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銀河間

身處銀河間 | |
---|---|
《宇宙大探索》分集 | |
劇集編號 | 第1集 |
導演 | 布蘭農·布拉加[1][2] |
編劇 | 安·德魯彥[3][4] 史蒂文·索特[3][4] |
旁白 | 尼爾·德葛拉司·泰森 |
音樂 | 亞倫·史維斯查 |
剪接 | John Duffy Michael O'Halloran Eric Lea |
製作代碼 | 101 |
首播日期 | 2014年3月9日 |
長度 | 44分鐘 |
客串演員 | |
《身處銀河間》[5](英語:Standing Up in the Milky Way,又譯佇立銀河[6])是美國紀錄片劇集系列《宇宙大探索》的第一集。該集於2014年3月9日在福克斯電視網旗下的多個頻道播出,包括國家地理頻道、FX、Fox Life等。本集由劇集主持人、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葛拉司·泰森主持,布蘭農·布拉加執導,莉維婭·哈尼奇(Livia Hanich)和史蒂文·霍爾茨曼(Steven Holtzman)製作,安·德魯彥和史蒂文·索特編劇。
該系列是20世紀80年代卡爾·薩根主持的電視劇《宇宙:個人遊記》的續集[7],現由泰森主持。其主題包括天文學、太空與時間、天體物理學、生物學以及其他科學領域。在本集中,泰森帶領觀眾遊覽太陽系和銀河系,介紹了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焦爾達諾·布魯諾及其對宇宙的見解,回顧了從宇宙誕生至今的「宇宙歷」,最後向卡爾·薩根致敬。本集首次播出時,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發表了簡短的開場致辭[8][9]。
該集獲得了好評,但因在布魯諾生平的呈現上存在歷史準確性等問題而受到批評。此外,它還獲提名並贏得了第66屆黃金時段創意藝術艾美獎的最佳電視劇音樂創作獎[10]。
劇情簡介
[編輯]
泰森的「想像力飛船」可以抵達時間與空間的任何地方。泰森乘坐「想像力飛船」出發,探索地球在室女座超星系團中的宇宙坐標,以及它在時空中的位置。當觀眾與他一同漂浮穿過太陽系的行星時,他掠過金星,展示了這顆行星強烈的溫室效應及其極高的溫度。接著,他探索了木星的大紅斑——一個大小是地球三倍的颶風,並通過對比展示出地球在大紅斑下的渺小。隨後,他路過了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1號,並解釋旅行者金唱片的用途。
穿過了太陽系的最外圍奧爾特星雲後,泰森解釋了人類在宇宙中的視覺是多麼有限,並輔以紅外相機「看到」極其黑暗的流浪行星作為例子。隨後,他探討了氣泡理論。可觀測的宇宙可能只是多重宇宙氣泡集合中的一顆氣泡,類似於瀑布中的水滴。
在本集後半部分的動畫片段中,泰森討論了16世紀義大利哲學家焦爾達諾·布魯諾(由塞思·麥克法蘭配音[11])的生平與思想。布魯諾做了一個夢,夢見太陽不過是一顆普通的星星,而宇宙中存在眾多如太陽系一般圍繞有行星的恆星。泰森隨後指出布魯諾的猜想在當時缺乏科學依據,但這些猜想也可以為後人提供指引。之後,他介紹了卡爾·薩根的宇宙日曆,展示了宇宙的歷史。本集以泰森介紹卡爾·薩根的人生與事業作為結尾,並提到了他與薩根的第一次見面,以及薩根如何激勵他成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
製作
[編輯]
安·德魯彥、史蒂文·索特以及天體物理學家泰森曾計劃製作卡爾·薩根《宇宙:個人遊記》的全新續集,並在薩根去世後仍繼續向多家電視台推銷這一想法。[12]2008年,製片人塞思·麥克法蘭在科學與娛樂交流中心與泰森會面,泰森向他介紹了重啟《宇宙》系列的想法。[13]麥克法蘭對此產生了興趣,並將該想法提交給了福克斯廣播公司電視網絡。[14]
該集由布蘭農·布拉加導演,德魯彥和索特為編劇。該集介紹了哲學家布魯諾的一生,其配音由本劇執行製片人麥克法蘭擔任[15],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角色由麥克法蘭和演員保羅·特爾弗配音。[3]本集的特效由位於紐約市的 DIVE VFX 工作室製作。[16]該集還引入了一艘由概念藝術家瑞安·丘奇重新設計的全新「想像力飛船」。其被The Verge稱之為"J·J·艾布斯的進取號星艦"。[17]該集的動畫部分由卡拉·瓦洛製作。[18]
反響
[編輯]該集首播時在18-49歲年齡段的收視率為2.1%,收視份額為5%,有577萬美國人通過福克斯電視台觀看[19]。然而,尼爾森公司估計,共有850萬人通過福克斯旗下的10個頻道觀看了周日的節目,包括福克斯廣播、國家地理頻道和FX頻道[20]。該劇的執行製片人麥克法蘭在推特上表示,僅在美國就有1200萬名觀眾觀看了《宇宙大探索》的首播,如果加上在DVR上觀看的觀眾,則總觀看人數達到1750萬[21]。
本集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影音俱樂部的John Teti表示:「《宇宙大探索》既雄心勃勃又別具一格。它試圖在每周 44 分鐘的電視劇中傳達人類最廣闊的思想。」並對該劇的創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也批評了該劇「劇本粗糙,這種粗糙在本集後續部分會更頻繁地出現」[22]。IGN的 Max Nicholson 給本集打了8.5分(「優秀」),總結道:「這部紀錄片系列毫不掩飾地描繪了有爭議的宗教組織形象,但它向創造性思維伸出了橄欖枝,並以一種充滿奇思妙想的方式探討了信仰的概念。」[15]Slate雜誌記者Phil Plait也給出了積極的評價,他說他認為這集節目「更有趣且意義深遠的地方在於,其闡述了對思想的壓制,以及探索思想自由的偉大之處」[23]。
其他評論則批評了有關布魯諾片段的歷史準確性,並質疑該劇為何沒有刻畫同時期更重要的天文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或托馬斯·迪格斯,或者更早的中世紀自然哲學家庫薩的尼各老。他們先於布魯諾提出了多元世界的可能性。[24][25]
2014年3月9日,該劇集在奧克拉荷馬市福克斯旗下電視台KOKH-TV首播時,節目被中斷了15秒,FOX 25晚間新聞的廣告覆蓋了泰森描述人類進化的獨白部分。[26]KOKH-TV就此事發表聲明道歉,並否認了該事件是故意為之,而是「操作員失誤」造成的。 [27]
參考文獻
[編輯]- ^ Megan Gannon. Why the New 'Cosmos' TV Series Is Coming to Fox. Space.com. 2014-03-05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 ^ Matt Tucker. Cosmos #1.1: "Standing Up in the Milky Way" Review. KSITETV. 2014-03-10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 ^ 3.0 3.1 3.2 Bill Pope. Standing Up in the Milky Way.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March 9, 2014. Fox Broadcasting Company.
- ^ 4.0 4.1 "Cosmos: A Sapcetime Odyssey" - Fact Sheet. FOX Flash. [201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30).
- ^ 宇宙時空之旅 -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 香港. [201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 ^ 宇宙大探索. 力新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5-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7-11) (中文).
