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密歐與茱麗葉

這是此條目的朗讀版本,點擊此處收聽。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聆聽這篇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福特·布朗英語Ford Madox Brown繪於1870年
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角色
首演日期1597年
原語言近代英語
系列第一四開本英語Early texts of Shakespeare's works
主題愛情
類型莎士比亞悲劇英語Shakespearean tragedy
設定義大利(維羅納曼托瓦

羅密歐與茱麗葉》(英語:Romeo and Juliet文言譯本名作「鑄情」),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亞所寫的悲劇英語Shakespearean tragedy,描寫兩個出身世仇家族的年輕義大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該劇在莎士比亞生前是他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並且與《哈姆雷特》一樣,是莎士比亞演出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如今,劇中的標題角色被視為青年戀人的典型。並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1][2]

《羅密歐與茱麗葉》可追溯至古代史的愛情悲劇傳統。劇情取材自馬泰奧·班德羅英語Matteo Bandello創作的義大利故事,該故事於1562年由亞瑟·布魯克英語Arthur_Brooke_(poet)譯成詩歌形式《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情史英語The_Tragical_History_of_Romeus_and_Juliet》,並於1567年由威廉·佩恩特英語William_Painter_(author)以散文形式收錄於《歡愉宮殿》。莎士比亞大量借鑒了這兩個版本的情節,但進一步刻畫了許多配角,使劇情更加豐富。一般認為該劇創作於1591年至1595年間,並於1597年首次以四開本英語Quarto形式出版。然而,第一四開本的文本品質低劣,後來的版本經過多次修訂,才達到莎士比亞戲劇的一貫標準。莎士比亞在劇中運用了層次豐富的敘事結構,特別是透過在喜劇與悲劇之間切換來加強緊張感,同時擴展了次要角色的戲份,並增添多條支線劇情,使故事更具深度。不同角色在劇中呈現出不同的文學風格,有時會隨著角色的成長而改變。例如,羅密歐隨著劇情推進而愈加嫻熟地運用十四行詩

《羅密歐與茱麗葉》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電影、音樂劇及歌劇。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該劇由威廉·達文南特重演並進行大幅改編。18世紀大衛·加雷克的版本亦調整了若干場景,刪除了當時被認為不雅的內容;格奧爾格·安東·本達的《羅密歐與茱麗英語Romeo_und_Julie》則刪減了大量劇情,並採用圓滿結局。19世紀的演出(包括夏洛特·庫什曼英語Charlotte_Cushman的版本)恢復了原著台詞,並更加強調寫實性英語Realism_(theatre)約翰·吉爾古德於1935年推出的版本忠實於莎士比亞原作,並以伊莉莎白時代的服裝與舞台設計增強張力。

20世紀至21世紀間,《羅密歐與茱麗葉》被改編為多部電影,包括喬治·丘克執導的1936年電影英語Romeo_and_Juliet_(1936_film)法蘭高·齊費里尼執導的1968年電影、巴茲·雷曼執導的1996年電影,以及卡洛·卡雷依英語Carlo_Carlei執導的2013年電影英語Romeo & Juliet (2013 film)。音樂劇改編中,以皮斯·葛維克英語Gérard Presgurvic於2001年首演的音樂劇最為知名。

主要角色

[編輯]

維洛那的統治者

  • 愛斯卡勒斯親王(Prince Escalus):維洛那的統治者,禁止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互相殘殺。
  • 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親王的親戚,被茱麗葉悔婚,在凱普萊特的墳墓面前被羅密歐殺死。
  • 莫枯修(Mercutio):親王的親戚,羅密歐的好友,在一場衝突中,死在提伯爾特劍下。

凱普萊特家族

  • 凱普萊特伯爵(Capulet):凱普萊特家族族長。
  • 凱普萊特夫人(Capulet's wife):凱普萊特家族族長夫人。
  • 茱麗葉(Juliet):凱普萊特的女兒,擁有他人無法媲美的美貌與堅強的意志力。
  • 提伯爾特(Tybalt):凱普萊特夫人的姪子,最後被羅密歐殺死。
  • 乳母、奶媽(The Nurse):茱麗葉的近身僕人和親信。
  • 羅瑟琳(Rosaline):卡布雷特的侄女,戲劇前期中羅密歐的戀人。
  • 彼得(Peter)、山普孫(Sampson)、葛萊古里(Gregory):凱普萊特家族僕役。

