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督戰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督戰隊為軍隊中的監督單位,在戰場上監督軍官和新兵,以防止消極避戰和逃逸。若出現逃兵現象,歷史上督戰隊有對逃亡的軍官、士兵,不經軍事法庭審判,就地處置(槍決)的事件發生;較需要遵循軍法行事的憲兵手段更極端。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會引起基層官兵的反感,所以除大量徵用新兵的時期,作用有限並逐漸被淘汰。

概要

[編輯]

大多國家在戰時都有軍隊臨時受託督戰任務;但是通常不會有部隊專以督戰作為其主要任務,蓋因這樣做缺乏效率和機動性且易導致眾怒。

督戰隊多出現於軍隊及其所在國家處於軍事、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軍隊戰鬥意志不足甚至處於譁變邊緣,而政界及軍方高層以督戰隊這種強制手段維持戰場的運作;在戰局有利的進攻中,督戰隊無必要且常會打亂戰鬥部署。督戰隊的作用也僅限於人數較少的軍官、無作戰經驗的新兵、臨時徵召的限制裝備的囚犯;而督戰隊本身因人數、戰場經驗、武器裝備,均不及有軍令組織、實際戰場作戰經驗、優先獲得先進裝備的正規軍,無法應對成建制的正規作戰部隊的,所以在一戰後被逐漸淘汰。

簡史

[編輯]

美國

[編輯]
1862年的一幅插圖,描繪了一名邦聯軍官在戰鬥中逼迫奴隸向聯邦士兵開火。

美國內戰期間,一些南軍強迫他們的黑奴在向北軍作戰,一些軍官和士兵組織成類督戰隊的組織,來確保黑奴向北軍作戰並不會逃跑。[1][2][3]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約翰·斯托在研究中介紹了前奴隸約翰·帕克經歷,約翰·斯托弗稱他被南軍強迫在第一次牛奔河戰役中與北軍作戰。他回憶道:

「我們的主人竭盡全力讓我們戰鬥……他們承諾會給我們自由和金錢,但我們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們;我們只是被迫作戰。」[4]

約克鎮戰役期間,北軍對約克鎮展開猛烈進攻,南軍在北軍的強烈猛攻之下損失慘重。為了應對北軍進攻,南軍開始強迫黑人奴隸為他們裝填火炮。一名北軍軍官報告稱:「他們強迫黑人裝填大炮。如果黑人不聽從,他們就開槍打死;而我們如果看到黑人在裝炮,也同樣開槍殺死他們。」[5]

蘇聯

[編輯]

在蘇聯紅軍中,督戰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18年8月,當時紅軍組建了名為「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е отряды」(zagraditelnye otriady),意為「阻擊部隊」或「反撤退分隊」。這些阻擊部隊由契卡或正規紅軍步兵團成員組成。[6]

紅軍首次使用督戰隊是在1918年晚夏和秋季的俄國內戰東線戰場上,當時托洛茨基授權第一集團軍司令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要求他將阻擊部隊部署在不可靠的紅軍步兵團後方,命令他們在前線部隊擅自逃跑或未經允許撤退時開槍射殺。1918年12月,托洛茨基下令為紅軍的每一個步兵部隊增加額外的督戰隊。[7]同年12月18日,他發出電報稱:

「督戰隊的情況如何?據我所知,它們尚未被正式編入我們的建制,而且似乎還沒有配備人員。我們絕對有必要至少建立一個初步的阻擊部隊網絡,並制定一套補充兵力和部署的程序。」[7]

1919年,在托洛茨基的強硬措施下,總共近837,000名逃兵和逃避徵兵者中,有612名被認定為「頑固分子」並被處決。[8]據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指出,「大多數逃兵多被登記為『意志薄弱者』被送還給軍隊,並編入部隊轉送至後方軍隊,或直接送往前線。」即便是那些被登記為「惡意」逃兵者,在增援需求極度緊迫時,也會被重新編入部隊。費吉斯還指出,紅軍設立了「赦免周」,在此期間不會對逃兵採取懲罰措施,鼓勵他們自願歸隊,這一政策促使大約98,000至132,000名逃兵重返軍隊。[9]督戰隊還被用於在紅軍控制的地區強制執行布爾什維克對糧食供應的控制,這是列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部分,但也因此招致百姓的不滿。

