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資訊處理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資訊處理,指資訊相對於觀察者來說的處理、變化過程或方式。電腦的功用是將資料經過處理後變成資訊,思維是軟體,大腦是硬體。[1]它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40至50年代。[2]電腦使用指令來執行處理動作,所謂指令是告訴電腦如何執行特定工作的步驟。而將一組相關指令為共同目的而組織再一起的集合則稱為軟體。電腦通常儲存資料、資訊和指令,以供未來使用。有些人將輸入、處理、輸出和儲存這一連串的動作,合稱為資訊處理週期。現在大部份電腦都可以和其他電腦溝通。因此,通訊也已經成為資料處理週期中的要素。

兩種類型

[編輯]

資訊處理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可以是集中式的,也可以是分散式(分散式)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分散式處理方法以聯結主義的名義開始流行。連接主網路由不同的節點組成,它通過「啟動效應」起作用,當「主節點啟用連接的節點」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但「與語意網絡不同,它不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單個節點,而是知識以不同啟用節點的組合來表示」(Goldstein,引自 Sternberg,2012 年)。

認知心理學領域

[編輯]

認知心理學中,資訊處理是指人類思考一件事情在人體內(特別是腦部)所途經的流程、迴路。

  1. ^ Shannon & Weaver 1963.
  2. ^ Sternberg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