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維特里·黛維
薩維特里·黛維·穆克吉 সাবিত্রী দেবী মুখার্জী | |||||||||||
---|---|---|---|---|---|---|---|---|---|---|---|
![]() 薩維特里·黛維,攝於1937年 | |||||||||||
出生 | 馬克西米亞妮·朱利亞·波爾塔 1905年9月30日 ![]() | ||||||||||
逝世 | 1982年10月22日![]() | (77歲)||||||||||
公民權 | 法國(1905—1928;放棄) 希臘(1928—1982;死亡) | ||||||||||
教育程度 | 里昂大學(文學碩士、理學碩士、哲學博士) | ||||||||||
職業 | 教師、作家、政治活動家、間諜 | ||||||||||
知名作品 | 《雷霆與太陽》 《人類的控罪》 《反抗》 《爐中之金:戰後德國紀實》 《永恆不歇:獻詩》 | ||||||||||
配偶 | 阿西特·克里希納·穆克吉 | ||||||||||
|
薩維特里·黛維·穆克吉(孟加拉語:সাবিত্রী দেবী মুখার্জী;1905年9月30日—1982年10月22日),本名馬克西米亞妮·朱利亞·波爾塔(法語:Maximiani Julia Portas),出生於法國的希臘-義大利裔法西斯主義者、納粹同情者、間諜。她在印度為軸心國從事針對同盟國的間諜活動,是秘傳希特勒主義的早期倡導者。[1][2][3]20世紀60年代,她成為新納粹地下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1][3][4]
薩維特里主張將印度教與納粹主義融合在一起,宣稱阿道夫·希特勒是印度教神祇毗濕奴的一位化身。[5]她將希特勒描繪為人類的犧牲者,認為他的出現將終結最黑暗的世代——爭鬥時。在她的觀念中,這一世界末世時期是由她視為邪惡勢力的猶太人所引發的。[3]
她的著作對新納粹主義和納粹神秘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6]她拒斥猶太教和基督教,而是信奉一種泛神論的一元論世界觀,認為自然界是由神聖的能量-物質構成的統一宇宙。[7]在新納粹主義內部,她積極推動神秘學和生態學思想,[8]其思想亦對另類右翼產生了一定影響。[9]她還對智利外交官米格爾·塞拉諾產生了影響。1982年,佛朗哥·弗雷達出版了她的著作《爐中之金》的德文譯本,並將其年度評論期刊《展望》(Risguardo,創刊於1980年)的第四卷專門獻給薩維特里·黛維,稱她為「雅利安異教的傳教士」。[1]
戰後時期,薩維特里與弗朗索瓦絲·迪奧爾[10]、奧托·斯科爾茲內[10]、約翰·馮·萊斯[10]以及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等人有著密切交往。[10]她也是世界民族社會主義者同盟的創始成員之一。[2]
早年生活
[編輯]薩維特里·黛維於1905年出生於法國里昂,原名馬克西米利亞妮·朱利亞·波爾塔。她的父親馬克西姆·波爾塔是具有希臘血統的法國公民,母親朱利亞·波爾塔(本姓納什)則是義大利裔英國人。馬克西米利亞妮·波爾塔出生時早產了兩個半月,體重僅有930克,[1]起初並不被看好能活下來。她從小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觀點。自幼至終生,她都是動物權利的堅定倡導者。她最早的政治傾向與希臘民族主義有關。[2]
波爾塔主修哲學與化學,並在里昂大學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及一項哲學博士學位。[3]隨後,她前往希臘旅行,考察了那裡的傳奇遺蹟。在此期間,她接觸到了海因里希·謝里曼在安納托利亞發現卍字符的相關資料。她據此得出結論,古希臘人起源於雅利安人。她的前兩本書即為她的博士論文,分別是《對西奧菲勒斯·凱里斯的批判性論文》(Essai-critique sur Théophile Kaïris, Lyon: Maximine Portaz, 1935)以及《數學的簡潔性》(La simplicité mathématique, Lyon: Maximine Portaz, 1935)。[來源請求]
納粹主義