蒙太古家族

  • 蒙太古伯爵(Montague):蒙太古家族族長。
  • 蒙太古夫人(Montague's Wife):蒙太古家族族長夫人。
  • 羅密歐(Romeo):蒙太古的兒子,在舞會上對茱麗葉一見鍾情,與茱麗葉私定終身。
  • 班福留(Benvolio):蒙太古之侄,羅密歐的摯友。
  • 亞伯拉罕(Abram)、鮑爾薩澤(Balthasar):蒙太古家族僕役(裝飾用)。

其他人

  • 勞倫斯神父(Friar Laurence):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秘密證婚的神父。
  • 約翰神父(Friar John):為勞倫斯神父送信給羅密歐。
  • 賣藥人(An Apothecary):他很不情願地賣毒藥給羅密歐。
  • 致辭者(A Chorus):在每場劇目前進行獨白。

故事概要

[編輯]
《最後的吻》,弗朗西斯科·海斯[3],1823年繪

蒙太古和凱普萊特是維洛那城的兩大家族,但兩個家族是世仇。戲劇的一開始,兩家僕眾就當街鬧事。埃斯卡勒斯親王出面制止,並稱混亂製造者罪該當死。之後,帕里斯伯爵向凱普萊特提親,希望娶他的女兒茱麗葉為妻,但凱普萊特要求帕里斯伯爵再等兩年(之後同意將茱麗葉許配給伯爵)並邀請他參加舞會。凱普萊特夫人和乳媼則試圖說服茱麗葉接受伯爵的求愛。羅密歐因爲意外殺了茱麗葉的表哥而遭到流放。最後二人為了在一起,茱麗葉先服假毒,計劃醒來後就和羅密歐私奔。但因爲負責告訴羅密歐茱麗葉假死消息的人未能及時傳信,令羅密歐因爲不願獨生而自殺。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跟著自盡。故事以兩個家族的和好結束。

資料

[編輯]
亞瑟·布魯克詩篇《羅密歐斯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從傳統戀愛悲劇故事中汲取了許多內容,這些可以被追溯至上古時期。其中一個是皮拉繆斯和忒斯彼[4]的故事,來自奧維德的《變形記》。《變形記》中包涵了與本劇類似的情形:戀人的家長相互仇視,皮拉繆斯誤認為戀人忒斯彼去世[5]。色諾芬[6]的《以弗所故事》[7]寫於三世紀,也包涵了類似的劇情:戀人被分離,催眠藥產生詐死效果。[5]

名字蒙太古和凱普萊特最早出現在但丁的《神曲》當中,在《煉獄篇》的第六章中提到了蒙泰奇(Montecchi,即蒙太古)和卡佩萊提(Capelletti,即凱普萊特):[8]

粗心的人呀!請你來看看蒙泰奇族和卡佩萊提族,牟納爾迪族和腓力佩斯齊族,前面的已經打倒,後面的還害怕著。

——但丁,《神曲·煉獄篇》,第六章[9]王維克

然而,這種引述是佛羅倫斯、倫巴第和義大利半島作為抵禦道德敗壞的一部分;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在任的不作為,以及接任教宗的不公導致了倫巴第政黨之間戰亂不斷,而但丁通過了他筆下的人物對此進行了口誅筆伐。歷史上,蒙太古家族領導著維羅納的政黨,而凱普萊特則來自克雷莫納家族。雙方都在倫巴第地區爭鬥不斷,而不是局限於維羅納。[10]由於政治紛爭不斷,兩者都「灰心喪氣」,一同被摧殘毀滅,[10]而不是像戲劇中的那樣因為子孫的不幸而哀傷;後者則是戲劇的史詩改編與再創作。

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故事是《馬里奧托和吉阿諾扎》[11],選自馬蘇西歐·撒勒尼塔諾[12]1476年出版的《故事集》[13]中的第33篇。[14]撒勒尼塔諾將故事背景設在了錫耶納,並堅稱這些事情在他有生之年一一出現。在他的版本中,包涵了秘密婚姻、同謀神父、貴人被殺、馬里奧托被逐、吉阿諾扎被逼改嫁、藥劑、信使失敗。然而,馬里奧托最終被捕,並處以斬首,吉阿諾扎則因過度哀痛而去。[15]

