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萊城 (巴布亞紐幾內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萊城
Lae
城市
萊城的天際線
萊城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位置
萊城
萊城
萊城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位置
坐標:6°43′49″S 147°00′03″E / 6.7303°S 147.0008°E / -6.7303; 147.0008
國家 巴布亞紐幾內亞
莫雷貝省
萊城縣
海拔8 公尺(26 英尺)
人口(2012年)
 • 總計100,677人
 • 排名2
時區PGT(UTC+10

萊城(英語:Lae)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第二大城市,莫雷貝省首府,人口約120,000。萊城位於新幾內亞島東部休恩灣北岸近馬卡姆河河口處,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主要貨物港口和工業城市,市內有巴布亞紐幾內亞理工大學

歷史

[編輯]

城市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特派團階段(1886年至1920年),黃金階段(1926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木材農業階段(直到1965年)和工業的繁榮(從1965年的高原公路通車)。[1]

1800年代

[編輯]

1884年和1918年德國新幾內亞公司在此建立了貿易站。 主要港口阿道夫港(Adolfhaven)位於135公里萊城東南。

1886年7月12日,德國傳教士Johann Flierl在抵達Finschhafen的Simbang後不久來到萊城。[2]當時有兩組德國人居住在Kaiser-Wilhelmsland地區:企業家、種植園主、德國新幾內亞公司成員以及沿海種植園的政府官員。[3]

1900年代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部新幾內亞由英國(通過澳洲)控制,許多德語地名被改為英語或當地語言名稱。阿道夫港改稱莫羅貝港。[4]

澳洲官員駐紮在該地區不同地點,1921年軍事管理過渡到民政管理後,淘金者約翰·萊維恩被任命為莫羅貝的民政事務專員(KIAP)。[5]

1920–1930年代

[編輯]

1923年1月1日萊維恩取得採礦權,不久後組建了幾內亞黃金集團[6]。幾內亞黃金集團1927年11月成立幾內亞航空公司[7]。1927年萊維恩安排在萊城建設了簡易機場,協助各地的金礦生產[8]

1930–1945

[編輯]

1937年7月,美國飛行員埃爾哈特在萊城機場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準備飛回美國,但此後失蹤。

1937年摩斯比港附近發生火山爆發,新幾內亞的首都臨時遷至萊城。[9]

1946-1969

[編輯]

羅馬天主教會1959年6月18日在當地設宗座代牧區。1966年11月15日升為教區[10]

1970–1990年代

[編輯]

1971年澳洲殖民政府在萊城設立地方政府,1972年正式建市。[11]

戰後萊城的發展與高地地區直接相關。咖啡和茶產業不斷壯大。政府隨後修建了通往高地地區的公路。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礦產熱潮。1991年,萊城和摩斯比港聯合舉辦了南太平洋運動會。1997年萊城市管理局改組為萊城城市地方級政府委員會。[11]

2000年代

[編輯]

2011年9月24日,一年一度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家橄欖球聯盟隊對陣澳洲的比賽在當地體育場舉行,這是首次在摩斯比港以外舉行且座無虛席的比賽。[12]

萊城全景照片

氣候

[編輯]
萊城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31
(88)
31
(88)
31
(87)
30
(86)
29
(85)
28
(83)
28
(82)
28
(82)
29
(84)
29
(85)
31
(87)
31
(87)
30
(85)
平均低溫 °C(°F) 24
(75)
24
(75)
24
(75)
23
(74)
23
(73)
22
(72)
22
(72)
22
(72)
22
(72)
23
(73)
23
(74)
23
(74)
23
(7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90
(11.4)
230
(9.2)
320
(12.7)
400
(15.8)
420
(16.4)
430
(16.8)
530
(20.7)
520
(20.6)
440
(17.3)
400
(15.8)
330
(12.8)
330
(13)
4,640
(182.5)
資料來源:Weatherbase [13]

圖集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uzanne Romain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Tok Pisin in Papua New Guine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4– [2014-02-16]. ISBN 978-0-19-823966-6. 
  2. ^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30). 
  3. ^ Garrett, p. 5.
  4. ^ Atlas of Languag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acific, Asia, and the Americas 1. : 3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5. ^ Morobe Province Patrol Report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6. ^ Valuing Mining Companies: A Guide to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Assets,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7. ^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Volume 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8. ^ Lonely Planet.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9. ^ Remembering 1942: The Battles in the Bismarck Se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8-24). 
  10. ^ Novae Guinea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11. ^ 11.0 11.1 Morobe Provinc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12. ^ AAP. Aussies account for Kumuls in PNG. ABC News. 2011-09-25 [201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13. ^ Weatherbase: Historical Weather for Lae, Papua New Guinea. Weatherbase. 2011 [2014-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Retrieved on November 24, 20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