[編輯]1928年初,波爾塔放棄了法國國籍,取得了希臘國籍。1929年大齋期,她隨團前往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朝聖,在此過程中,她下定決心稱為一名納粹分子。[8]
1932年,波爾塔前往印度,尋找一個仍存的異教雅利安文化,她認為印度體現了「種族隔離的最佳形式」。[11]她正式皈依印度教,並取名薩維特里·黛維(印地語:सावित्री देवी;梵語意為「陽光女神」)。她在印度教傳教會擔任志願者,積極反對猶太教和基督教,並撰寫了《給印度教徒的警告》,以支持印度教民族主義和印度獨立運動,號召人們抵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1]20世紀30年代,她在印度散發支持軸心國的宣傳資料,並從事針對英國勢力的情報活動。[3]她聲稱,在二戰期間,她曾協助印度國民軍領袖、親軸心國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與大日本帝國的代表建立聯繫。[12]
二戰
[編輯]
二戰期間,黛維與軸心國的聯繫使她與母親發生衝突——她的母親在德國占領法國期間曾加入法國抵抗運動。[13]1940年,黛維嫁給了阿西特·克里希納·穆克吉,一位持納粹觀點的孟加拉婆羅門,他是親德報紙《新水星》的編輯。1941年,黛維將盟軍對希臘提供軍事支持、對抗義大利和德國的行動解讀為對希臘的「入侵」。她與丈夫居住在加爾各答,繼續為軸心國從事情報收集工作。兩人通過接待盟軍人員的方式,與其交流、套取軍事情報,並將所獲信息傳遞給日本情報官員。日軍隨後利用這些情報,對盟軍的空軍基地和陸軍部隊發動了攻擊。[12]
戰後納粹主義活動
[編輯]二戰結束後,1945年末,黛維以「薩維特里·黛維·穆克吉」的身份前往歐洲,[10]此時她持有作為一名英屬印度臣民之妻的英屬印度護照。她短暫停留於英格蘭,隨後前往法國看望母親,兩人因母親曾支持法國抵抗運動爾發生激烈爭執。[14]之後,黛維前往冰島,並於1947年4月5日—6日親眼目睹了海克拉火山的噴發。[15]她短暫返回英格蘭,隨後又前往瑞典,並在那裡會見了著名探險家、地理學家斯文·赫定。[1]
1948年6月15日,黛維登上了北方快車,從丹麥前往德國。[1]在德國,黛維散發了數千份手寫傳單,號召「德國的男男女女」要「堅守我們光榮的民族社會主義信仰,奮起抵抗!」她將這段經歷記錄在其著作《爐中之金》中。該書後來經過重新編輯,並以《爐中之金:戰後德國見聞》為題再版,以紀念她的一百周年誕辰。[1][10]
因為張貼宣傳單,她被逮捕,並於1949年4月5日在杜塞道夫接受審判,罪名是在盟國管制理事會統治下的德國領土上宣傳納粹思想。她被判處三年監禁。在韋爾監獄服刑期間,她與其他納粹和黨衛軍囚犯建立了友誼,這段經歷後來被她記錄在著作《反抗》中。1949年8月,她被提前釋放並驅逐出德國。隨後,她返回法國,暫居於里昂。[1][10]
1953年4月,黛維以婚前姓名申請到了一本希臘護照,以便重新進入德國。在德國期間,她展開了一詞她所稱的「朝聖之旅」,前往納粹的「聖地」。她先從雅典飛往羅馬,然後乘火車穿越布倫納山口進入她所謂的「大德意志」,並將其視為「所有具有種族意識的現代雅利安人的精神家園」。在這次旅行中,她探訪了多個與阿道夫·希特勒生平及納粹黨歷史密切相關的地點,以及一些德國民族主義和異教信仰的紀念地。她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朝聖之旅》中詳細記錄了這一行程。[1]
薩維特里·黛維與漢斯-烏爾里希·魯德爾成為朋友,並於1956年3月在魯德爾的住所完成了她的手稿《雷霆與太陽》。通過魯德爾的引薦,她得以結識多位在西班牙和中東活動的納粹流亡者。1957年,她前往埃及拜訪約翰·馮·萊斯,並在返回新德里住所之前橫穿中東,途中造訪了貝魯特、大馬士革、巴格達、德黑蘭和扎黑丹等地。[1]1961年,她曾在馬德里與奧托·斯科爾茲內同住。[10]
20世紀60年代,薩維特里·黛維在法國任教,暑假期間常與友人一同前往貝希特斯加登度假。1961年春季,她在倫敦度過復活節假期期間,得知了原英國國家黨的存在。該組織是在二戰後,由少數前不列顛法西斯聯盟成員創立並沿用了這個名稱(這一原英國國家黨很快併入了聯盟運動,與今日的英國國家黨並無直接關聯)。她會見了該黨的主席安德魯·方丹,並開始與科林·喬丹通信,逐漸成為民族社會主義運動的堅定支持者。[10]