路易吉·達·波爾圖[16]將故事改編為《茱麗葉塔和羅密歐》[17],並將其收錄與自己1530年出版的故事集中[18][19]達·波爾圖參考了皮拉繆斯和忒斯彼的故事,以及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他將這些故事賦予了時代氣息,包括給戀人改名,將世仇家族蒙太古和凱普萊特置於維羅納城中。[14]他也塑造了一些配角,類似於莎士比亞的帕里斯、墨古修、提伯爾特。達·波爾圖稱他的故事在歷史上屬實,並發生在巴托洛梅奧二世治下[20]。在達·波爾圖筆下,羅密歐飲毒,茱麗葉塔自刎。[21]

1554年,馬泰奧·班德羅[22]出版了他第二部故事集[23],其中包含了他的《茱麗葉塔和羅密歐》版本。[19]班德羅強調了羅密歐之前的抑鬱和兩家的爭鬥,並設立了配角乳媼和班伏里歐。班德羅的故事在1559年被皮埃爾·巴蒂斯塔[24]譯成法文,選入了他的歷史悲劇[25]第一卷中。巴蒂斯塔在該版本中加入了許多道德和感情成分,角色則在修辭上頗為華麗。[26]

1562年,亞瑟·布魯克忠實地將巴蒂斯塔的故事翻譯為敘事詩篇《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劇歷史》[27],但依然根據喬叟的《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28]進行了改編。[29]當時,根據義大利小說[30]進行故事、戲劇改編是件時尚的事情,這是因為前者在這個時期的劇院十分受歡迎。莎士比亞應該對威廉·品特[31]1567年出版的義大利故事集《歡愉宮殿》[32]十分了解。[33]這個故事集包涵了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版本,名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佳美歷史和真摯愛情》[34]。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羅密歐與茱麗葉》等戲劇都從中受益匪淺。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布魯克譯文的戲劇版,並追隨了其中的詩篇風格,但加入了許多細節,以及更多的主配角(特別是乳媼和墨古修)[35]

同年代的克里斯多福·馬洛寫了《英雄與安利德》[36]和《迦太基女王戴朵》[37],這些也與莎士比亞的戲劇類似,但被認為有次要影響作用,不過它們依然在悲劇愛情故事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9]

時期與文本

[編輯]
第一版扉頁

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具體時間不詳。茱麗葉的乳媼在劇中提到過11年前發生的一場地震。[38]這應該是1580年多佛海峽地震,由此推理得出寫作時間為1591年。而英格蘭和維羅納在歷史上發生的不同地震則會推出不同的時間定位。[39]戲劇的寫作風格類似於《仲夏夜之夢》,這些劇目的創作時間大約在1594–95年間,這樣本戲劇的創作時間也應在1591-1595年間。[40]有一個推測認為莎士比亞在1591年開始寫稿,在1595年將其完成。[41]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兩個四開本形式出版,早於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第一份資料是1597年的《第一四開本》(Q1),由約翰·丹特[42]印刷。由於該版本與之後版本在內容上出入甚多,被稱為之為「壞四開本」;二十世紀的編輯斯賓塞[43]稱其為「文本可憎,可能是一兩個演員根據些許回憶拼湊而成」,暗示其為盜版。[44]另一種解釋是戲劇可能是劇團演出前的手稿。[45]不管怎樣,Q1出現於1597年初,並可以確定戲劇的創作時間不會晚於1596年。[39]

Q2版本的質量更優,並將戲劇署名為《最優秀最哀傷的悲劇之羅密歐與茱麗葉》[46]。它由托馬斯·克里德[47]於1599年印刷,卡斯伯特·波比[48]出版。Q2比Q1多出800行。[45]它在扉頁上標註了「新修訂、增補、改正」的字眼。學者認為Q2是依據莎士比亞演出前的手稿改編而成,因為其中的文字古怪,有很多角色的標註,和「錯誤起頭」;這些被作者刪去,但排字工人錯誤地保留了下來。這是一本相對較全、較可靠的版本,之後在1609年、1622年、1637年重新印刷,分別為Q3、Q4、Q5。[44]結果是,之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四開本和對開本都是依據Q2編撰的,所有衍生自Q2的版本都被認為出自編輯,而不是莎士比亞本人之手。[45]

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主要是基於Q3編寫而成,其中的注釋和更正可能來自劇院台詞本或是Q1。[44][49]其它對開本包括1632年的F2,1664年的F3,1685年的F4。[50]現代版本中——包括一些對開本和四開本——第一本為1709年尼古拉斯·羅[51]的版本,和1723年亞歷山大·蒲柏的版本。蒲柏的版本被後世廣泛採用,他在劇中加入了演出指令,這些指令在Q2中被遺失,但存在於Q1當中。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浪漫時期末。帶有完全注釋的版本第一次在維多利亞時代出現,並延續至今。其中包含了戲劇演出時的腳註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等。[52]

