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軀體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軀體化(英語:Somatization)是指個體在遭受心理困擾或情緒壓力時,將這些內在的痛苦和衝突透過身體症狀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現象。這些症狀通常缺乏明確的器質性病變依據,卻真實存在,並促使患者尋求醫療幫助。[1][2]

該術語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威廉·施特克爾(德語:Wilhelm Stekel)於1924年提出[3],後被用於描述一類在醫學上常見卻難以歸類的身心現象。

表現形式

[編輯]

軀體化的症狀種類繁多,常見包括:頭痛胃痛胸悶呼吸困難失眠疲勞肢體麻木等。這些症狀並非患者主觀編造,而是潛意識層面對痛苦的真實表達。

心理機制

[編輯]

軀體化被認為是一種防禦機制,即個體將難以言說或承受的情緒壓抑在潛意識中,並「轉化」為身體的不適。這在情感表達受限、文化上對心理疾病帶有污名化的人群中尤為常見。

與其他障礙的區分

[編輯]

軀體化有別於解離症,後者表現為意識記憶身份的分離,如失憶、人格解離等;而軀體化則以身體症狀為主。兩者都可以是心理創傷的表現方式,但防禦機制與臨床表現不同。在某些情況下,兩者亦可能共存。

流行病學

[編輯]

軀體化現象在全球廣泛存在,且具有跨文化特徵[4]。其表現形式、就診頻率及社會接受度可能隨文化背景而有所差異。

臨床意義

[編輯]

在醫療實踐中,識別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可避免過度醫療和誤診,也有助於推動心理干預。現代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學治療、正念療法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ipowski, ZJ. Somatization: the concep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8, 145 (11): 1358–1368. PMID 3056044. doi:10.1176/ajp.145.11.1358. 
  2. ^ Adriana Feder, M.D. Somatiz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R. L. Woolfolk, L. A. Allen, Treating Somatization (2006), p.5
  4. ^ P. S. Sutker, H. E. Adams,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Psychopathology (2001), p.217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