列寧格勒前線的督戰隊與德軍作戰

這一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大規模重新建立。1941年6月27日,為應對蘇軍在與德軍戰鬥中潰散和大量逃兵的報告,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反間諜總局發布指令,成立由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組成的機動阻擊部隊。這些部隊部署在道路、鐵路和森林等地,負責抓捕「逃兵和可疑人員」。不過此時的督戰隊的主要認為是排查可疑人員和間諜,但隨著軍事局勢因德國的猛烈進攻而持續惡化,他們獲得了新任務:阻止士兵擅自撤離戰線。

1941年9月12日,史達林發布最高統帥部第1919號指令,要求在西南方面軍的步兵師中組建督戰隊,用以壓制恐慌性撤退。根據命令,每個紅軍師需為所屬各團配備一個編有運輸工具的阻擊連,主要任務是維持嚴格的軍事紀律,防止前線崩潰。這些阻擊部隊通常由普通軍事單位組建,並由內務人民委員部指揮。

1942年7月28日,最高統帥部發布第227號命令,設立懲罰營並進一步指派督戰隊負責阻止這些懲罰部隊的撤退或逃跑。懲罰營人員的後方從未由正規紅軍部隊保護,而是始終由NKVD阻擊部隊監管。 根據第227號命令,每支紅軍集團軍應配備3至5個阻擊分隊,每隊最多200人。

德國 

[編輯]

二戰末期納粹德國武裝黨衛隊督導官也曾強迫準備投降的士兵和平民繼續戰鬥。

中東路事件蘇聯紅軍所繳獲的東北軍督戰隊戰旗

中國

[編輯]

東北軍曾設置督戰隊。

謠言

[編輯]

法軍並無督戰隊的編制,也無動用督戰隊槍殺逃兵的紀錄。而關於法軍利用大砲轟擊士兵的謠言,實際的原型為1917年9月駐守在法國拉庫爾蒂訥的俄羅斯遠征軍第一旅對叛亂士兵的轟擊[10]。關於這一系列的謠言,最初因電影《兵臨城下》中對蘇聯士兵的描寫不符合蘇聯支持者的認知[7] ,中國網絡社群的蘇聯粉絲因該片導演為法國人,決定開始抹黑和造謠法國軍隊[11]。其中包含將1917年法軍譁變的成因捏造成反抗督戰隊,而不是史實中的進攻貴婦小徑傷亡過大。在處決數字上,也經常給予誇大,但史實中只有至多55人被處決。[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ivil War Army Organization.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2025-05-12] (英語). 
  2. ^ Masur, Kate. Slavery and Freedom at Bull Run. Opinionator. 2011-07-28 [2025-05-12] (英語). 
  3. ^ Black Confederates | Dead Confederates, A Civil War Era Blog. web.archive.org. 2016-03-09 [2025-05-12]. 
  4. ^ Ireland, Corydon. Black Confederates. Harvard Gazette. 2011-09-01 [2025-05-12] (美國英語). 
  5. ^ Staff, HistoryNet. Killers in Green Coats. HistoryNet. 2016-07-20 [2025-05-12] (美國英語). 
  6. ^ Kramer, Mark. Trotsky, Volkogonov, and the Soviet Archives - Dmitri Volkogonov: Trotsky: The Eternal Revolutionar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Shukman Harol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6. Pp. 560. $32.50.). The Review of Politics. 1997, 59 (1): 180 [2025-05-12]. ISSN 0034-6705. doi:10.1017/s0034670500027315. 
  7. ^ 7.0 7.1 7.2 Ветераны Сталинграда требуют запретить фильм "Враг у ворот". 2001-05-08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8. ^ Reese, Roger R. Russia's Army: A History from the Napoleonic Wars to the War in Ukrain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23-10-03 [2025-05-12]. ISBN 978-0-8061-9356-4 (英語). 
  9. ^ Figes, Orlando. The Red Army and Mass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20. Past & Present. 1990, (129) [2025-05-12]. ISSN 0031-2746. 
  10. ^ Gilbert & Bernard 1959,第29–31頁.
  11. ^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许多细节,达到了档案级水准. 2023-05-28. 
  12. ^ Pedroncini 1983.

參考文獻

[編輯]