主題

[編輯]

學者們發現,為戲劇架設一個具體的、籠統的主題難度極大。一些被提出的主題包括對角色的挖掘,得出人類既不是至善或邪惡,而是在兩者之間[53];從夢境中醒來,回到現實;衝動的危害;悲劇的命運等。這些主題沒有一個得到廣泛的支持。然而,即便是一個概括性的主題得到闡明,但是戲劇依然包含了許多較小的主題元素,並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交錯。常被學者們爭論的話題如下[54]

愛情

[編輯]
羅密歐
要是我這俗手上的塵污
褻瀆了你的神聖的廟宇,
這兩片嘴唇,含羞的信徒,
願意用一吻乞求你宥恕。
茱麗葉
信徒,莫把你的手兒侮辱,
這樣才是最虔誠的禮敬;
神明的手本許信徒接觸,
掌心的密合遠勝如親吻。
《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一幕第五場[55]

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除了愛情以外,被認為是缺乏統一主題的[53]。羅密歐與茱麗葉已經成為青年戀人和被毀滅的象徵。這是戲劇最明顯的主題,許多學者都嘗試著發掘浪漫背後的語言與歷史背景[56]

在第一次會面時,羅密歐與茱麗葉使用了莎士比亞時代所推薦的禮節:暗喻。通過使用聖徒和罪的暗喻,羅密歐可以婉轉地探知茱麗葉對自己的感情,並避免尷尬。這種方式被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所推崇。他指出,如果一位男士在邀請上使用暗喻,女士若想拒絕,可以裝糊塗,前者可以不失顏面地全身而退。茱麗葉也在暗喻上下了功夫,並對此做出了發展。宗教詞彙如「聖地」、「清教徒」、「聖徒」在當時是十分時尚的詞彙,被理解為浪漫的用法而非褻瀆,而聖徒則與早期天主教密切相連[57]。布魯克的《羅密歐斯與茱麗葉》中使用了包含對基督復活的暗喻;在之後的劇本中,莎士比亞則將這種大膽的手法去除了。[58]

在之後的陽台一幕當中,莎士比亞安排羅密歐偷聽茱麗葉的獨白,但在布魯克的版本中則沒有偷聽部分。透過對偷聽的設立,莎士比亞打破了傳統的求愛順序。通常,女士被要求穩重,害羞,這樣可以探知求愛人是否真心實意,但對這種方式的打破加速了戲劇進度。戀人可以跳過求愛過程,直接討論兩者的關係,並在一見鍾情後的第二晚同意結婚[56]。在最後的一幕當中,出現了一個矛盾的訊息——在天主教義中,自殺被認為是要下地獄的,而當人們為愛情而殉情時,卻可以因「愛情宗教」上天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觀似乎更符合「愛情宗教」而非天主教義。另一種觀點是雖然他們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但只是在婚姻當中達到了高潮,以免失去觀眾對他們的同情。[59]

戲劇在某種程度上將愛、性、死亡做了等同。在故事中,羅密歐、茱麗葉以及其他角色在幻想黑暗時,將其等同為戀人。例如,當卡帕雷特第一次發現詐死的茱麗葉時,將其形容為女兒的失貞[60]。茱麗葉之後也將羅密歐和死亡做了對比。在她殉情之前,她抓起羅密歐的匕首,稱:「啊,好刀子!這就是你的鞘子;你插了進去,讓我死了吧。」[61][62]

命運

[編輯]
唉!我是受命運玩弄的人。
羅密歐,第三幕第一場[63]

學者在命運問題上起了爭議。就角色的不幸是命中注定,還是僅僅由於一連串的意外而導致的事故,學者們並沒有給出統一意見。偏袒命運說的稱戀人是「薄命的」("star-cross'd")。這種說法似乎暗示了星象在此起了前定作用[64]。約翰·德拉珀[65]指出劇中人物與伊莉莎白時代的體液學說有關(例如,提伯爾特是個膽汁質)。這種體液說法對現代觀眾來說並不感冒。[66]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悲劇不過是一連串意外所導致的——在某種情況下,他們認為這根本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情景劇罷了。[66]路德·內沃[67]敘述中離奇的意外讓戲劇在概率上變得「不那麼悲劇」。例如羅密歐挑戰提伯爾特不是出於衝動;這是因為墨古修的死而採取的必然行動。在此,內沃認為羅密歐清楚社會規範、身份、誓言的危險性。他決定擊殺提伯爾特,不是因為角色的人物瑕疵,而是因為形勢所迫。[68]