1962年,薩維特里·黛維參加了在格洛斯特郡舉行的國際納粹大會,並作為發起簽署人之一,參與制定了《科茨沃爾德協議》。該協議標誌著世界民族社會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在此次會議上,她結識了喬治·林肯·洛克威爾,並對他印象深刻。洛克威爾成為世界民族社會主義者聯盟的領袖後,任命威廉·皮爾斯為其新創刊物《民族社會主義世界》(1966—1968年)的主編。該雜誌收起除了刊載喬丹與洛克威爾的文章外,皮爾斯還專門節選的薩維特里的著作《雷霆與太陽》的精簡版本,占據了近八十頁內容。由於反響熱烈,皮爾斯又在後續刊物中連載了《爐中之金》與《反抗》的章節。[10]
1970年退休後,薩維特里·黛維在其密友弗朗索瓦絲·迪奧爾位於諾曼第的家中居住了九個月,期間她致力於撰寫自己的回憶錄。儘管起初她受到熱情歡迎,但她一些惱人的個人習慣逐漸擾亂了牧師住宅的日常生活——例如在整個逗留期間從不洗澡,以及不斷咀嚼大蒜等習慣。最終,她認為自己的養老金在印度可以過得更寬裕。在弗朗索瓦絲·迪奧爾的鼓勵下,她於1971年6月23日從巴黎飛往孟買。8月,她搬至新德里定居,獨自生活,家中養了多隻貓,以及至少一條眼鏡蛇。[10]
薩維特里·黛維持續與歐洲和美洲的納粹崇拜者保持通信,尤其是與科林·喬丹、約翰·丁達爾、馬賽厄斯·凱爾、米格爾·塞拉諾、埃納爾·奧貝里和恩斯特·曾德爾等人來往密切。他是第一個向曾德爾宣稱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並未發生的人。1978年11月,曾德爾為此安排了一系列錄音訪談,並於1979年出版了她的著作《雷霆與太陽》的插圖新版。[10]
動物權利活動
[編輯]黛維還是一位動物權利活動家,從小就是素食主義者,並在其著作中表達了環境保護主義觀點。1959年,她在印度撰寫了《人類的控罪》一書,[3]系統闡述了自己對動物權利與自然的看法。在她看來,人類並不高於動物。在她的生態觀中,人類只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應當尊重所有生命,包括動物以及整個自然界。
黛維在素食主義方面始終持有激進立場,[3]她認為凡是「不尊重自然或動物」的人應當被處以死刑。她還堅信,活體解剖、馬戲團、屠宰以及皮草產業等行為,不應存在於一個文明社會中。[來源請求]
去世
[編輯]到20世紀70年代末,黛維患上白內障,視力迅速惡化。此後,一位名叫米利亞姆·伊爾恩(Myriam Hirn)的法國駐印大使館職員開始照料她,定期前往她家探望。黛維最終決定離開印度,於1981年返回德國,居住在巴伐利亞。1982年,她再次搬回法國。[1]
1982年,薩維特里·黛維在英格蘭埃塞克斯郡Sible Hedingham村的一位朋友家中去世,死因被記錄為心肌梗死及冠狀動脈血栓。當時她正準備應馬賽厄斯·凱爾之邀前往美國進行演講。她的遺體在埃塞克斯的科爾切斯特舉行了簡樸的火化儀式,參加者包括托尼·威廉士以及兩名年輕的英國納粹分子。她的骨灰被裝入刻有銘文的骨灰罈,運往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縣的美國納粹黨總部,隨後據稱由馬賽厄斯·凱爾親自安放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一個「納粹榮譽殿堂」內,置於喬治·林肯·洛克威爾的骨灰旁邊。[10]
著作
[編輯]出版年份 | 撰寫年份 | 原文標題 | 中文標題 | ISBN | 摘要 |
---|---|---|---|---|---|
1935 | Essai critique sur Théophile Kaïris | 《對西奧菲洛斯·凱里斯的批判性論文》 | 第一篇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為希臘教育家與哲學家西奧菲勒斯·凱里斯的生平與思想。 | ||
1935 | La simplicité mathématique | 《數學的簡潔性》 | 一篇關於數學中「簡潔性本質」的500頁論文。論文中討論了萊昂·布蘭斯維克的思想,並借鑑了喬治·布爾、戈特洛布·弗雷格、伯特蘭·羅素、亨利·龐加萊和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的研究成果。 | ||
