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環菌
外觀
蜜環菌![]() | |
---|---|
![]() | |
科學分類 ![]()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綱: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傘菌目 Agaricales |
科: | 膨瑚菌科 Physalacriaceae |
屬: | 蜜環菌屬 Armillaria |
種: | 蜜環菌 A. mellea
|
二名法 | |
Armillaria mellea (Vahl) P. Kumm., (1871)
| |
異名 | |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P. Karst., (1881) |
Armillaria mellea | |
---|---|
![]() | |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 | 蕈傘為凸面 或平坦 |
![]() ![]() | 子實層連生 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一小段 |
![]() | 環狀蕈柄 |
![]() | 孢印白色 |
![]() | 寄生真菌 |
![]() ![]() | 美味 但不建議食用 |
蜜環菌(學名:Armillaria mellea),又名榛蘑、臻蘑、蜜蘑、蜜環蕈、櫟蕈,分布於全球各地區,是蜜環菌屬可食用擔子菌門真菌。它是一種植物病原體,是由密切相關且形態相似的物種組成的隱存種複合群的一部分。 它會導致許多植物物種出現蜜環菌屬根腐病,並在受感染的樹根周圍產生蘑菇。 感染症狀出現在受感染樹木的樹冠上,表現為葉子變色、生長減少、樹枝枯死和死亡。 蘑菇是可以食用的,但有些人可能不耐受。 該物種能夠通過菌絲體中的生物發光產生光。
蜜環菌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溫帶地區。
該種黑色菌素生長於春天與秋天的低中海拔林區,數天生,肉質軟韌質,菌蓋2cm-8cm寬,全株可食。也是偶見木棲腐生或木棲寄生的野菇之一種。
野生蜜環菌能在針葉林中大量生長,曾經是極少數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蜜環菌的栽培起初始於天麻栽培的需要,因為天麻需要藉助蜜環菌的菌絲體提供養分。這種做法從1994年就有了。[1][2]2017年,黑龍江菇農成功栽培出蜜環菌的子實體(榛蘑)。[3]現在利用收走天麻剩下的菌絲體,加以額外的木材提供營養,就可以在產出天麻後再收一批榛蘑。[4]
主要特徵
[編輯]多數蜜環菌整體呈蜜黃色或淡土黃色,也有顏色發白的。菌蓋頂部通常有小鱗片,有蜜色菌環。有資料稱蜜環菌會在黑暗中會發出微弱的光。
參考文獻
[編輯]- 周文能、張東柱,《野菇圖鑑》,2005年,台北,台灣館出版社。
外部連結
[編輯]警告:默認排序鍵「蜜環菌」覆蓋了之前的默認排序鍵「Armillaria mellea」。
- ^ 天麻栽培方法 [Method for cultivating Gastrodia elata]. Google Patent. January 20, 1994 (中文).
- ^ 天麻育种有“良方”. www.panan.gov.cn.
- ^ 哈爾濱新聞網. 我省菇农首次种植榛蘑成功. www.sohu.com. 2017-06-14.
- ^ 吉林鄉村廣播. 榛蘑人工栽培如何做才可行呢?专家给你最好的答案......_乡村. www.sohu.com. 20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