光明與黑暗

[編輯]
啊,吵吵鬧鬧的相愛,親親熱熱的怨恨!
啊,無中生有的一切!
啊,沉重的輕浮,嚴肅的狂妄,
整齊的混亂,鉛鑄的羽毛,
光明的煙霧,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
永遠覺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
羅密歐,第一幕第一場[69]

學者們都注意到莎士比亞在戲劇中大量使用了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卡洛琳·斯波俊[70]認為光明作為主題「象徵了青年戀情的自然美」;這一觀點被後續評論家們拓展[68][71]。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都將對方視為黑暗中的光明。羅密歐將茱麗葉描述為太陽[72][73] ,比火把還要亮,有如黑暗中閃爍的珠寶[74],烏雲中的光明天使[75]。即便是當她躺在墳墓當中,他稱「她的美貌使這一個墓窟變成一座充滿著光明的歡宴的華堂。」[76] 茱麗葉將羅密歐描述為「黑夜中的白天」、「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77][78]這種明暗對比可以視為象徵的拓展——是愛與恨的對比、年輕與衰敗的暗喻[68]。有時候,這些相互交織的暗喻製造出了一種戲劇性的諷刺。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是被包圍在黑暗與仇恨之中的:他們所有的戀情都在夜間的陰影下偷偷摸摸進行,而一切家族仇恨卻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地械鬥。這種悖論增加了戀人們之間進退兩難的窘境:是忠於家族、還是忠於愛情?在故事的最後,清晨不再明朗,太陽也躲在了烏雲之後,家族仇恨的爭鬥終於因害死了年輕戀人而感到悲哀。所有人都在此領悟到自己的愚昧與荒唐,事物也因戀人的不幸最終回到了應有的自然秩序[71]。戲劇中「光明」也與「時間」緊密相連,莎士比亞常常通過描述太陽、月亮、星辰等光明體來反襯出「時間」這一概念[79]

時間

[編輯]
我在你們正在傷心的時候來此求婚,實在是太冒昧了。
帕里斯,第三幕第四場[80]

時間在戲劇的劇情和語言上起了重要作用。羅密歐與茱麗葉倆人都極力維持著不涉及時間的虛幻世界,迴避著包圍他們的殘酷現實。例如,當羅密歐向月亮起誓,宣布他對茱麗葉的愛時,茱麗葉抗議道:「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81]從一開始,愛人被設計為「Star-cross'd」[82],其中引用了當時流行的占星術。占星術認為星座會影響人類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系會在空中移動,並改變著人們的命運。羅密歐在戲劇之初預感到星座運動的徵兆,當他得知茱麗葉的不幸時,他對星座採取了挑戰態度。[66][83]

另一主題是時間的倉促:在莎士比亞的版本,時間跨度不過是四到六天,而不是布魯克的九個月[79]。學者如托馬斯·譚瑟勒[84]相信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時間「十分重要」,因為他使用「短暫的時間」來描述青年戀人,而不是「漫長的時間」來敘述「老去的一代」;這著重手法「向著毀滅直衝」[79]。羅密歐與茱麗葉與時間角力,使得他們的愛情永垂不朽。在最後,他們擊敗時間的唯一途徑似乎是死亡,這樣他們的愛情將以藝術的方式存活下去。[85]

時間也與光明、黑暗的主題密切相連。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戲劇通常在正午的大太陽下上演。這迫使戲劇作者使用文字來製造白天、黑夜的景象。莎士比亞使用黑夜、白晝、星辰、月亮、太陽等假象用它們來製造時間概念。他也使用角色來提及日期、時間來幫助觀眾了解故事的進程。總之,全劇對時間的引述不超過103句,並大量使用了假想的方式來進行表達。[86]

評論

[編輯]

