份。最終任務在延誤三十分鐘後,未等照相偵察機便繼續執行[67]。
當「博克斯卡」號在30分鐘後抵達小倉時,雲層覆蓋率已達70%,隨後50分鐘內三次轟炸航路嘗試均未能實現目視投彈。指揮官決定降低飛機的動力以節省燃油,並改航長崎,必要時採用雷達轟炸。12:01(計劃延期兩小時後)轟炸航路開始時使用雷達瞄準,但云層縫隙使得「胖子」得以目視投彈。照相偵察機及時抵達長崎完成任務,三架飛機轉飛沖繩並於13:00到達。「博克斯卡」號持續20分鐘聯繫讀谷機場塔台獲取降落許可未果,機載燃油幾近耗盡。[67]
後期活動
[編輯]阿耳伯塔計劃仍保有F101、F102和F103三套測試組件,但受損的F32已無法使用,因此需要從駱駝計劃空運新的炸藥塊。部分組件也出現短缺,特別是雷管基座,這些部件最終在天寧島完成製造。8月14日,第509混合大隊的7架B-29執行了「南瓜炸彈」任務。次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抵天寧島。[68]
法雷爾組織了一支由阿耳伯塔計劃成員、第一技術勤務分隊和第509混合大隊組成的評估小組,前往廣島和長崎勘察破壞情況。阿耳伯塔計劃的其餘成員開始進行撤離準備工作[69]。未使用的F101、F102和F103組件與備用部件一同打包運回洛斯阿拉莫斯。出於安全考慮,未運回美國的部件均被投入海中銷毀[70]。
阿耳伯塔計劃的科技人員於9月7日離開天寧島返回美國。柯克派翠克和阿什沃思留守監督曼哈頓計劃物資的處理工作。隨後阿耳伯塔計劃正式終止[71]。該計劃大部分人員被調往新成立的Z分部,該分部開始遷往桑迪亞基地[72]。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 ^ 譯名參考自《現在可以說了 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1],另有來源譯作「亞伯達項目」[2]。
- ^ 譯名參考自《現在可以說了 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5]。
- ^ 譯名參考自《1945倒計時 原子彈爆炸與改變歷史的116天》[12]。
- ^ 譯名參考自《萬有引力 原子與灰燼 核災難的歷史浦洛基作品集》[18]。
- ^ 譯名參考自《1945倒計時 原子彈爆炸與改變歷史的116天》[19]。
- ^ 譯名參考自《奧本海默傳 深入核心》[25]。
- ^ 譯名參考自《核以衛國 胡思得傳》[34]。
- ^ 譯名參考自《非凡的生物》[35]。
- ^ 譯名參考自《1945倒計時 原子彈爆炸與改變歷史的116天》[36]。
- ^ 譯名參考自《1945倒計時 原子彈爆炸與改變歷史的116天》[37]。
- ^ 譯名參考自《1945倒計時 原子彈爆炸與改變歷史的116天》[19]。
引文
[編輯]- ^ 鍾毅 & 何偉 (1991),第220、397頁.
- ^ 2.0 2.1 吳強, 李俊 & 耿華運 (2022),第3頁.
- ^ Jones (1985),第30–32頁.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40–41頁.
- ^ 鍾毅 & 何偉 (1991),第141、391頁.
- ^ 6.0 6.1 Ramsey (2012),第340頁.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378頁.
- ^ Bowen (1959),第91–92頁.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380頁.
- ^ Ramsey (2012),第344–345頁.
- ^ 11.0 11.1 Dvorak (2012),第20頁.
- ^ 姜昊騫 (2021),第215頁.
- ^ 13.0 13.1 Hoddeson et al. (1993),第383頁.
- ^ Campbell (2005),第45頁.
- ^ 15.0 15.1 The Manhattan Project. Arra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ysicists.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 ^ Ramsey (2012),第346頁.
- ^ 17.0 17.1 Hawkins (1946),第286頁.
- ^ 李雯露 & 王梓誠 (2023),第109頁.
