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亞·卡蘭姆

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波斯語:محمد سیاه قَلَم,土耳其語:Mehmed Siyah Kalem),另譯「黑筆」穆罕默德[1],是在包括約80幅現存的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的繪畫對開本、水墨畫 ( 黑筆畫') 和書法作品上簽名的人,被認為是這些作品的插畫家。收錄這些畫作的畫冊被稱為《征服者》。[2]這些繪畫描繪了該時期的文化與宗教儀式規範,為解讀當時的人口分布與地理狀況提供了依據。[2]作品最大尺寸為 335 × 485 厘米,普遍被認為源自伊朗,並顯著受到中國藝術技法的深刻影響,同時包含佛教與薩滿教的符號元素——這兩種信仰在伊斯蘭教傳入前是中亞地區的主流宗教。[3]
在色調與主題上,這些畫像代表了波斯繪畫技藝的巔峰,涵蓋莫扎法爾王朝、札剌亦兒王朝及土庫曼時期的作品。[4]它們常被歸名於代稱「烏斯塔德·錫亞·卡蘭姆」,可粗略翻譯為「黑筆大師」。關於錫亞·卡蘭姆是個人還是藝術家團體,學界一直存在分歧。爭議源於作品風格缺乏連貫性,且每幅作品的「錫亞·卡蘭姆」簽名書寫方式與位置均不相同。[2]
畫中人物涵蓋伊朗、突厥、漢、蒙古等多民族文化,年代可追溯至突厥化的蒙古征服者帖木兒統治後的一個世紀。其內在藝術價值尤為突出,包含魔鬼意象的超自然描繪、歐亞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當時文化與死者關係的具象呈現。
這些作品現保存於伊斯坦堡的托普卡帕宮圖書館;柏林國立圖書館的Diez Albums部分內容與之密切相關。 [3]
歸因
[編輯]最初,該收藏中的冊頁繪畫和素描作品都被歸於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名下。這些作品上的署名形式包含潦草的速記或優雅的波斯懸體題款,部分作品還帶有「烏斯塔德」的尊稱,表明創作者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5]
關於該代稱的考證引發了學術爭議:部分學者將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與赫拉特畫家哈吉·穆罕默德(Hajji Muhammad)相關聯。[6]另有研究認為葉爾孤白蘇丹的宮廷畫師謝希(Shaykhi)和德爾維什·穆罕默德(Darvish Muhammad)曾與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共同參與該畫集創作,同時有假說提出德爾維什·穆罕默德與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可能是同一人。[5]然而當前學術界普遍形成共識,認為這些畫作更可能是多位藝術家的共同成果。[7]
主題
[編輯]
該收藏中的畫作包含惡魔、怪物、營地生活、動物、精靈般生物及身著漢蒙服飾的人物形象。與具象描繪並存的還有自然細節(如岩石與樹木),這些元素在葉爾孤白蘇丹時期土庫曼宮廷繪畫中反覆出現。[5]
這些更具奇幻色彩且用色濃烈的[8]畫像似乎映射出成吉思汗統治時期的破敗與荒蕪景象。[9]這些畫面以深暗色調、粗重線條及高度動態化人物為特徵,採用未施膠、未拋光的紙張與有限色域,將活躍形象置於空白背景之上。[10]
這些作品構圖充滿表現張力,多個人物呈現狂喜儀式或舞蹈狀態。[11]奇幻怪物取材於前伊斯蘭時期的中亞民間傳說,因其地處中東、南亞與東亞文化交匯帶,其形象與印度、中國及中東傳說中的生物存在相似性。[9]大量世俗場景描繪了中亞草原各族群的日常生活,尤以突厥人與伊朗人為焦點:浣洗衣物、向爐灶吹火、懸掛成排弓箭等細節均有呈現。[12]此外,錫亞·卡蘭姆藏品中的一幅畫似乎是根據一幅歐洲油畫改編的,畫中描繪了赫拉克勒斯扼殺獅子的場景。[13]畫中人物身著各類頭飾服飾,攜帶不同工具、武器,參與多樣化儀式。[9]
學界普遍認同這些插圖最初屬於某個捲軸的連貫序列,展示時可能配有敘述文本。專家經考證判定現存畫作系從單一捲軸切割後無序拼貼而成。[2]
插圖的若干特徵與札剌亦兒繪畫存在關聯,尤其體現於《大札剌亦兒列王紀》——這部未完成手稿的插圖同樣散見於多個畫冊[13]。細密畫受到中國藝術影響,既體現於蜿蜒線條與流動韻律,亦見於人物身著漢地傳統服飾的造型。這些作品因詳盡記錄歷史中亞消逝世界的生活圖景而具備特殊歷史價值:包括工具、服飾、儀式、頭飾及家畜馴養方式的視覺文獻。[9]
這些宗教儀式,尤其是舞蹈人物的狂喜動作,充滿了情感和激烈的手勢,展現出佛教和伊斯蘭繪畫中常見的蜿蜒扭曲的肢體圖案。[12]
圖像學
[編輯]這些圖畫的來源尚不明確;某些部分可能受到《列王紀》和聖經人物所羅門的影響。其餘繪製於空白背景上的作品(例如營地場景圖)初看像是連貫系列的一部分,但細察後更可能屬於獨立習作[13]此外,鑑於其尺寸常存差異,其確切功能無法確定,不過它們可能是為皇室精英們講故事而設計的。[4]

惡魔主題繪畫主要收錄於H.2153畫冊。這些惡魔常被描繪進行人類活動:如鋸樹、飲酒及演奏樂器。[14]它們呈現半裸體態,多著短裙赤足,部分肩披長巾。[14]有學者認為惡魔佩戴的項鍊、耳環、墜飾及手足鐲等配飾暗含蘇菲主義關聯——在權力更迭、政局動盪的歷史背景下,這些作品或許構成對蘇菲修士的隱晦批判。[13][14]
選擇在畫作中大量呈現惡魔形象,旨在將其塑造為危及社會的負面存在體。《列王紀》與聖經人物所羅門均將北方指認為惡魔領地,而錫亞·卡蘭姆通過此意象暗示了與北方遷徙而來的蘇菲修士之間的潛在關聯。[13]
出處