批評史

[編輯]
有記載的最早評論家塞繆爾·皮普斯,約翰·霍爾斯[87]1666年繪。

已知最早的評論家是日記作家塞繆爾·皮普斯,他在1662年寫道:「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糟糕的戲劇了。」[88]詩人約翰·德萊頓在10年後提筆讚揚這部戲劇,以及其中的滑稽角色墨古修:「莎士比亞在墨古修身上展示了他最高超的才華,他甚至自言自語道:得在第三幕里弄死墨古修,否則我就完蛋了。」[88]十八世紀時期對戲劇的評論甚少,也沒有什麼分歧。出版人尼古拉·羅[51]是第一個探討戲劇主題的人,他認為悲劇是對爭鬥家族公正的懲戒。在世紀中葉,作家查理斯·吉爾頓[89]和哲學家凱姆斯爵士[90]辯稱戲劇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因為它沒有遵循經典規則:悲劇中的主人公必須存在人物瑕疵,而不是命運中的意外。作家、評論家塞繆爾·詹森則認為本劇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戲劇」。[91]

十八世紀末期到十九世紀,評論集中在戲劇所闡述的倫理道德上。評論家大衛·劉[92]認為羅瑟琳之所以出現在戲劇當中,是要顯明主角是多麼的大意魯莽,這便是他悲慘結局的原因。其它人則認為羅倫斯神父可能是擼恩莎士比亞的代言人,用以警示過分倉促所導致的惡果。

結構

[編輯]

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擼恩莎士比亞使用的一些戲劇手法受到了佳評;最值得注意的是突乎其來的樂極生悲(例如班伏里歐與墨古修在提伯爾特出現前的戲言)。在第三幕墨古修不幸前,故事是喜劇的[93]。在他不幸後,戲劇突然變得嚴肅,蒙上了一層悲涼的語調。當羅密歐被放逐,而不是被處死時,羅倫斯神父為茱麗葉設立拯救計劃。此時,觀眾們依然相信一切不過是有驚無險。在墓地邊,所有人都處在「窒息般的懸疑」當中:如果羅密歐再稍等片刻,當神父來到時,一切都會轉危為安。[94]戲劇經歷了從希望到絕望、緩和、新希望、並強化了末尾崩潰,以及戀人在劇終時亡覆的悲哀。[95]

莎士比亞也應用了次要情節來對主角進行闡明。例如,當戲劇開始時,羅密歐與羅瑟琳相戀,後者拒絕了他的一切示好。羅密歐對她的迷戀與他和茱麗葉的感情截然不同。觀眾可以通過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戀、結婚中看出他們的真情。帕里斯對茱麗葉的感情也對此形成對比。她對帕里斯所使用的語言相對正式,類似她對乳媼的用語。除此之外,蒙太古與凱普萊特的爭鬥也是貫穿全劇的次要情節,為戲劇提供了仇恨的氣氛,也是戲劇以悲慘告終的主要原因之一。[95]

語言

[編輯]

莎士比亞在戲劇中使用了許多詩歌形式。在樂工的開場白中,他使用了十四行詩。羅密歐與茱麗葉絕大多數的段落則是無韻詩,有很多則是抑揚格五音步,對比於莎士比亞後續戲劇來說在節律變化上相對較小。[96]在選擇形式上,莎士比亞為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不同的風格。例如,羅倫斯神父使用了布道和警句風格,乳媼使用了特別的無韻詩、類似於口語對話。[96]每一種風格都與場景形勢、角色情緒對應。例如,當羅密歐談論羅瑟琳時,他嘗試使用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常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其中的誇張令人產生高不可攀的感覺。這種詩體也在凱普萊特夫人與帕里斯之間使用。[97]當羅密歐與茱麗葉相遇時,詩體從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轉化為當時更加流行的形式,使用「清教徒」、「聖徒」作為暗喻。[98]最後,當兩人在陽台相遇,羅密歐試圖使用短詩來表白,而茱麗葉卻直接打斷:「你愛我嗎?」[99]這樣,她直接探究了對方的真是感情,而不是詩意話的誇張。[100]茱麗葉對羅密歐使用單音節字眼,而對帕里斯則使用了正式用語。[101]其它形式包括茱麗葉的頌歌,墨古修的馬布女王狂想曲,以及帕里斯的哀歌。[102]莎士比亞筆下的俗眾則多使用普通散文。[103]幽默也是另一看點:學者莫利·馬胡德[104]發現全劇至少有175處雙關語和俏皮話。[105]這些笑話多於性有關係,特別是在墨古修和乳媼的台詞中出現多次。[106]

精神分析

[編輯]