- ^ 19.0 19.1 姜昊騫 (2021),第152頁.
- ^ Campbell (2005),第157頁.
- ^ Russ (1990),第30頁.
- ^ Campbell (2005),第143頁.
- ^ Russ (1990),第80–81頁.
- ^ Project Alberta/Destination Team roster of personnel. The Manhattan Project Heritage Preservation Association. [201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劉小雨 (2024),第850頁.
- ^ 26.0 26.1 Campbell (2005),第156頁.
- ^ Christman (1998),第176頁.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386–387頁.
- ^ Krauss & Krauss (2005),第19頁.
- ^ Memo Ashworth to Groves on selection of Tinian airbase (PDF). National Archives. 1945-02-24 [2016-06-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6-17).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387–388頁.
- ^ Hawkins (1946),第285頁.
- ^ Russ (1990),第28–33頁.
- ^ 吳明靜, 沈晏平 & 王燕 (2024),第195頁.
- ^ 王志彤 (2023),第162頁.
- ^ 姜昊騫 (2021),第199頁.
- ^ 姜昊騫 (2021),第154頁.
- ^ Russ (1990),第34–41頁.
- ^ Campbell (2005),第71頁.
- ^ Russ (1990),第44頁.
- ^ Russ (1990),第45–46頁.
- ^ Russ (1990),第51頁.
- ^ Russ (1990),第50頁.
- ^ Russ (1990),第52頁.
- ^ Campbell (2005),第27頁.
- ^ Campbell (2005),第50頁.
- ^ Russ (1990),第53頁.
- ^ Campbell (2005),第46, 80頁.
- ^ Coster-Mullen (2012),第100–101頁.
- ^ Russ (1990),第55頁.
- ^ Rhodes (1986),第691頁.
- ^ Campbell (2005),第41頁.
- ^ Russ (1990),第56–57頁.
- ^ Campbell (2005),第38–40頁.
- ^ Lewis & Tolzer (1957),第72頁.
- ^ Russ (1990),第59頁.
- ^ 57.0 57.1 Timeline #2 – The 509th; The Hiroshima Mission. Manhattan Project Heritage Preservation Association.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1).
- ^ Coster-Mullen (2012),第34–35頁.
- ^ Hoddeson et al. (1993),第393頁.
- ^ McLellan, Dennis. George Marquardt, U.S. war pilot over Hiroshima, dies at 84. The Seattle Times.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 ^ Alvarez & Trower (1987),第66頁.
- ^ Russ (1990),第60頁.
- ^ Russ (1990),第63頁.
- ^ Russ (1990),第64–65頁.
- ^ Laurence, William L. Eyewitness Account of Atomic Bomb Over Nagasaki.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 ^ 66.0 66.1 The Story of Nagasaki.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2013-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5).
- ^ 67.0 67.1 67.2 Timeline #3 – The 509th; The Nagasaki Mission. Manhattan Project Heritage Preservation Association.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1).
- ^ Russ (1990),第72–74頁.
- ^ Russ (1990),第75頁.
- ^ Russ (1990),第80頁.
- ^ Hawkins (1946),第291頁.
- ^ Russ (1990),第83頁.
參考
[編輯]- Alvarez, Luis W.; Trower, W. Peter. Discovering Alvarez: Selected Works of Luis W. Alvarez, with Commentary by his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ISBN 978-0-226-81304-2. OCLC 15791693.
- Bowen, Lee. Vol. I, Project Silverplate 1943–1946 (PDF). The History of Ai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he Atomic Energy Program, 1943–1953. Washington, D.C.: U.S. Air Force, Air University Historical Liaison Office. 1959 [2013-07-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2-22).
- Campbell, Richard H. The Silverplate Bombers: A History and Registry of the Enola Gay and Other B-29s Configured to Carry Atomic Bomb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2005. ISBN 0-7864-2139-8. OCLC 58554961.
- Christman, Albert B. Target Hiroshima: Deak Parson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tomic Bomb.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120-3. OCLC 38257982.