[編輯]據信穆罕默德·錫亞·卡蘭姆曾生活在欽察草原的某地,可能是蒙古斯坦、突厥斯坦或東部安那托利亞地區。[2]錫亞·卡蘭姆畫作中奇特的圖像志體系,直接源於藝術家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其繪畫靈感可能融合了土庫曼、中國、波斯與蒙古文化的元素,暗示作品具有東方來源。[15]儘管關於以該風格創作的畫家(或畫家群體)生平與作品存在諸多推測,但其美學特質與藝術靈感無疑源自中亞或西南亞地區最具辨識度的多種繪畫流派。[2]
現存畫頁取自多幅經歷戰爭與領土占領而輾轉易主的捲軸。這些存世畫頁被記錄於伊斯坦堡與塞利姆一世蘇丹托普卡帕宮圖書館的藏品清單中,標明是其1514年波斯遠征所得的戰利珍寶。[9]
1910年,錫亞·卡蘭姆畫作亮相慕尼黑伊斯蘭藝術展。自該展覽起,眾多學者試圖從地理與歷史維度精準定位藝術家的出現時空,由此催生出多元學術觀點。[2][7]
畫冊
[編輯]-
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包括男人洗衣服、生火做飯和攜帶弓箭
-
野豬戰鬥研究
-
第 90 頁,正面;非洲表演場景
-
對開本;惡魔、死者和生者的戰鬥
-
大篷車
-
兩個惡魔捆綁一條被捕獲的龍
-
被鎖鏈鎖住的惡魔
-
立身斥責的惡魔
-
娛樂場所里的惡魔
-
惡魔鋸樹
-
偽裝的惡魔
參考資料
[編輯]- ^ 奧罕‧帕慕克. 別樣的色彩: 閱讀·生活·伊斯坦堡, 小說之外的日常. 由顏湘如翻譯. 麥田出版社. 2015. ISBN 9786263103924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2.5 2.6 Erzen, Jale Nejdet. Mehmet the Black Pen. 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 Aesthetics. 2020, (6): 83–89. doi:10.6280/JAAA.202005_(6).0008.
- ^ 3.0 3.1 Bloom; Blair, 21
- ^ 4.0 4.1 "Siāh-Qalam 'black pen" the genre of paintings or drawings done in pen and ink; the painters of such drawings". Encyclopædia Iranica. Retrieved 27 September 2015
- ^ 5.0 5.1 5.2 Robinson, B.W. Grube, Ernst J.; Sims, Eleanor , 編. Siyah Qalam. Between China and Iran: Paintings from Four Istanbul Albums. 23–26 June 1980: 62–65.
- ^ Togan, Zeki Velidi. On the Miniatures in Istanbul Libraries. Baha Matbaasi. 1963.
- ^ 7.0 7.1 Çağman, Filiz. Glimpses into the Fourteenth-Century Turkic World of Central Asia: The Paintings of Muhammad Siyah Qalam. Turks: Journey of a Thousand Years. 2005: 148–189.
- ^ Bloom; Blair, 225
- ^ 9.0 9.1 9.2 9.3 9.4 Walther, 254
- ^ Gertsman, Elina; Rosenwein, Barbara H. Demon in Chains, Illustrated Single Page Manuscript, c. 1453, Style of Muhammad Siyah Qalam (Iran?), Opaque Watercolor and Gold on Paper; 25.70 × 34.40 Cm (10 1/16 × 13 1/2 Inches).
. The Middle Ages in 50 Objects. 2018: 100–04. ISBN 9781316577189. doi:10.1017/9781316577189.026.
- ^ Robinson, 37
- ^ 12.0 12.1 Walther, 255
- ^ 13.0 13.1 13.2 13.3 13.4 O'Kane, B. Siyah Qalam: The Jalayrid Connections. Oriental Art. 2003, 48 (2): 2–18.
- ^ 14.0 14.1 14.2 Shams, Elham; Farrokhfar, Farzaneh. Sufis or Demons: Looking at the Social Context of Siyah Qalam's Paintings.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2020, 23 (1): 102–143. S2CID 214538803. doi:10.1177/0971945819895412.
- ^ Sahiner, Rifat. I, Mehmet Siyah Kalem, Master of Humans and Demons. Articles on Siyah Kalem's Miniatures by Ten Authors. 2007, 14 (4):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