1940 | 1935–6 | L'Etang aux lotus (The Lotus Pond) | 《蓮花池》 | 對印度的印象。這是一部融合了遊記與哲學、文化及政治思考的作品。 | |
1936 | A Warning to the Hindus | 《給印度教徒的警告》 | 978-81-85002-40-8 | 本書旨在號召支持印度教民族主義與獨立運動,同時鼓動人們抵制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 | |
1940 | The Non-Hindu Indians and Indian Unity | 《非印度教徒的印度人與印度的統一》 | 主張印度必須摒棄社會偏見與宗教間的仇恨,以實現政治上的團結與國家獨立。 | ||
1946 | A Son of God: The Life and Philosophy of Akhnaton, King of Egypt | 《神之子: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生平與哲學》 | 0-912057-95-5和0-912057-17-3 | 詳述這位埃及一神教國王的生平與思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摩西與一神教》中曾推測其即為「摩西」)。 | |
1951 | Defiance | 《反抗》 | 0-9746264-6-5 | 一本自傳體作品,記錄了她於1949年在戰後德國進行宣傳活動、被捕、受審以及入獄的全過程。 | |
1952 | 1948–9, 2005再版 | Gold in the Furnace | 《爐中之金》 | 978-0-906879-52-8和978-0-9746264-4-4 | 戰後德國的情況。 |
1958 | 1953–9 | Pilgrimage | 《朝聖之旅》 | 記錄她朝聖多個納粹主義聖地的經歷與見聞的作品。 | |
1958 | 1948–56 | The Lightning and the Sun | 《雷霆與太陽》 | 978-0-937944-14-1(節選) | 一部將印度哲學中的歷史循環觀與納粹主義融合的著作。書中包含成吉思汗、阿肯那頓與阿道夫·希特勒的傳記,最著名的論點是將希特勒描繪為印度神祇毗濕奴的化身。 |
1959 | 1945 | The Impeachment of Man | 《人類的控罪》 | 978-0-939482-33-7 | 動物權利與生態學。 |
1965 | 1957–60 | Long-Whiskers and the Two-Legged Goddess, or The True Story of a "Most Objectionable Nazi" and... half-a-dozen Cats | 《長鬍子與雙足女神,或:一位「極其討厭的納粹分子」和……六隻貓的真實故事》 | 一本虛構化的自傳體回憶錄,講述她與幾隻心愛的貓之間的故事。 | |
1976 | 1968–71 | Souvenirs et reflexions d』une aryenne (Memories and Reflections of an Aryan Woman) | 《一位雅利安女性的回憶與思考》 | 與其說是回憶錄,不如說是一系列哲學隨筆,是她對自身哲學思想最全面、最系統的闡述。 | |
2005 | 1978 | And Time Rolls on: The Savitri Devi Interviews | 《時光流轉:薩維特里·黛維訪談錄》 | 978-0-9746264-3-7 | 1978年在加爾各答錄製的自傳性訪談。 |
2012 | 1952–53 | Forever and Ever: Devotional Poems | 《永不停息:獻詩》 | 一部獻給阿道夫·希特勒的獻詩集。 |
另見
[編輯]注釋與參考文獻
[編輯]注釋
[編輯]
腳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Goodrick-Clarke, Nicholas. Hitler's Priestess: Savitri Devi, the Hindu-Aryan Myth, and Neo-Nazism. NYU Press. 2000: 6, 42–44, 104, 130–148, 179, 222. ISBN 978-0-8147-3111-6.