- Coster-Mullen, John. Atom Bombs: The Top Secret Inside Story of Little Boy and Fat Man. Waukesha, Wisconsin: J. Coster-Mullen. 2012. OCLC 298514167.
- Dvorak, Darrell F. The other atomic bomb commander: Colonel Cliff Heflin and his "Special" 216th AAF Base Unit. Air Power History. 2012-12-22, 59 (4): 14–27. ISSN 1044-016X.
- Hawkins, David. Project Y: The Los Alamos Project Inception through August 1945 (PDF). Manhattan District History. Los Alamos, New Mexico: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46 [2011-08-11].
- Hoddeson, Lillian; Henriksen, Paul W.; Meade, Roger A.; Westfall, Catherine L. Critical Assembly: A Technical History of Los Alamos During the Oppenheimer Years, 1943–1945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521-44132-3. OCLC 26764320.
- Jones, Vincent. Manhattan: The Army and the Atomic Bomb (PDF).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5 [2013-08-25]. OCLC 1091387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0-07).
- Krauss, Robert; Krauss, Amelia (編). The 509th Remembered: A History of the 509th Composite Group as Told by the Veterans Themselves, 509th Anniversary Reunion, Wichita, Kansas October 7–10, 2004. Buchanan, Michigan: 509th Press. 2005. ISBN 978-0-923568-66-5. OCLC 59148135.
- Lewis, Robert A.; Tolzer, Eliot. How We Dropped the A-Bomb. Popular Science. August 1957: 71–75, 209–210.
- Ramsey, N. F. History of Project A. Coster-Mullen, John (編). Atom Bombs: The Top Secret Inside Story of Little Boy and Fat Man. United States: J. Coster-Mullen. 2012. OCLC 298514167.
- Rhodes, Richard.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6. ISBN 0-684-81378-5. OCLC 13793436.
- Russ, Harlow W. Project Alberta: The Preparation of Atomic Bombs For Use in World War II. Los Alamos, New Mexico: Exceptional Books. 1990. ISBN 978-0-944482-01-8. OCLC 24429257.
- (美)萊斯利·R·格羅夫斯. 现在可以说了 美国制造首批原子弹的故事. 由鍾毅; 何偉翻譯.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1-08 (中文(中國大陸)).
- (美)克里斯·華萊士; (美)米奇·韋斯. 1945倒计时 原子弹爆炸与改变历史的116天. 由姜昊騫翻譯.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1-10. ISBN 978-7-5726-0202-3 (中文(中國大陸)).
- (美)詹姆士·R.阿賽(James R.Asay); (美)拉利特·C.卡比爾達斯(Lalit C.Chhabildas); (美)傑弗瑞·勞倫斯(R.Jeffery Lawrence); (美)瑪麗·安·斯溫妮(Mary Ann Sweeney). 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冲击波研究发展历程. 由吳強; 李俊; 耿華運翻譯.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22-12. ISBN 978-7-118-12669-3 (中文(中國大陸)).
- (美)沙希利·浦洛基. 万有引力 原子与灰烬 核灾难的历史浦洛基作品集. 萬有引力書系 浦洛基作品集. 由李雯露; 王梓誠翻譯.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3-10. ISBN 978-7-218-16722-0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瑞·蒙克. 奥本海默传 深入核心. 啟真·科學家. 由劉小雨翻譯.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4-04. ISBN 978-7-308-24721-4 (中文(中國大陸)).
- 吳明靜; 沈晏平; 王燕; 李合香; 鄭悅萍. 核以卫国 胡思得传.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叢書;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叢書.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4-03. ISBN 978-7-5710-2354-6 (中文(中國大陸)).
- (美)尚恩·B.卡羅爾. 非凡的生物. 由王志彤翻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3-01. ISBN 978-7-5722-5098-9.
外部連結
[編輯]- YouTube上的Video footage of the bombing of Nagasaki (silent)
- Instructions to CG XXI Bomber Command regarding 'Project A' (PDF). National Archives. 1945-05-09 [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