早期精神分析家發現羅密歐為人衝動,有些「自控問題,掩飾的攻擊性」,這導致了墨古修和後續的不幸。[107]戲劇在精神分析上並不複雜,讀者可以發現悲劇男主角都多少有些病態。[108]諾曼·荷蘭[109]在1966年作品中認為羅密歐[110]的夢想是試圖「完成他成人世界的願望和童年的假想」——並認為角色並非真人,而與作者的意志密切相關。[111]評論家如茱莉亞·克麗絲塔[112]則將注意力放在家族仇恨上,並認為是仇恨導致兩人的熱戀。仇恨在戀人的語言中得到彰顯;例如,茱麗葉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113]並多次預言羅密歐的不幸。[114]這令人對劇作家的心理產生興趣,特別是兒子哈姆尼特的去世令莎士比亞格外哀傷。[115]

女權主義

[編輯]

女權主義評論家認為家族爭鬥是源於維羅納父系社會制度。科波拉·卡恩[116]認為羅密歐身上的男權暴力主義是悲慘結局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當提伯爾特殺死墨古修時,羅密歐用暴力還擊,並因茱麗葉使其變得「娘娘腔」而不滿。[117]在此,年輕男性「成人」的方式是繼承父輩的暴力特徵,無論是仆眾,還是他們的主子。這種爭鬥與男子生殖器有關聯,而劇中多次在處女膜上的戲言也闡明了這點。[118]茱麗葉的女性順從也表現在讓他人,如神父來幫助她解決問題。其它評論家,如丁普娜·卡拉翰[119]則從歷史角度來看待問題,認為戲劇中的封建秩序被日益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和新興資本主義所挑戰。此時的清教徒對婚姻觀點減少地考慮「女性的邪惡」,而更多地注重戀人求偶上:當茱麗葉迴避父親的提親時,她實際上在挑戰父系制度,而在當時是不太可能成功的。[120]

配圖

[編輯]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所有引述,若無特指,皆來自Arden Shakespeare second edition (Gibbons, 1980)的1599年Q2版,以及1597年Q1版。[121]在此系統下,使用的羅馬數字,如II.ii.33 代表 act 2, scene 2, line 33, 而0代表劇幕前的獨白。