- ^ 2.0 2.1 2.2 Goodrick-Clarke (2003), pp. 57, 88.
- ^ 3.0 3.1 3.2 3.3 3.4 3.5 3.6 Greer, John Michael.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the occult. Llewellyn Worldwide. 2003: 130–131. ISBN 978-1-56718-336-8.
- ^ Lachman, Gary. Politics and the Occult: The Left, the Right, and the Radically Unseen. Quest Books. 2008: 257. ISBN 978-0-8356-0857-2.
- ^ Smith, Blake. Writings of French Hindu who worshipped Hitler as an avatar of Vishnu are inspiring the US alt-right. Scroll.in. 2016-12-17.
- ^ Gardell, Mattias. Gods of the blood: the pagan revival and white separat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83. ISBN 978-0-8223-3071-4..
- ^ Terrell, Richard. Christ, Faith, and the Holocaust. WestBow Press. 2011: 70–71. ISBN 978-1-4497-0912-9.
- ^ 8.0 8.1 Goodrick-Clarke (1998).
- ^ Savitri Devi: The mystical fascist being resurrected by the alt-right. BBC Magazine. 2017-10-29 [2017-10-29].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Goodrick-Clarke, N. (2002). Black sun : Aryan cults, Esoteric Naz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 Nicholas Goodrick-Clarke. (pp. 97-106) (1st e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8574/nyu/9780814733264
- ^ Hitler's Priestess: Savitri Devi, the Hindu-Aryan Myth, and Occult Neo-Nazism. Publishers Weekly. 1998-04-13, 245 (15): 64. ISSN 0000-0019 (美國英語).
- ^ 12.0 12.1 Basu, Shrabani. The spy who loved Hitler. Rediff News. March 1999 [2012-11-06]first published in Sunday magazine
- ^ Johnson, Greg. Savitri Devi's Communist Nephews. savitridevi.org.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0).; (6 November 2012).
- ^ Goodrick-Clarke (1998),第127頁.
- ^ Sólarhring að villast í grennd við Heklu: Frásögn frú Mukherji. [24 hours a day getting lost near Hekla: The story of Mrs. Mukherji.].. Vísir. 1947-04-14: 2 [2022-01-19].
參考文獻列表
[編輯]- Goodrick-Clarke, Nicholas. Hitler's Priestess: Savitri Devi, the Hindu-Aryan Myth, and Neo-Naz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147-3110-4.
- Goodrick-Clarke, Nicholas. Black Sun: Aryan Cults, Esoteric Naz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8147-3155-0. OCLC 47665567.
延伸閱讀
[編輯]- Cooper, Terry. Death by Dior: Françoise Dior. Dynasty Press (2013). ISBN 978-0956803863.
- Elst, Koenraad. The Saffron Swastika: The Notion of "Hindu Fascism" (chapter 5). "Savitri Devi and the 'Hindu-Aryan Myth'." Voice of India (2001). [2 Vols.] ISBN 8185990697.
- Goodrick-Clarke, Nicholas. "Savitri Devi and the Hitler Avatar" (Chapter 5) in Goodrick-Clarke (2003).
- Kaplan, Jeffrey (editor). Encyclopedia of White Power: A Sourcebook on the Radical Racist Right. Altamira Press (2000). ISBN 07425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