- ^ Overbye, Dennis. A Successor to Sagan Reboots Cosmos.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3-03: D2 [2025-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 ^ Seppala, Timothy J. Cosmos debuts tonight with a special message from Barack Obama. Engadget. AOL Inc. 2014-03-09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 ^ Boyle, Alan. Obama Launches Cosmos: 'The Next Great Discovery Could Be Yours'. NBC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4-03-13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Complete 2013-2014 Nominations List (PDF). Emmy Awards. July 2014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27).
- ^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 The Voyage Continues,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Blu-ray Cat. # 2293207
- ^ Dave Itzkoff. 'Family Guy' Creator Part of 'Cosmos' Updat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8-05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Meredith Blake. Seth MacFarlane hopes 'Cosmos' counteracts 'junk science,' creationism. Los Angeles Times. 2014-03-07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6).
- ^ Nicola Davis. Cosmos: how the creator of Family Guy remade Carl Sagan's pivotal TV series. The Guardian. 2014-04-06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 ^ 15.0 15.1 Nicholson, Max.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 'Standing Up in the Milky Way' Review. IGN. 2014-03-07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 ^ Jennifer Wolfe. DIVE VFX Tackles Effects for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2014-03-14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Bryan Bishop. 'Cosmos' review: making science cool again. The Verge. 2014-03-09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Victoria McNally. Learn More About the Awesome Animation Sequences in Cosmos From Producer Kara Vallow. Geekosystem. 2014-03-06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9).
- ^ Kondolojy, Amanda. Sunday Final Ratings: 'Resurrection', 'Once Upon a Time' & 'The Amazing Race' Adjusted Up. TV by the Numbers. 2014-03-11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 ^ Collins, Scott. Neil deGrasse Tyson's 'Cosmos' premiere ratings: 40M first week?. L.A. Times. 2014-03-10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 ^ MacFarlane, Seth. Seth MacFarlane. Twitter. Twitter.com. 2014-03-10 [2014-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7).
- ^ Teti, John.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begins by going as big as science can. The A.V. Club. The Onion. 2014-03-09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16).
- ^ Plait, Phill. Cosmos: On the Shores of the Cosmic Ocean. Slate. The Slate Group. 2014-03-10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4).
- ^ Powell, Corey S. Did Cosmos Pick the Wrong Hero?. Discover. Kalmbach Publishing. 2014-03-10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 ^ Campbell, Hank.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 The Review. Science 2.0. 2014-03-07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9).
- ^ Grenoble, Ryan. Oklahoma TV Station Cuts Reference To Evolution In Neil deGrasse Tyson's Cosmos. The Huffington Post. AOL Inc. 2014-03-13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
- ^ FOX 25 apologizes for error during Cosmos. KOKH-TV. WorldNow. 2014-03-13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