  1. ^ 流行語粉有趣: 兼論新聞中的英語辭句.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2. ^ 【百萬富翁】陳芷菁重提當年答錯瘀事:從此唔再參加任何問答比賽. 香港01. [2020-06-23]. 
  3. ^ Francesco Hayez
  4. ^ Pyramus and Thisbe
  5. ^ 5.0 5.1 Halio (1998: 93).
  6. ^ Xenophon
  7. ^ Ephesiaca
  8. ^ Moore (1930: 264–277).
  9. ^ Higgins (1998: 223).
  10. ^ 10.0 10.1 Higgins (1998: 585)
  11. ^ Mariotto and Gianozza
  12. ^ Masuccio Salernitano
  13. ^ Il Novellino
  14. ^ 14.0 14.1 Hosley (1965: 168).
  15. ^ Gibbons (1980: 33–34); Levenson (2000: 4).
  16. ^ Luigi da Porto
  17. ^ Giulietta e Romeo
  18. ^ Historia novellamente ritrovata di due Nobili Amanti
  19. ^ 19.0 19.1 Moore (1937: 38–44).
  20. ^ Bartolomeo II della Scala
  21. ^ Gibbons (1980: 34–35).
  22. ^ Matteo Bandello
  23. ^ Novelle
  24. ^ Pierre Boaistuau
  25. ^ Histories Tragiques
  26. ^ Gibbons (1980: 35–36).
  2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1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8. ^ Troilus and Criseyde
  29. ^ 29.0 29.1 Gibbons (1980: 37).
  30. ^ novelles
  3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2. ^ Palace of Pleasure
  33. ^ Keeble (1980: 18).
  34. ^ The goodly History of the true and constant love of Romeo and Juliett
  35. ^ Roberts (1902: 41–44); Gibbons (1980: 32, 36–37); Levenson (2000: 8–14).
  36. ^ Hero and Leander
  37. ^ Dido, Queen of Carthage
  38. ^ Romeo and Juliet: I.iii.23.
  39. ^ 39.0 39.1 Gibbons (1980: 26–27).
  40. ^ Gibbons (1980: 29–31). As well a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Gibbons draws parallels with Love's Labour's Lost and Richard II.
  41. ^ Gibbons (1980: 29).
  42. ^ John Danter
  43. ^ T. J. B. Spencer
  44. ^ 44.0 44.1 44.2 Spencer (1967: 284).
  45. ^ 45.0 45.1 45.2 Halio (1998: 1–2).
  46. ^ 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ie of Romeo and Juliet
  47. ^ Thomas Creede
  48. ^ Cuthbert Burby
  49. ^ Gibbons (1980: 21).
  50. ^ Gibbons (1980: ix).
  51. ^ 51.0 51.1 Nicholas Rowe
  52. ^ Halio (1998: 8–9).
  53. ^ 53.0 53.1 Bowling (1949: 208–220).
  54. ^ Halio (1998: 65).
  55. ^ Romeo and Juliet, I.v.92–99.
  56. ^ 56.0 56.1 Honegger (2006: 73–88).
  57. ^ Groves (2007: 68–69).
  58. ^ Groves (2007: 61)
  59. ^ Siegel (1961: 371–392).
  60. ^ Romeo and Juliet, II.v.38–42.
  61. ^ Romeo and Juliet, V.iii.169–170.
  62. ^ MacKenzie (2007: 22–42).
  63. ^ Romeo and Juliet, III.i.138.
  64. ^ Evans (1950: 841–865).
  65. ^ John W. Draper
  66. ^ 66.0 66.1 66.2 Draper (1939: 16–34).
  67. ^ Ruth Nevo
  68. ^ 68.0 68.1 68.2 Nevo (1969: 241–258).
  69. ^ Romeo and Juliet, I.i.167–171.
  70. ^ Caroline Spurgeon
  71. ^ 71.0 71.1 Parker (1968: 663–674).
  72. ^ Romeo and Juliet, II.ii.
  73. ^ Romeo and Juliet, I.v.42.
  74. ^ Romeo and Juliet, I.v.44–45.
  75. ^ Romeo and Juliet, II.ii.26–32.
  76. ^ Romeo and Juliet, I.v.85–86.
  77. ^ Romeo and Juliet, III.ii.17–19.
  78. ^ Halio (1998: 55–56).
  79. ^ 79.0 79.1 79.2 Tanselle (1964: 349–361).
  80. ^ Romeo and Juliet, III.iv.8–9.
  81. ^ Romeo and Juliet, II.ii.109–111
  82. ^ Romeo and Juliet, I.0.6. Levenson (2000: 142) defines "star-cross'd" as "thwarted by a malign star".
  83. ^ Muir (2005: 34–41).
  84. ^ G. Thomas Tanselle
  85. ^ Lucking (2001: 115–126).
  86. ^ Halio (1998: 55–58); Driver (1964: 363–370).
  87. ^ John Hayls
  88. ^ 88.0 88.1 Scott (1987: 415).
  89. ^ Charles Gildon
  90. ^ Lord Kames
  91. ^ Scott (1987: 410).
  92. ^ Charles Dibdin
  93. ^ Shapiro (1964: 498–501).
  94. ^ Bonnard (1951: 319–327).
  95. ^ 95.0 95.1 Halio (1998: 20–30).
  96. ^ 96.0 96.1 Halio (1998: 51).
  97. ^ Halio (1998: 47–48).
  98. ^ Halio (1998: 48–49).
  99. ^ Romeo and Juliet, II.ii.90.
  100. ^ Halio (1998: 49–50).
  101. ^ Levin (1960: 3–11).
  102. ^ Halio (1998: 51–52).
  103. ^ Halio (1998: 52–55).
  104. ^ Molly Mahood
  105. ^ Bloom (1998: 92–93).
  106. ^ Wells (2004: 11–13).
  107. ^ Halio (1998: 82) quoting Karl A. Meninger's 1938 Man Against Himself.
  108. ^ Appelbaum (1997: 251–272).
  109. ^ Norman Holland
  110. ^ Romeo and Juliet V.i.1–11.
  111. ^ Halio (1998: 83, 81).
  112. ^ Julia Kristeva
  113. ^ Romeo and Juliet I.v.137.
  114. ^ Halio (1998: 84–85).
  115. ^ Halio (1998: 85).
  116. ^ Coppélia Kahn
  117. ^ Romeo and Juliet, III.i.112.
  118. ^ Kahn (1977: 5–22); Halio (1998: 87–88).
  119. ^ Dympna Callaghan
  120. ^ Halio (1998: 89–90).
  121. ^ Gibbons (1980: vii).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收聽此條目(共兩部分) · (更多信息)
有聲維基百科
此音訊檔案是根據條目「羅密歐與茱麗葉」2015年7月24日的修訂版本錄製的,以粵語朗讀,不會反映對該條目的後續編輯。(媒體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