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平等議案(日語:人種的差別撤廃提案)是1919年巴黎和會審議的凡爾賽條約的修正案。本案由日本提出,本意不包含普遍意義,但被理解為要求所有種族普遍平等,這種說法引起了爭議。1919年6月,日本外相內田康哉澄清,該提議的目的不是要求所有有色人種的種族平等,而是要求國際聯盟成員國的種族平等。
中國代表團同樣表示會支持這一提案。然而,中國外交官同時表示,山東問題對於該國政府來說遠比該提案重要。儘管平等議案得到了廣泛支持,但它並沒有成為條約的一部分,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反對。它的拒絕是日本與其他大國疏遠的原因之一,並有助於合理化其日益增強的國內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這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種族平等的原則被重新審視,並於1945年作為國際正義的一項基本原則納入《聯合國憲章》。然而,一些國家,包括一些大國,將繼續保留官方認可的種族法律和政策數十年。
|
---|
思想・政策方針 | | |
---|
天皇 | |
---|
象徴 | |
---|
政治 | |
---|
身分 | |
---|
政府 | |
---|
軍事 | |
---|
歴史 | |
---|
宗教 | |
---|
經濟 | |
---|
文教 | |
---|
領域 | |
---|
相關設施 | |
---|
- 1:包含屬地、租借地和國際聯盟託管地。
- 2:「外地」之概念出於《共通法》第一條「於本法稱地域,謂內地、朝鮮、臺灣,又關東州。前項之內地,包含樺太」。
- 3:根據《敕令第124號關於樺太之郡町村編製件》編入為外地,直到1942年才因畫歸日本內務省管轄且適用國內法從而成為內地。
|
|
---|
種族主義歷史 | | |
---|
種族主義思想體系 | |
---|
種族主義法案 | |
---|
種族暴力行為 | |
---|
反族群 種族主義 | |
---|
種族主義群體 | |
---|
各地區種族主義 | |
---|
反種族主義群體 與運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