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藝術
外觀
網絡藝術(net art)指的是自1994年以來以網際網路藝術為媒介創作的藝術。這一運動的早期成員及主要代表包括 武克·喬西奇(Vuk Ćosić)、Jodi (藝術團體)、阿列克謝·舒爾金(Alexei Shulgin)、奧莉婭·利亞利娜(Olia Lialina)、希思·邦廷(Heath Bunting)、丹尼爾·加西亞·安杜哈爾(Daniel García Andújar)[1] 和 瑞秋·貝克(Rachel Baker)。[2]
他們將網際網路作為創作媒介,致力於打破傳統藝術學科和過時的分類體系。[3]
雖然該群體的形成本身被一些作家(如 蒂爾曼·鮑姆蓋特爾、Josephine Bosma、Hans Dieter Huber 和 Pit Schultz)視為對先鋒藝術運動的戲仿,但他們各自的創作卻風格迥異。
「net art」這一術語也常被用作「網絡藝術」或「網際網路藝術」的同義詞,涵蓋更廣泛的藝術實踐。在這種更廣義的定義中,net.art 是指將網際網路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其體驗無法脫離網絡環境。通常,net art 作品會以網際網路及其所催生的特定社會文化為主題,但這並非必要條件。
德國評論家 蒂爾曼·鮑姆蓋特爾 延續了美國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 net art 的「媒介特性」觀點。根據其所著《net.art:網絡藝術資料》一書的導言,net art 的獨特特性包括:「連接性、全球覆蓋、多媒體性、非物質性、互動性和平等性」。[4]
概覽
[編輯]極致的現代主義
[編輯]- 「net.art」是一個由軟體故障意外生成的自我定義術語,最初用於描述網際網路中的藝術和交流活動。
- net.art的藝術家們試圖打破自主學科和過時的分類體系,這些體系被強加於各種激進實踐之上。
- 保持獨立於制度官僚體系之外。
- 實現廣泛的觀眾、交流、對話和樂趣。
- 尋找擺脫由結構化理論和意識形態體系產生的根深蒂固價值觀的方法。
- 1990年代末的臨時自治區域(T.A.Z.):無政府狀態和自發性。
- 實現勝於理論:彌合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鴻溝,使其成為例行實踐。
- 作者的實際「死亡」。
- 超越制度批判:藝術家與任何機構或公司平等對話。
net.art的特徵
[編輯]- 跨國界和學科的藝術家社區的形成。
- 無物質利益的投資。
- 不考慮思想歸屬的合作。
- 重視交流勝於再現。
- 即時性。
- 非物質性。
- 暫時性。
- 基於過程的行動。
- 遊戲性和表演性。
- 寄生性策略:從網絡滋養地出發,擴展到現實中的基礎設施。
- 私人與公共界限的消失。
- 融合:網際網路集生產、發布、傳播、評論等功能於一體;藝術家的角色多重化。
net.art創作簡易指南
[編輯]準備環境
[編輯]- 一台Mac或PC,至少8MB RAM,具網際網路連接。
- 基礎軟體:文本編輯器、圖像處理器、瀏覽器、郵件客戶端等。
- 進階可選:音頻、視頻編輯器。
模式選擇
[編輯]- 基於內容
- 形式主義
- 諷刺
- 詩意
- 激進主義
體裁選擇
[編輯]- 顛覆
- 網絡即對象
- 互動
- 流媒體
- 網絡日誌
- 遠程協作
- 搜尋引擎
- 性/性別
- 講故事
- 惡作劇與虛假身份
- 界面設計或解構
- ASCII藝術
- 瀏覽器/軟體藝術
- 形式美學
- 多用戶交互環境
- 使用CUSeeMe、IRC、郵件列表等創作
注意事項
[編輯]當前狀態
[編輯]- net.art正因獲得制度認可而轉變為具完整機構化體系的「學科」。
- 出現理論家、策展人、博物館專家等角色。
物質化與衰退
[編輯]- 從非物質性轉向物品生產、展覽、保存。
- 與制度互動循環:挑戰、吸引、成為機構。
- 與公司互動:為了可見性而緊跟技術升級節奏。
- 商業與反文化策略的模糊界限。
烏托邦附錄:net.art之後
[編輯]net.art藝術家的崛起
[編輯]- 避免命名式組織的形成。
- 繞過傳統藝術制度,直接對抗媒體與主流文化。
- 不再依賴「藝術」或「政治」標籤來正當化行為。
net.art之後的網絡圖景
[編輯]- 網絡成為購物中心、情色商店與博物館的複合體。
- 網絡是工具、資源、藝術作品的載體。
參考資料
[編輯]- ^ Day, Stuart A. (編). Modern Mexican Culture: Critical Foundation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17: 294. ISBN 978-0-8165-3753-2 (英語).
- ^ Frost, Charlotte. 9. Bailey, Chris; Gardiner, Hazel (編). Revisualizing Visual Culture. Routledge. 2016: 127. ISBN 978-1-317-06349-0 (英語).
- ^ Introduction to net.art (1994–1999). EduEDA. [2025-05-18] (英語).
- ^ Baumgärtel, T. (1999). net.art. Materialien zur Netzkunst. Nürnberg: Verlag für moderne Kunst. p. 15. ISBN 3-93309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